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轉型正義下的藝術性

更新於 2021/04/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無主之作》電影裡帥氣的主角
無主之作不只是在探討政治跟美學之間的問題。更重要的,電影本身被記載著,也就是電影媒材的戲劇性,構成了這部電影重要的三角關係。並且是以劇情為重的不等邊三角形,如導演前作《竊聽風暴》有著典型的精采劇本不只是形式上的高潮迭起而已,而是劇本緊扣著導演對於納粹乃至東德一路下來轉型正義的政治美學核心,從政治環境下的藝術表現看到歷史如何被遺留下來的過程。而藝術成為一種敘事上的創新自由,顯然無法改變《無主之作》太制式化的情節開展,一種標準角色成長的電影,藝術美學在此雖臣服於劇情,但卻也講出某種半套的藝術論調讓人心有戚戚焉的贊同。
《無主之作》主角本尊,當代畫家Gerhard Richter(李希特)。背景是他晚期作品,各種顏料堆疊,用大型刮刀不斷刮除,再重新疊合而成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詳情可見紀錄片《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也就是以德國當代畫家Gerhard Richter(李希特)成長的自傳性題材帶出德國的斷代歷史,從納粹的東德時期(DDR)開始說起,主角年紀還小卻見證了阿姨的瘋狂行為,那種身體上感受的崇高連結到了納粹式純粹並幾近到狂熱的政治美學意圖,一直到有點像是海德格現象學式的描述著阿姨的個人感受:別把視線移開,就這樣看著的「存有」論。
電影前段出現主角幼年時的阿姨,電影中的奇特表演方式讓人想起海德格,與其崇高納粹的政治美學之間的關聯性。
在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帶出本片批判的政治與美學的核心:納粹T-4行動的轉型正義問題,也就是身為一個「病患」,主角的阿姨面對納粹優生學的人口控管,而控管淘汰與否的決定權正是掌握在本片的重要配角:一位頂尖的婦產科醫生手中。這個醫生象徵著運作納粹機器進行病患清洗的惡行顯然不是在講平庸的邪惡,而是一名高明的技術如何看待一種無技術的大眾,而電影在此那位醫生身為一個重要配角但施力點顯然不足,變成了劇本上明顯的失誤,尤其是醫生被共軍佔領後原本被關起來,卻在接生一位蘇聯軍官的小孩後重獲自由,對比於醫生給阿姨做結紮手術以及後來女兒作的墮胎手術,那種對於生命的態度就只是完全呈現一個納粹性格壞人般的功能,為的只是讓本片劇情可以運作下去,以及襯托與主角宿命性再次的相遇。但是以他的重要性應該可以展現更多的思考空間。
或許就是導演把豐富性完全投注在主角Richter的原型上面,以及主角學習藝術跟政治背景之間的關係。恰巧把東德時期共產主義如何看待藝術的政治與美學的關係描述出來,就現在看來也不只是藝術成為一種政治宣傳(propaganda )那樣簡單。而是從,服務黨與社會的藝術家不能有自我;潛逃到西德後學習現代藝術強調完全自由下的自我;又進展到接近當代藝術,藝術家在社會環境中的自我。
那個轉變中的自我顯然在情節上是主角的成長,並夾雜著導演對政治與美學議題的闡述,但總的來看有些混亂和迷失。相對於《抓狂美術館》同樣是描寫藝術場域,但運用斷裂疏離的敘事來描述《無主之作》比較起來就顯得有些老派且力有未逮。即使如此,《無主之作》在核心上還是保持「還算說得通」的精神,也就是電影中提到了兩次關於巧合的問題,樂透號碼與一般號碼的差異,事物如實存在的揭露與不揭露,也是如此海德格的。如同那陣風將所有的「犯罪證據」都影射在同一個畫板上。然後主角畫家卻很巧妙地回答說:選擇任何一張照片並不具有任何企圖,是藝術家的直覺,直覺,直覺(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才會說畫中的那個女生不是他的媽媽也不是他的阿姨。
種種看似的巧合,其實是作品的「背後」一段隱去的歷史。
另一個德國藝術家的原形 : Joseph Beuys (波依斯),其名言 :人人都是藝術家。
如同那位永遠戴著帽子的杜賽道夫藝術學院老師,顯然原型是藝術家Joseph Beuys,說了自己是因為年輕時參加戰爭,駕駛飛機墜毀後倖存被韃靼人所救,才會如此熱愛使用油脂與毛毯作為創作材料;又如同那位參與納粹T-4行動的醫生在逍遙多年後偶然看到自己的犯罪證據成為了畫作,威嚴盡失懷著內疚倉皇離去。
過去的歷史消失了嗎?沒有,它隱藏在保持沉默的一系列模糊檔案照片的繪畫作品裡面。這才是導演要強調的轉型正義下的藝術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排練與正式演出界線的模糊,並和劇情互為內外,所提醒的,回到身為「一個人」的真實:社會跟家庭成為某種「虛擬」關係的個體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於《歡樂時光》法庭場中那樣排演感的荒謬,與可笑地對現實的「出戲感」,這樣具有某種解放意圖。
說到底 ,自己其實是用西方「前衛」、「當代」觀點在看待電影敘事的「創新」,相對於《南巫》直接展現地方特色的「質樸」。那種不可侵犯的再現,意味著,無法用某些形式去解構,顛覆,甚至表現出浪漫的時間追悼感。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不像過往作品完全的純樸傳統感。在《晨曦將至》對於黑道混混的描寫,包含過於社會化的縱深,並非河瀨直美過去擅長的「寫實感」。反而這些「入世」特徵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某些作品,並從待產中心未婚媽媽的交流,有些是被騙加入特種行業的女孩,這些意外懷孕不被給予任何希望,同時又被賦予生產希望的人
排練與正式演出界線的模糊,並和劇情互為內外,所提醒的,回到身為「一個人」的真實:社會跟家庭成為某種「虛擬」關係的個體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於《歡樂時光》法庭場中那樣排演感的荒謬,與可笑地對現實的「出戲感」,這樣具有某種解放意圖。
說到底 ,自己其實是用西方「前衛」、「當代」觀點在看待電影敘事的「創新」,相對於《南巫》直接展現地方特色的「質樸」。那種不可侵犯的再現,意味著,無法用某些形式去解構,顛覆,甚至表現出浪漫的時間追悼感。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不像過往作品完全的純樸傳統感。在《晨曦將至》對於黑道混混的描寫,包含過於社會化的縱深,並非河瀨直美過去擅長的「寫實感」。反而這些「入世」特徵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某些作品,並從待產中心未婚媽媽的交流,有些是被騙加入特種行業的女孩,這些意外懷孕不被給予任何希望,同時又被賦予生產希望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果說《小王子》是人性思考的晶華,那《航向阿拉斯》就是紀錄那結晶的過程。
Thumbnail
《未來媽媽》挑戰我們對女性價值的定義,也挑戰我們對台灣偶像劇的傳統想像。
Thumbnail
《地下社會》最精彩的莫過於它的不羈,這是獨樹一幟的離奇之作,但那離奇的卻能反映國家歷史;《記憶拼圖》在結構的異想天開之下,電影像是懸疑中的玄幻之作,它在真相、反轉、遺忘、重新之中不斷游移。
Thumbnail
阿湯哥再度與之最經典的系列 ——《不可能的任務》,重回大螢幕,不知不覺《不可能的任務》來到了第六部曲。起初上映前幾個月,第一個預告釋出之後,小編我不是特別看好它,就算我個人很喜歡上一集《失控國度》,這一次又是原班人馬回歸,我仍然覺得某些部分不大對勁。事實證明我錯了......
Thumbnail
兩部電影中,可以看見近似於古典好萊塢的神話結構: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最後正義勝出、被藝術所記錄與保留下來。反之邪惡的歷史被西方價值所忽略、被我們所忽略,因為我們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型態─納粹、希特勒、共產主義都是邪惡的,毫無價值可言。基於藝術是天真且純潔的,只有正義、和那些展現人類崇高價值的行為被保存下來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人們很容易將傷亡歸咎於時代悲劇,卻不願去思考時代悲劇是如何產生的,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愚笨,也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懶惰,更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在被壓迫中失去了思考的勇氣與餘裕,而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往往只有表面癒合,一旦剖開,不但沒有保證會更好,還會先讓疼痛惡化,因為我們不再只是疼痛,而是看到裡頭的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果說《小王子》是人性思考的晶華,那《航向阿拉斯》就是紀錄那結晶的過程。
Thumbnail
《未來媽媽》挑戰我們對女性價值的定義,也挑戰我們對台灣偶像劇的傳統想像。
Thumbnail
《地下社會》最精彩的莫過於它的不羈,這是獨樹一幟的離奇之作,但那離奇的卻能反映國家歷史;《記憶拼圖》在結構的異想天開之下,電影像是懸疑中的玄幻之作,它在真相、反轉、遺忘、重新之中不斷游移。
Thumbnail
阿湯哥再度與之最經典的系列 ——《不可能的任務》,重回大螢幕,不知不覺《不可能的任務》來到了第六部曲。起初上映前幾個月,第一個預告釋出之後,小編我不是特別看好它,就算我個人很喜歡上一集《失控國度》,這一次又是原班人馬回歸,我仍然覺得某些部分不大對勁。事實證明我錯了......
Thumbnail
兩部電影中,可以看見近似於古典好萊塢的神話結構: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最後正義勝出、被藝術所記錄與保留下來。反之邪惡的歷史被西方價值所忽略、被我們所忽略,因為我們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型態─納粹、希特勒、共產主義都是邪惡的,毫無價值可言。基於藝術是天真且純潔的,只有正義、和那些展現人類崇高價值的行為被保存下來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人們很容易將傷亡歸咎於時代悲劇,卻不願去思考時代悲劇是如何產生的,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愚笨,也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懶惰,更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在被壓迫中失去了思考的勇氣與餘裕,而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往往只有表面癒合,一旦剖開,不但沒有保證會更好,還會先讓疼痛惡化,因為我們不再只是疼痛,而是看到裡頭的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