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硬知識用軟內容輸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少專業人員會說:
『我只會...,其他什麼都不會,要怎麼寫? 寫什麼呢? 或是要講甚麼內容呢? 』
其實背後的擔心是自己的專業只限于目前所看到的部分,無論是在醫院,企業的員工,多年來都是從事著相同性質的工作的,再怎麼樣也跑不出這個範疇,使用也只也在這些部分,就像護理師的專長在按照醫囑打針,餵藥,衛教等,而心理師則在於衡鑑,心理治療諮商等,物理治療師就幫忙作徒手,電療,熱敷等。感覺起來都是技術性,非常硬,又很冷門的知識,因為太過於艱深,內容不易活用,當然是無法普及成為熱門課程或寫出吸睛文章。
圖片|來源
多數專業都遇到類似的困境,特別是深耕越久的工作,更讓自己的眼光越來越侷限在這些垂手可得的知識裡面,如何把自己的專業轉化成大家想要的知識就更加的重要。它可以透過三個轉化將這些硬知識改變成大家能夠接受的軟性內容。
術語平民化 : 在醫院中為了溝通的一致性與便利性,專有名詞不可少,特別是在急性單位像急診、加護病房,為了要快速的讓團隊知道彼此所要傳達的訊息,英文縮寫,艱深難懂的文字,還是翻譯的名詞,在外人來說很難理解,更不用說寫出來或是想要成為收入的一部分,需要把專業術語讓受眾知道,甚至秒懂,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大腦處理大量過去不曾接觸過的知識,若再加上專業術語,更增加了大腦的處理負載,如果如此只會讓人遠離這樣的內容,所以千萬要把專業術語轉化成簡單易懂的訊息。
專業普羅化 : 除了常困擾受眾的專有名詞是一個藩籬之外,另一個阻礙便是專業太複雜了,很多複雜的流程,不同的因素,需要思考的變項等,對於專業人員不難,但是對於大眾卻是聽不懂,如何化簡內容使之普及化 (參考: 心理師的工作經驗萃取產出),除了萃取內容之外,臨床案例也是足以吸引別人注意的一個內容,當事情變得有興趣,足以吸引人,便可以讓聽眾的注意力負載不會到達燒腦的地步。
呈現簡約化 : 在醫療院所服務的我們,習慣將所要講授的內容,以長篇文字,直接剪貼醫學期刊的內文,不經篩檢,重組、安排,這很容易讓人們有看沒有懂,有時甚至講完一張投影片也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如何將重點明確呈現出來,透過重新的排列組合,讓人們容易以更輕省的方式理解內容。
除了呈現易理解性,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在於內容從何而來--連結『強需求』
以『強需求』搭配『弱需求』,『弱需求』便是我們的專業,這些專業不太容易明顯出現在生活中周遭,而『強需求』則是某些人必須要的知識或行動能力。更白話一點說明就是,『強需求』可能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教養、婚姻、關係上所需要的能力,連結上我們的『弱需求』,也就是我們的專業,便可以產出類似像:讓你上班不累的心法,與上司的溝通的藝術,八個教養孩子的誤區,如何把愛帶進婚姻溝通裡。這背後的『弱需求』是溝通技巧,紓壓正念,兒童心理學,婚姻諮商。透過『強需求』的帶領,足以讓屬於我們專業的『弱需求』在內容中露出。
透過內容的編排和調整,艱深專業的知識,其實也可以讓一般大眾很容易的閱讀和聽懂喔!
如果不清楚你的專業,如何與『強需求』連結,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歡迎在社團中留言,讓我們一起討論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專家做事情都是以「目標導向策略,策略導向思維」,這樣的流程可以確保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會以此目標為終點,再思考可以透過什麼策略達到目的,「以終為始」的方式,再加上不斷的檢核自己的思考,策略是否能夠達到目的,如此一來,速度可以掌握,方向可以操控,再按部就班的執行...
多年在機構中或是在醫院裡,往往會養成某些框架的思維,就像【外國倫看台灣】作者過去小時候在台灣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養成覺得自己只是nobody,便就這樣nobody一直下去。 ✡有這樣想法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外頭有甚麼比裡面更精采的,可能更有趣的,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心血...
當心理師剛進入職場時,腦中有的便是書上的內容,完全按照書上寫到的作事情,有如第一幕員工扮演消費者所作的所有的事情和里中課長在超商紀錄商品,擔心會落了那些重要的資訊或資料(當然事後還是會有分析),所以會把所有的資訊完全的登錄,有時還會深怕自己少問了什麼問題,因為書上寫說要問這些內容...
過去我只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多學些甚麼! (但現在覺得這樣的想法卻很不值得)。在醫院、機構中的心理師多數還是以培養自己的職能為導向,多去參加工作坊,學習多一點或是某些治療法更深的專研,以便能夠處理自己的個案,這是為自己打好底子的一種方式;然而出了機構醫院,專門一種技術在因應社會潮流
然而,中間的過程與學習到的只能自己使用嗎?不只如此,這些過程與學習,實際上也可以拿來成為課程,也就是『知識變現』,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市場上,有許多跟我們一樣想要增進這方面能力的人,卻沒有人可以提供,然而,在我們學習的路上,這些歷程便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所以這些經歷便可以拿來變現。
做品牌的時候,也希望依樣畫葫蘆的方法,期待能跟他有一樣的成績。然而,在產品研究上發現,往往第二名都只能遠望第一名的車尾燈,原因在於第一名早已把客群收編在自己的產品之下。第二名若要競爭,在相同的產品之下,如果沒有特別的作為勢必只能吃剩下的市場。 資深的社區心理師早已把市場佔據,無論是靠口碑,論技術.
專家做事情都是以「目標導向策略,策略導向思維」,這樣的流程可以確保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會以此目標為終點,再思考可以透過什麼策略達到目的,「以終為始」的方式,再加上不斷的檢核自己的思考,策略是否能夠達到目的,如此一來,速度可以掌握,方向可以操控,再按部就班的執行...
多年在機構中或是在醫院裡,往往會養成某些框架的思維,就像【外國倫看台灣】作者過去小時候在台灣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養成覺得自己只是nobody,便就這樣nobody一直下去。 ✡有這樣想法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外頭有甚麼比裡面更精采的,可能更有趣的,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心血...
當心理師剛進入職場時,腦中有的便是書上的內容,完全按照書上寫到的作事情,有如第一幕員工扮演消費者所作的所有的事情和里中課長在超商紀錄商品,擔心會落了那些重要的資訊或資料(當然事後還是會有分析),所以會把所有的資訊完全的登錄,有時還會深怕自己少問了什麼問題,因為書上寫說要問這些內容...
過去我只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多學些甚麼! (但現在覺得這樣的想法卻很不值得)。在醫院、機構中的心理師多數還是以培養自己的職能為導向,多去參加工作坊,學習多一點或是某些治療法更深的專研,以便能夠處理自己的個案,這是為自己打好底子的一種方式;然而出了機構醫院,專門一種技術在因應社會潮流
然而,中間的過程與學習到的只能自己使用嗎?不只如此,這些過程與學習,實際上也可以拿來成為課程,也就是『知識變現』,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市場上,有許多跟我們一樣想要增進這方面能力的人,卻沒有人可以提供,然而,在我們學習的路上,這些歷程便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所以這些經歷便可以拿來變現。
做品牌的時候,也希望依樣畫葫蘆的方法,期待能跟他有一樣的成績。然而,在產品研究上發現,往往第二名都只能遠望第一名的車尾燈,原因在於第一名早已把客群收編在自己的產品之下。第二名若要競爭,在相同的產品之下,如果沒有特別的作為勢必只能吃剩下的市場。 資深的社區心理師早已把市場佔據,無論是靠口碑,論技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專業能力、生活實踐力、教學能力都是獨立的能力,不相互等同。對於社會主流認可專業能力很高的人,並不意味著他們具有高水準的生活實踐力。反之,生活實踐力高的人,也不一定會獲得社會的認可。教學能力則是另一種能力,懂得原理不等於善於教授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在醫院的醫療過程中,我們遇過千百種家屬,我只能說很多家屬的對談中,非常多是很匪夷所思的對話,有時會讓你很憤怒,有時讓你很傻眼,又有時讓你哭笑不得,不知道是這個工作久了,在醫療的溝通除了要快、精準到位之外,還要馬上選出重點,才能做有效率的對談。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專業能力、生活實踐力、教學能力都是獨立的能力,不相互等同。對於社會主流認可專業能力很高的人,並不意味著他們具有高水準的生活實踐力。反之,生活實踐力高的人,也不一定會獲得社會的認可。教學能力則是另一種能力,懂得原理不等於善於教授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在醫院的醫療過程中,我們遇過千百種家屬,我只能說很多家屬的對談中,非常多是很匪夷所思的對話,有時會讓你很憤怒,有時讓你很傻眼,又有時讓你哭笑不得,不知道是這個工作久了,在醫療的溝通除了要快、精準到位之外,還要馬上選出重點,才能做有效率的對談。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