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

含有「海德格」共 6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學有段時間,《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躺在我的音樂播放清單裡面。驚豔地聽完那首歌後,我找了萬能青年旅店的其他歌曲來聽,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首,還是第一次聽就注意到的這句。
付費限定
胡塞爾提出「動態性的自我」,認為自我是隨著經驗而流動的。意識不斷地向世界發出意向,並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重塑自我。因此,沒有一個靜止不變的「核心我」,而是連續生成的意識流。 他的弟子海德格對此提出批判:如果自我只是動態變化的流動,那麼我們如何解釋「我之所以為我」的不變特質?僅僅用變動來理解自我,會忽略
Thumbnail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 Дз ] "Дискуссия — это и есть классовая борьба. У мыслей вообще нет никакой иерархии."
[ 作業 ] 討論本身就是一場階級鬥爭,思想本身才沒有等級之分。
  當聖修伯里作為一名戰爭中的飛行員,甚至在空難之中倖存,他被迫經歷一個又一個危及的、令人必須完全沉浸的當下。他知道自己「存在」,且比笛卡兒那「不可質疑的我思」更加深刻,那一剎那,他活為有身體的人,且必須全然接受自己身體的能與不能、力與無力。
  而隨著你從「好像做什麼都不會累」的孩童、青少年逐漸長大,如果沒有持續鍛鍊身體,體能自然會開始走下坡。就像那一台用了好幾年的手機,我們感受到自己,嘀咕著「怎麼一下子就沒電了?」,其實你沒做什麼特別耗電的事,就是身體不同了,但對身體的意識還沒跟著修正。
Thumbnail
  我們能夠明白,在大海的深處有著我們不可能擊敗的可怖怪物。但從另一個方向去想,至少它多數時候只在海底靜靜待著。只要我們沒有朝深淵凝視,深淵也不會整天沒事凝視著你。你可以往岸上去走、往明媚的地方吸收陽光,那是有可能讓事情好轉的,譬如說,透過提升血清素之類。
同意。 看不見、摸不到、無法形容的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只有自己感覺到。不過同樣的問題放在不同情境下或許就不是問題。 然後,曬太陽確實很有用👍
存在是一個大哉問,而人在失戀的時候,好像也容易想要找尋自我、開始問一些存在相關的問題之類的,雖然沒有失戀的經驗,但對於存在主義略懂略懂,覺得這本書頗有趣,就是在故事中穿插存在主義哲學和京都文化,巧妙的把二者結合,讓存在主義的概念不再看來晦澀,整體而言應該會比超譯尼采來的好上一些。 存在主義的哲學面
Thumbnail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試看下面的一個日用德語句﹕ [Carnap 1931] 英語可譯作「There is nothing outside」,漢語可譯作「外面什麼也沒有」。與 6.0_2 比較一下即突出了一個差別﹕6.0_3 是一個合乎德語語構的句子,而「nicht」的用法是正當
Thumbnail
5/5語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