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個時刻,他死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帕洛瑪先生》的結尾,卡爾維諾這些寫道:“就在那個時刻,他死了。”
卡爾維諾不像博爾赫斯那般瑰麗多變,也不像納博科夫那般冷漠,但這三位偉大小說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小說裏的細節描述絕對是最偉大的範本(別問我為什麽不提普魯斯特或喬伊斯,他們是這群人的父輩)。往字面以下的深層意涵去發掘,換個説法,他們真正的共性是,如何在瑣碎細節裏,一擊中地將現代人的無聊和無趣還有空無徹底剖開來,呈現讀者面前。
《帕洛瑪先生》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它讓我想到很多年以前讀的納博科夫的《普寧》。這兩本小說的相似之處,都是他們以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的視角出發,近乎喃喃自語地說著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事情。這些事情,卻又是生活中不可缺乏的細節,是推進人生齒輪前進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和動力。
與《普寧》不同的是,卡爾諾維在小說中更想表現用數學邏輯營造出來的“理性人”的敘述,試圖擺脫傳統小說故事敘事結構,對小說内部進行一次清掃和深層次探索,這種寫作,讓我想到畫家艾捨爾的繪畫作品,層層循環叠進,用數學函數模式,將帕洛瑪先生在日常中遇到的事情投進“演算”,試圖獲得合理的、關於現代人(心理)存在與不存在的理由。
一開始,我對這本小說不感太大興趣。既然選擇閲讀它,就不能放棄。豆瓣上有人說,這本小說可解釋或者連接上卡爾維諾另一本著名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雖然我早已對《看不見的城市》的所有内容淡忘難回憶,不過就憑藉一點印象,我以為《看》和《帕》固然有它的連接性,但就内容所輻射出來的、探討的本質是有相當大程度的差異。
好比說,《看》是馬可波羅猶如夢囈般地在大汗面前創建著一座想象之城(元大都)——那裏遍佈意想不到的奇思異想的“物理和精神”物質,而《帕》則是小說家不再使用“虛構想象”去營造一座城或童話般存在的故事,而是用瑣碎細節逼著讀者檢視小說裏的每一件主觀、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論是鵝油、行星、昆蟲、蜥蜴、海灘上的人事物等,這些被帕洛瑪先生檢視、反思過的事物,它們有那麼多的魔力和意義嗎?卡爾維諾不試圖給你解答,他要讀者像解一道數學題那樣自己嘗試動手解題。
現在回想起來,帕洛瑪先生幾乎就等同是我們在某個放空時刻,又被某種或某件事情擊中時,透過可觀察事實,也可矇蔽事實的雙眼,對那些事情進入或深或淺的分析之後所獲得的自我解釋與獨白。
先前提到的納博科夫的《普寧》也有這樣的獨白敘事,但相較於卡爾維諾的《帕洛馬先生》,《普寧》更顯得瑣碎而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放在歷史的意義上去探索的話,《普寧》的價值是不在我這個簡單歸類裏的,納博科夫的企圖和面向是更加格局宏大的),尤其是放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卡爾維諾更像是一個“先知”般的存在。
之所以說卡爾維諾在這部小說,仿佛“先知”那般存在,并非說他在小說預言了任何事情,而是在這本“多年以前”的小說裏,卡爾諾維借用了小說人物帕洛瑪先生,展開了他所面對的“時間、空間、虛無”等的哲學討論。正是在科技智能時代,每個人在還沒有心理准備與過往切割時,我們與帕洛瑪先生對熟悉的陌生感是那麼的近似,眼前所見,親身接觸的一切,未待我們準備好,就逼著我們進入“目光集中在一方小小熒幕”上,資訊真正爆炸、每個人都更加封閉而奇怪的時代。
更讓我覺得有趣和驚喜的是,這部就“數學邏輯”作為基礎的獨白小說,卡爾維諾幾乎就是哲學家的身份同時又是文學家的身份,既對人的存在與死亡進行了滔滔論述(3 帕洛瑪先生的沉默),在對邏輯所建構起來的現代社會,也有著相當前衛的看法,它讓我聯想到最近正在讀的侯世達的《哥德爾、埃舍爾、巴赫》。
卡爾維諾也許曾經受過哥德爾、埃捨爾等人的影響,或者推演到更早期的芝諾(談烏龜的那位哲學家)的影響,當然也可能是我錯誤的“對號入座”,不過以跨界的視角去解讀《帕洛瑪先生》,那帕洛瑪先生的存在,就是我們當下的存在,帕洛瑪先生的懷疑就是我們當下的懷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65內容數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現象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gel 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面對問題缺乏嚴肅的批判思維,一直以來是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致命傷。也因此,不論在教育、文化、政治、經濟、民生等的課題上,我們的認知與表述,僅僅處在“嬰兒期”或者毫無理由的情緒化表現,背後並沒有一套邏輯思想、理論框架做為支撐。從最近的楊寶貝事件就可管窺到華人社群的“弱智化”有多嚴重。
我們的社會對於理解重量訓練這件事充滿著排斥與誤解。我曾聽過女性朋友說,她們害怕隨便煉一下就會長肌肉,難看死了!要真是如此,我豈不是已經是肌肉猛男,嚇死你寶貝你了?
傳統新聞和文化媒體的萎縮,就是“護城河”的失守。比較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傳統媒體光環逐漸消失,不論報紙、電台、電視台都萎縮的情況下,傳統媒體彼此還在瓜分彼此本來就被科技巨頭瓜分到沒有半點空間的“剩余價值”。這現像看起來十分讓人摸不透,不禁要感嘆,難道沒有其他模式,突破重圍,讓傳統媒體變革?
現在我們所實踐的飲食金字塔假設是正確的,按照人類的邏輯思維判斷,所謂低脂飲食應該是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壓、心臟病病患會大大減低,但為何我們并沒有收穫這樣的成果?反而迎來每年節節升高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呢?
辦過喪禮的人都明白,我們來的時候,沒人問過我們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離去時,即使交待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如“死人”願。
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我讀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學習態度、人生態度最後才是他的投資方法。你可以說查理蒙格是看起來保守的傢伙,有趣的是,他的保守經常是充滿叛逆的。更貼切的說法是,除了衣著是查理蒙格努力維持保守外,在思維上他是極度叛逆的。
面對問題缺乏嚴肅的批判思維,一直以來是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致命傷。也因此,不論在教育、文化、政治、經濟、民生等的課題上,我們的認知與表述,僅僅處在“嬰兒期”或者毫無理由的情緒化表現,背後並沒有一套邏輯思想、理論框架做為支撐。從最近的楊寶貝事件就可管窺到華人社群的“弱智化”有多嚴重。
我們的社會對於理解重量訓練這件事充滿著排斥與誤解。我曾聽過女性朋友說,她們害怕隨便煉一下就會長肌肉,難看死了!要真是如此,我豈不是已經是肌肉猛男,嚇死你寶貝你了?
傳統新聞和文化媒體的萎縮,就是“護城河”的失守。比較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傳統媒體光環逐漸消失,不論報紙、電台、電視台都萎縮的情況下,傳統媒體彼此還在瓜分彼此本來就被科技巨頭瓜分到沒有半點空間的“剩余價值”。這現像看起來十分讓人摸不透,不禁要感嘆,難道沒有其他模式,突破重圍,讓傳統媒體變革?
現在我們所實踐的飲食金字塔假設是正確的,按照人類的邏輯思維判斷,所謂低脂飲食應該是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壓、心臟病病患會大大減低,但為何我們并沒有收穫這樣的成果?反而迎來每年節節升高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呢?
辦過喪禮的人都明白,我們來的時候,沒人問過我們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離去時,即使交待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如“死人”願。
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我讀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學習態度、人生態度最後才是他的投資方法。你可以說查理蒙格是看起來保守的傢伙,有趣的是,他的保守經常是充滿叛逆的。更貼切的說法是,除了衣著是查理蒙格努力維持保守外,在思維上他是極度叛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就跟多數物理學家,或泛稱科學家的人們,一樣,巴比倫認為情感回饋無法量化,在過去的人際交旋中,他也明瞭自己與他人的理解不見得同步,就像宇宙裡不同頻率的波,人們眼中的可見光,在他眼裡純是稀薄得可忽略不計的散光折射。 與之相對,定理是堅實且具有普世性的,不會發生我跟你認知的1有差異的盲區,可是快樂與難過?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拖的有點久了,今天來填坑一下,談談另一位遊戲社會學家 法國的 羅傑·卡洛 Roger Caillois (1913-1978)。卡洛的學術生涯跨越了多個領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和心理學,他的研究成果對於後來的遊戲理論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讓我們不厭其煩地重覆﹐卡羅似乎在不斷印證我們對《愛麗絲奇境歷險記》的觀察。卡羅對語言哲學的關注已經無從置疑﹐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觀點很是現代﹐超越時人﹐即使已經踏入廿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卡羅寫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遊戲文字讀...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就跟多數物理學家,或泛稱科學家的人們,一樣,巴比倫認為情感回饋無法量化,在過去的人際交旋中,他也明瞭自己與他人的理解不見得同步,就像宇宙裡不同頻率的波,人們眼中的可見光,在他眼裡純是稀薄得可忽略不計的散光折射。 與之相對,定理是堅實且具有普世性的,不會發生我跟你認知的1有差異的盲區,可是快樂與難過?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拖的有點久了,今天來填坑一下,談談另一位遊戲社會學家 法國的 羅傑·卡洛 Roger Caillois (1913-1978)。卡洛的學術生涯跨越了多個領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和心理學,他的研究成果對於後來的遊戲理論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讓我們不厭其煩地重覆﹐卡羅似乎在不斷印證我們對《愛麗絲奇境歷險記》的觀察。卡羅對語言哲學的關注已經無從置疑﹐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觀點很是現代﹐超越時人﹐即使已經踏入廿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卡羅寫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遊戲文字讀...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