無謂講古|能高團,野球作為看見殖民的眼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 ◈ Owih Arang 無謂阿郎
編輯 ◈ 原獨俱樂部
前期講古:財閥,政要,港口與蕃人

榮耀這回事,超越了國族也超越統治。能高團員用身體穿越壓迫,尋求尊嚴。當然他們一定會敗給統治,無法擺脫作為時代本身的殖民。他們敗了,卻敗出一種高度。


1924 年(大正十三年),阪神甲子園球場建成,同年第十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就在新球場舉行,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夏季甲子園」。我們故事的主角能高團則是在甲子園球場落成隔年(1925)造訪日本參加友誼賽,九場比賽中有兩場在甲子園進行。雖然能高團並未參加一般所謂的夏季甲子園球賽,但確實是第一支站上甲子園球場的台灣球隊,且成員全數來自花蓮,全數都是阿美族人。這在當時是相當醒目的事件,因為當時即使在台灣,學校的野球隊伍也清一色都是日本人,並沒有本島人遑論蕃人的參與。

遠赴日本之前,能高團已經在台灣島內打出名聲。1924 年能高團遠征西部,從基隆到屏東都有比賽,總體結果是五勝四敗,其中在台北的三場比賽全數敗北,因為對手十分強勁,其中也包括取得夏季甲子園代表資格的台北商業。當然,這是全數由日本人組成的隊伍。

1924 年在西部的比賽打下能高團在島內的名聲。1925 年 6 月,能高團即將前往日本比賽,居住在台灣的日本小男孩小林喜寫信給日本的親友,大意是說,有一支由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學生組成的蕃人野球團能高團」要去內地比賽,屆時學校也放暑假了,請大家一定要去現場加油。(下圖)

小林喜寫給日本親友的信/Owih Arang

小林喜寫給日本親友的信/Owih Arang

能高團赴日之前,日本方面對於能高的實力一無所知,面對能高的第一戰派出了實力普通的豐島師範中學,結果比賽尚未結束,能高已經以 28:0 領先。比賽被緊急喊停,並換上強勁的早稻田中學。後來這場比賽進入膠著拉鋸,球場又發生大停電,最後因為球賽無法繼續,雙方以 6:6 打成平手。而之後在甲子園球場的比賽,能高出戰八尾中學和天王寺中學,以 7:2 擊敗天王寺,實力大出日本人意料之外,被爭相報導,還被冠以「若武者」的美稱,也就是「年輕的武士」。

但 1925 年的訪日行程不只關於野球。正如之前的講古提到的,蕃人野球團是花蓮政客與財閥合作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推動花蓮港築港工程,因此已經打開知名度的能高團訪日的行程當中,也就順理成章的排入許多「宣傳活動」,如出席記者會,聊聊各自的生活,唱唱歌,吹吹薩克斯風,等等,要營造蕃人「文明開化」的形象。當時留下的照片顯示,抵達東京的蕃人球員都穿著日本學生服、戴帽子、穿皮鞋,並且還去當時極為知名的高級西餐廳「精養軒」用餐。蕃人使用刀叉的情景令日本記者驚訝,當然也寫就不少嘖嘖稱奇的報導。

西服革履的「蕃人」野球隊在東京車站/Owih Arang

西服革履的「蕃人」野球隊在東京車站/Owih Arang

蕃人吃西餐、唱歌、吹薩克斯風的上野精養軒ジー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蕃人吃西餐、唱歌、吹薩克斯風的上野精養軒ジー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影《KANO》的導演 Umin Boya(馬志翔)曾在宣傳期間以這樣的方式為他的電影下了注腳:「在那個年代,野球代表的不只是野球。在那個殖民的年代,野球是看見殖民的眼睛。

馬志翔說得沒錯,而能高團的成員是第一批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反抗場域的運動員。殖民者利用蕃人來贏取墾殖的機會,於是被迫放下獵刀的蕃人們拿起了球棒,要在這一套相對公平的競技規則之內迂迴的反抗。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能高的球員不是《KANO》電影中清純的少年學生。他們都是花蓮土生土長的阿美族人,他們小的時候都經歷過一些激烈的衝突。例如 1911 年,日本調查員平井又八被殺死在太巴塱蕃人公學校,又例如 1913 年,太巴塱的馘首棚才被拆除。這些日後的野球員確實是在球隊中才被刻意「教化」成文明人,實際上他們都經歷過獵首的歲月,他們對日本人嫌惡的「野蠻」文化一點也不陌生,他們也都清楚自己是工具。但一個時代的殘酷不會因為心裡有數就略有消減。對此有所意識的他們只能用自己的身體來反抗。

榮耀這回事,超越了國族也超越統治。能高團員唯一的道路就是用身體穿越壓迫,尋求尊嚴。當然他們一定會敗給統治,無法擺脫作為時代本身的殖民。他們敗了,卻敗出一種高度。


下期預告|能高團,與原住民擅長運動的迷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棒球上所發生的演變,用現今眼光來看或許不足為奇,但對當代某些人來講,卻是非常震撼的文化衝擊。很多人對棒運越來越加溫、及其伴隨的一些現象不能認同,當然,既然有反對意見,那就也有棒球圈人士出面,駁斥反對者的指控為無稽之談,雙方的對立就此產生。在不斷醞釀之下,讓1911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野球害毒論」的論戰
Thumbnail
棒球上所發生的演變,用現今眼光來看或許不足為奇,但對當代某些人來講,卻是非常震撼的文化衝擊。很多人對棒運越來越加溫、及其伴隨的一些現象不能認同,當然,既然有反對意見,那就也有棒球圈人士出面,駁斥反對者的指控為無稽之談,雙方的對立就此產生。在不斷醞釀之下,讓1911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野球害毒論」的論戰
Thumbnail
1969年,臺中金龍少棒隊代表我國奪下世界少棒冠軍,隨之從這一年起華興中學正式成立青少棒隊,開始與在棒球界嶄露光芒連結,不僅締造「北華興、南美和」與「北華興、南美和、東榮工」的美譽,更多次披上戰袍遠征美國,勇奪世界青少棒、青棒冠軍,締造臺灣棒球傳奇。
Thumbnail
1969年,臺中金龍少棒隊代表我國奪下世界少棒冠軍,隨之從這一年起華興中學正式成立青少棒隊,開始與在棒球界嶄露光芒連結,不僅締造「北華興、南美和」與「北華興、南美和、東榮工」的美譽,更多次披上戰袍遠征美國,勇奪世界青少棒、青棒冠軍,締造臺灣棒球傳奇。
Thumbnail
在讀賣巨人及現今整個日職聯盟在成立之前,日本就已經誕生過了所謂的「職棒球團」。這支雖然壽命不長,但仍是無庸質疑的職棒先驅球隊,名為「日本運動協會」。成立這球隊的要角人物,則是一位在日職初期舉足輕重,卻又鮮為人知的野球殿堂成員:河野安通志。
Thumbnail
在讀賣巨人及現今整個日職聯盟在成立之前,日本就已經誕生過了所謂的「職棒球團」。這支雖然壽命不長,但仍是無庸質疑的職棒先驅球隊,名為「日本運動協會」。成立這球隊的要角人物,則是一位在日職初期舉足輕重,卻又鮮為人知的野球殿堂成員:河野安通志。
Thumbnail
在台灣輝煌的棒球史中,曾多次邀請大聯盟的球隊來台展現最高殿堂的精湛球技。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日治時期的1921年,就有一隻大聯盟渡海來台與台灣球隊交流。這便是1921年アメリカン對全臺灣野球戰。
Thumbnail
在台灣輝煌的棒球史中,曾多次邀請大聯盟的球隊來台展現最高殿堂的精湛球技。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日治時期的1921年,就有一隻大聯盟渡海來台與台灣球隊交流。這便是1921年アメリカン對全臺灣野球戰。
Thumbnail
今天焦點─棒球在台灣  1968年 台灣東部由布農族原住民組成以木棍打石頭土法煉鋼的紅葉少棒隊,在台北市立棒球場以7A:0擊敗贏得世界冠軍後前來台灣進行友誼賽的日本關東地區和歌山少棒明星隊,隨後紅葉少棒隊多名主力球員,又與嘉義垂陽隊和台南立人隊組成中華聯隊,再以5:1擊敗日本隊,為處於戒嚴白色恐怖
Thumbnail
今天焦點─棒球在台灣  1968年 台灣東部由布農族原住民組成以木棍打石頭土法煉鋼的紅葉少棒隊,在台北市立棒球場以7A:0擊敗贏得世界冠軍後前來台灣進行友誼賽的日本關東地區和歌山少棒明星隊,隨後紅葉少棒隊多名主力球員,又與嘉義垂陽隊和台南立人隊組成中華聯隊,再以5:1擊敗日本隊,為處於戒嚴白色恐怖
Thumbnail
……也因此,隨著戰後經濟復甦,日本社會才會如此看重東京奧運,以及無比隆重地舉辦第50屆夏季甲子園,這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少年們不僅是在球場上為了得分而奔跑,也象徵著日本從過往的錯誤與頹敗中站起,再次奔回世界軌道。
Thumbnail
……也因此,隨著戰後經濟復甦,日本社會才會如此看重東京奧運,以及無比隆重地舉辦第50屆夏季甲子園,這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少年們不僅是在球場上為了得分而奔跑,也象徵著日本從過往的錯誤與頹敗中站起,再次奔回世界軌道。
Thumbnail
棒球是日本當代運動史上很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高校棒球賽更被譽為是棒球選手發光發熱的前哨站。兩部紀錄片《青春:第50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和《甲子園:夢想競技場》分別為50和100屆甲子園高校棒球紀念影片,彼此以不同的角度紀錄高校男兒的熱血一瞬。
Thumbnail
棒球是日本當代運動史上很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高校棒球賽更被譽為是棒球選手發光發熱的前哨站。兩部紀錄片《青春:第50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和《甲子園:夢想競技場》分別為50和100屆甲子園高校棒球紀念影片,彼此以不同的角度紀錄高校男兒的熱血一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