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

含有「海德格」共 5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聖修伯里作為一名戰爭中的飛行員,甚至在空難之中倖存,他被迫經歷一個又一個危及的、令人必須完全沉浸的當下。他知道自己「存在」,且比笛卡兒那「不可質疑的我思」更加深刻,那一剎那,他活為有身體的人,且必須全然接受自己身體的能與不能、力與無力。
  而隨著你從「好像做什麼都不會累」的孩童、青少年逐漸長大,如果沒有持續鍛鍊身體,體能自然會開始走下坡。就像那一台用了好幾年的手機,我們感受到自己,嘀咕著「怎麼一下子就沒電了?」,其實你沒做什麼特別耗電的事,就是身體不同了,但對身體的意識還沒跟著修正。
Thumbnail
  我們能夠明白,在大海的深處有著我們不可能擊敗的可怖怪物。但從另一個方向去想,至少它多數時候只在海底靜靜待著。只要我們沒有朝深淵凝視,深淵也不會整天沒事凝視著你。你可以往岸上去走、往明媚的地方吸收陽光,那是有可能讓事情好轉的,譬如說,透過提升血清素之類。
同意。 看不見、摸不到、無法形容的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只有自己感覺到。不過同樣的問題放在不同情境下或許就不是問題。 然後,曬太陽確實很有用👍
存在是一個大哉問,而人在失戀的時候,好像也容易想要找尋自我、開始問一些存在相關的問題之類的,雖然沒有失戀的經驗,但對於存在主義略懂略懂,覺得這本書頗有趣,就是在故事中穿插存在主義哲學和京都文化,巧妙的把二者結合,讓存在主義的概念不再看來晦澀,整體而言應該會比超譯尼采來的好上一些。 存在主義的哲學面
Thumbnail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試看下面的一個日用德語句﹕ [Carnap 1931] 英語可譯作「There is nothing outside」,漢語可譯作「外面什麼也沒有」。與 6.0_2 比較一下即突出了一個差別﹕6.0_3 是一個合乎德語語構的句子,而「nicht」的用法是正當
Thumbnail
5/5語言哲學
本文作者分享自身MBTI類型為P人,討厭循規蹈矩、照表操課的生活,並以此延伸至教學及人生哲學的反思。作者認為,J人(計劃型)的人生觀無法適用於所有情況,過度依賴SOP反而限制了生命的可能性與活力,並以莊子、海德格哲學佐證其觀點。
  一但有了時間、有了歷史,一段路的距離便有了方向。在「時間」概念尚不存在的時候,生物身體面向的方向永遠都是前方。只要是能夠免於立即死亡的路,就是活下去的路。但對於擁有時間、記得時間的人類而言,「後方」意味著我們曾經走來的那個方向。我們記得那裡有過什麼令人不忍直視的苦難,所以會知道「不要走回頭路」。
  海德格認為,語言是存有的家。在後期著作《走向語言之途》中海德格說到,語言能夠召喚存在,並且安放存在。這讓我們不禁想接著問什麼是存在?和語言的關係為何?對海德格來說,語言分為自然的語言和人類的語言,它們就像大地和世界那樣進行著永恆的鬥爭。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27
謝謝您的分享❤️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把「操心」(Sorge)當成人類存在的普遍现象。操心源於「畏」(Angst),畏不同於怕,怕有懼怕的對象,而畏是一種存在狀態。所謂「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意味活著就是一種令人生畏之事。 「操心」另譯為「煩」,其拉丁字源 “cura”,一般解釋為關心或關照;但如果我們將其對應到它
Weili Lu-avatar-img
2024/12/11
贊成「消遣者活在當下,不活在過去與未來,也不願追求永恆。」但不贊成「消遣者恣意沉淪,似乎無所畏懼,但只畏懼時間」。我認為,並不是所有消遣者都是畏懼時間的,對某些消遣者來說,消遣打發時間是令人愉快的事,甚至還會上癮呢!
《默示錄》的題材極為有趣:電影以「窺看」為主題,帶出「觀看/被觀看」、「看見/沒看見」、「存在/不存在」等旨趣,在概念上相當吸引人。不過,相較於豐富的內涵,整部電影的戲劇呈現在我看來是相對貧乏的。這篇文章表達我的觀點,並從楊修華導演的映後座談來重新反思這部電影的內涵。
Thumbnail
3/5默視錄
avatar-img
2024/11/15
我們希望「被看見」往往是我們美好的一面-是我們篩選剪輯的影像,而躲在監視器背後的眼睛,卻希望看見我們「不願被看見」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