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心理師的工作經驗萃取產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大陸作家孫波所寫的一本名為「最佳萃取實踐」說明,萃取的目的是透過專家的知識,找出足以形成非專家人員的知識典範技術。
在心理師的工作中,許多隱性知識,譬如"心流"、"觀察"、"感覺"、"情緒"等,不容易透過口述得以言傳,如何透過「工作經驗萃取」得以將這些能力教給後進,便是重要的一個方法。
專家心理師(在進行實務工作多年,並能夠形成自己的推論、洞見、觀點的心理師),便可以找到在自己進行諮商、治療或是衡鑑中,那些部分是新手心理師常遇到且不容易被釐清的問題,可能在任何情況下發生,譬如問題可能出現在家中、表現在衡鑑過程裡或是治療過程中。
這些問題在教課書中不會被提及,學校教育也因為學期時間過短也無法細說,只有透過"經驗"的積累,才有能力闡釋當中的意義,也因為如此成為專家的心理師,便有能力將這些問題萃取出來,作為個人品牌的基礎。
圖片|出處

心理師的工作該如何萃取呢?

產出的內容可分為醫療範疇與社會教育範疇兩大類:
醫療範疇而言,心理師可以區分為下幾個型態 : 診療前、治療時以及確診後三個不同的階段。
  1. 家屬在尚未進入醫院診療前,所發現的問題,這些資訊顯示出某個疾病在診斷前,家屬可能會以甚麼樣的想法看這些症狀﹑普遍家屬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便對家屬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訊息,能夠提供其他家屬未來如果遇到相似的問題時,能夠對於該疾病有相當的警惕。
  2. 開始治療後,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症狀醫師會如何處置?家屬會怎麼因應?因應的成敗與否?以心理師的觀點為什麼某些處理方式會是失敗的?而某些又是成功的解決問題?
  3. 在確診後,病患和家屬會經歷那些心理上的轉換?情況轉好的心態是怎麼樣?情況不好的心態是怎麼想?如何把不好的心態轉為正向?
在這三個階段中,無論是病患、家屬、醫療人員,都會有不同的經歷與反應,便是可以做為產出的內容。(產出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將病患的資料鉅細靡遺的描述出來,這是醫學倫理問題)
而在社會教育範疇,心理師又可以怎麼做呢?
  1. 對疾病認識與臨床的異同: 不少人會對某些疾病有特別的想法或說法?這些是對還是錯跟臨床上有那些差異?差異點出在哪裡?為什麼?
  2. 維持健康的方式: 對於這類的健康人,可以做哪些事情避免該疾病的發生?譬如對於高齡者,包括運動、飲食、健康促進等活動,便可以讓失智症的延緩與避免。
  3. 非疾病,但已經影響家人或本身的相關議題: 對於這些人周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問題不足以到醫院接受治療,以心理師的觀點可以給予甚麼建議呢?譬如像兒女的教養、夫妻關係的營造、退休心理調適等。
產出內容無論是文字或是影音,對於已有書寫論文的能力(有碩士學歷)的心理師而言並非是難事,但要能夠讓普羅大眾喜歡閱讀的文字,都是我們需要再精練的,不妨從現在拿起筆來,產出你的工作經驗,作為踏出個人品牌的第一步吧!
臉書搜尋社團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的作者會說明、解釋的流程、步驟或方法。這部分往往是屬於書本作者的經驗精華。當我們透過主題式閱讀,就可以把不同書中所講述的流程、步驟、方法萃取出來,甚至進行分析、並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在書本與實務中的知識萃取另一個差異便在於找出方法與步驟...
過去講有關心理的議題,往往讓我自我感覺良好,一方面靠經驗,一方面靠知識,在講課的過程中,偶爾讓學員笑一笑,多數還是以一堆的文字呈現,很在意到底我給的資訊是否有囊括到所有的內容,絲毫不知道學員到底聽懂多少,往往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困在這樣的象牙塔裏面...
週日下午,雖然台北的天冷,在場內的每個聽眾的眼睛好像看到寶一樣,講師經過一年多的打磨,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 有人成功的繼續前行、也有人暫時的休息轉換跑到道,也有人因為這件事開拓了眼界,甚至還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每個人雖然手法、技術有別,目標卻相同。透過閱讀產出而吸引更多人認識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已經好幾年了,為了能把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更容易學習,看了很多講師訓練的文案,回想自己的習慣,喜歡一個人工作,後來終於找到 孫治華 老師 的教學型態比較符合自己的想像。​
首先要謝謝暢哥所贈送的這本書,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那麼接地氣的書了,特別是在白色巨塔中,在醫院裡的護理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呼吸治療、心理師、甚至是醫師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多累,醫療環境的險峻,由體系內的評鑑壓力或是由外部醫病關係的緊張,客源的減少。每年都看到同一群人在抱怨,然而這群人隔年又看到他們
本書的作者會說明、解釋的流程、步驟或方法。這部分往往是屬於書本作者的經驗精華。當我們透過主題式閱讀,就可以把不同書中所講述的流程、步驟、方法萃取出來,甚至進行分析、並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在書本與實務中的知識萃取另一個差異便在於找出方法與步驟...
過去講有關心理的議題,往往讓我自我感覺良好,一方面靠經驗,一方面靠知識,在講課的過程中,偶爾讓學員笑一笑,多數還是以一堆的文字呈現,很在意到底我給的資訊是否有囊括到所有的內容,絲毫不知道學員到底聽懂多少,往往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困在這樣的象牙塔裏面...
週日下午,雖然台北的天冷,在場內的每個聽眾的眼睛好像看到寶一樣,講師經過一年多的打磨,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 有人成功的繼續前行、也有人暫時的休息轉換跑到道,也有人因為這件事開拓了眼界,甚至還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每個人雖然手法、技術有別,目標卻相同。透過閱讀產出而吸引更多人認識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已經好幾年了,為了能把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更容易學習,看了很多講師訓練的文案,回想自己的習慣,喜歡一個人工作,後來終於找到 孫治華 老師 的教學型態比較符合自己的想像。​
首先要謝謝暢哥所贈送的這本書,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那麼接地氣的書了,特別是在白色巨塔中,在醫院裡的護理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呼吸治療、心理師、甚至是醫師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多累,醫療環境的險峻,由體系內的評鑑壓力或是由外部醫病關係的緊張,客源的減少。每年都看到同一群人在抱怨,然而這群人隔年又看到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