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心衛文章太流行?部分案主早幾次來的時候喜歡用若干術語溝通自己的狀態,比如:「我被我伴侶情緒勒索」、「我原生家庭的母性匱乏投射到我身上」、「我覺得我有焦慮依附的重複模式」、「一切都是我的投射認同」、「我是高敏感人格,所以我會...」
我承認他們是很認真的一群人,博覽群文,然後找到了一個適合說明自己遭遇的用詞,而有時這也無可怪罪,案主想自力救濟,尋找文章與書籍,做為自助學習,不是壞事。
但是,這就讓我在想:為什麼案主們用這麼多其實跟自己內在很有距離的語言說明自己?然後從專業的用字去討論案主的狀況,有時其實反而是種打高空:
在專有理論上推演著更高的理論,好比在一個不穩的地基上搭上若干鋼筋,然後希望諮商師繼續在凌亂的鋼筋上,繼續填上水泥,砌上磚瓦,有如這仍然是一棟漂釀的房子。
但天知道,其實一開始就錯了,當案主使用這些術語詮釋自己時,其實就像是將自己鎖死與定位在一個心理學描繪過的負面狀態,彷彿把自己說死了,缺乏別的可能。
或許我看起來在指責案主,但其實不是,我反而更想指責的是那些把專業術語寫出,以為正在平易近人的講述心衛理念的心理師們。現在的自媒體風氣讓我們習慣看心理師出粉專,然後心理師獲邀出書。
這之中,如何更改個案的故事是一件倫理的事(本次先跳過不談),但這次我關注的是心理師將各種理論大辣辣的秀出來,彷彿要展現自己的學識淵博與影響力一樣。然而我觀察到不少喜愛讀心理學自助書籍的案主,無非是想替自己不知所以然的處境,找到一個說法,找到一個安撫,找到一個舒緩...
但,我想我不忍心見到他們用這些專有名詞,將自己異化。
能詮釋得了我們一時的心理學名詞,我並不希望會變成非常不舒服,猶如毛球一樣黏在我們身上的負荷呢。
說穿了,許多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不過心理學家將眾多的人性現象濃縮成一個精簡用字,這是一種「歸納法」,意思就是同樣的名詞下,還是有非常多的眾生相。每個人都有一群專屬自己生命的苦難,我想諮商就是提供一個機會,去高度的理解與感覺這一套案主吃力的人生,爾後案主才終於有機會看到自己如何在苦難中存活,以及自己是如何面對苦難時一恍而過。
我想,我們得先自重,爾有才有機會,替自己想到最佳解套,而非硬啃書本上一個個好像可以操作下去的做法。
而回到一開始,我們是否能嘗試用人話,將這些經驗說明清楚,我們能不能看到自己如何在一個又一個困境中既面對,又閃躲,有時受創,也有時自己克服,我們能看得到自己有很多流動的可能嗎?
首先請先從說人話開始吧!替自己說幾句人話,看起來沒甚麼知識含金量也不重要,實實在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從來不需要哪個心理學家替你背書。
而我其實更想說的是,心理師們也好好說人話吧,理論只是一種協助加速理解案主的歸納法,不是我們需要塞給案主的慰藉,以及解套。真的要塞一套有組織的理論,也許星座、血型、生辰八字,可能還更符大眾的需要吧。
術業有專攻,這種快速用龐大組織將人定味的學問,就交給一批命理相關專業吧!他們比我們更擅長說明各種特定情況(流年、星座脾性、塔羅牌面)如何影響每個人,但縱使命理相關學佳有一套有組織的學問,他們也很謹慎在面對每個求助的人啊。
那麼,我想身為心理師,也許我們需要有的修養是將每個理論,消化成可以被說清楚的人話,就像是將一大塊的起司切成可以吞嚥的小塊,讓每一塊起司都能在不同進食的時機,一口口慢慢吞入。
而也許,當我們想講出專有名詞時,我們也在暗示眼前的案主懂得並不如我們多。又或是,可能和你我只見一兩面的案主,離開諮商後反而高度執著在這些名詞中,
寫完上述這堆,我想這些其實源自我對自己的提醒,但被我寫的實在很像勸世文,我想這就是我看不太習慣心理師們努力出書,但卻開始日益少了一些我重視的,隱微細膩的人性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