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與我:關於他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是一位我十分欣賞、喜愛,但仍然還了解不多的小說家,他的思維綿密,並且能夠精確掌握各種形式的意象的表達。在我嘗試以攝影的形式挖掘現代都會生活的諸多特性,並思考其本質時,閱讀他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就曾經為我帶來了許多啟發。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是卡爾維諾過世之後才出版的演講稿,他在計畫前往哈佛大學發表演說的前夕便因腦溢血而逝世,因此原本預計要發表六篇關於文學的價值的演講,只來得及完成前五篇,分別是關於文學的〈輕〉、〈快〉、〈準〉、〈顯〉、〈繁〉,而獨獨缺少的第六篇則取名為〈稠〉。
從這些篇名就可以看出卡爾維諾的文學視角獨具巧思,它們傳達出來的概念是多元、多層次的,不僅僅包含了文學本身可能的創作形式、功能,我們也從輕、快、準、顯、繁、稠這些名詞所引發的意象裡,感受到文學似乎就是人類嘗試以生命努力追尋那些美好的事物、信念,並以文字紀錄下這種行動的過程,或是說,正因為文學,世界成為一個可以令人詩意地棲居的大地。
不論科技與政治如何地加速變動,各種危機爆發、充斥於世界,時代的趨勢也顯示越來越少人願意認真而耐心地閱讀,在1985年完成這些手稿時的卡爾維諾仍衷心相信,「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文學是人類極其珍貴且獨一無二的財富,它仍舊值得繼續陪伴人類一起進入下一個一千年後的未來。
這一篇文章是一個起頭,紀錄著我閱讀《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所思所想。

書寫者的工作是要對付又硬又重的事物

文學的多變性喚醒我們對自由的嚮往情懷,然而要創造出這種美好的經驗並非是一件理所當然就伸手可得的事情。作為一個小說書寫者的卡爾維諾說自己有一個總在嘗試追求達到的書寫目標:削減作品的「重量感」。
他的實驗對象有時是從人物,有時是從城市,也有大到宇宙天體星辰,這些事物本身不是曲折冗雜的,就是有著巨大的體積,沉重感似乎就是它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一個作者要調動自己的文字技藝,想方設法從中移除掉多餘的、不必要的部分,又要不破壞該物體原本本質上必然具備的形象、質感和量感,變成另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文字與各式各樣的事物搏鬥的過程(包含駕馭指揮字詞組合的思維和故事結構本身),其艱困程度便可想而知。
這種類似刪減法的技藝猶如米開朗基羅雕刻他的大衛像。米開朗基羅認為在他動手之前,大衛其實就已經先存在於大理石塊中了,因此他能做的、該做的事情不過就只是把周邊多餘的石塊部分給鑿敲除掉,恢復大衛這個人本身的形體而已。
撇開宗教教義、神啟的涵意不去談論,米開朗基羅的這句話──因為一種有力的對比──是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美或藝術的創造是一種關於把某物從不屬於它的、莫名地加諸其上的東西中解放出來,透過雜質提煉和純化的方式,恢復呈現其原有的形式和純粹本質,這是十分辛苦且吃力的手工勞動,因為它所要對付的是一堆又硬又重的東西。 
對於書寫者而言,如何使烙印在自己感官上的世界景象都能夠一一對應成功地轉化為符號性的語言文字,就是一個書寫者首先必然會遭遇到的一個又硬又重的障礙,這是關於「再現」的最基本的難題。
廣泛地來看,我們的世界如何能夠成為一種認識的、創作的主題是所有以特定媒材進行創作的人都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夠認真的創作者終生都必須得不斷學會克服的問題。就算做不到超越前人已經完成的經典範例,至少也不應該重複自己已經走過的路。

「微」、「小」、「輕」的閱讀趨勢

從閱讀的這一端來看,削減重量其實也是讀者們會樂於接受的好事情,沉滯、冗長(以言不及義來形容會更為貼切)的作品總是把人的閱讀心情打壞,很容易就讓人感覺到越來越沒有樂趣,乏味再疊加上乏味之後,就會產生閱讀的恐懼症,這是學校系統專屬的教育方式。
不過,我們不應該把減輕重量的美意,單純地就朝向縮減字數,或是往題材及形式可以讓讀者輕鬆快速易懂,並搭配圖像、圖形文以緩解字陣壓力的方向來設想,雖然這個現象已是現今文字作品的發展趨勢,因為它對應的正是現今讀者的閱讀習慣的需求。
然而正是由於這個簡易化的趨勢,在我看來,某些一直以來保有在文學書寫這一歷史傳統中的獨特價值也看起來是隨之不明不白地被一起刪減掉了。
這些被刪除的獨特價值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珍稀之物,是卡爾維諾寫下這幾篇謙遜地名之為「備忘錄」的一種文學的祝福,也是他希望能夠繼續靜靜地陪伴人類,一起進入下一個千禧年的文學價值所在。卡爾維諾說他自己對於文學的未來是抱持著信心的,他的款款祝福想必是來自於這份明亮溫暖的信心。
至於我個人的看法倒是缺少了這份樂觀,還有些愁雲慘霧,畢竟上一世紀的八○年代至今的改變幅度是相當大的,科技正在深層地重塑著人類的文明和人類的感官,幾乎所有的主流訊息或資訊都顯得快速、淺薄、好消化且方便複製(分享和傳播)。
台灣在這幾年的語文使用密集地出現了「微」、「小」、「輕」(其內涵完全不同於卡爾維諾的「輕」)作為詞的前綴就可資證明這一點,文字作品的削減重量感就這麼朝向簡單化、幼稚化,散發出一副輕呼呼、軟綿綿的可口模樣。

某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當然文學本身也不一定非得只能追尋生命中的沉重和嚴肅,並不是只有這些類型的題材才配稱得上文學,而且事實上,捕捉現實世界的變化而變化這本來就是文學自以為傲的特性,過去多少的戰爭、宗教、政治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生活、改變了人性,但是文學都撐下來了不是嗎?
說起來是如此沒有錯,但是現今的實際情況是:為了適應現今大眾的生活習慣,避免把讀者嚇得遠遠躲開,在文字的宇宙變得越來越扁薄的同時,文學的內在價值和傳承也正在萎靡,很可能會發生「在把骯髒的洗澡水倒掉的同時連嬰兒也一起倒掉了」(哈伯瑪斯語)的不幸,最後世上就會只剩下如昆德拉所說的是寫作狂們無窮無盡的胡言亂語。當人們不再在意文學的時候,便是文學默默朝向終結的時候。
我如此猜想,卡爾維諾對於文學的未來的堅定信心,是滋生於他如生活一般、持續積累不斷的書寫、思考及閱讀的經驗體悟,這是時間所孕育養護出來的豐饒厚實所支撐起來的底氣,也是唯有時間才能造就的「最雄辯而毫無防護意味」的溫柔力量。
這份信念所涵蓋的不僅僅是卡爾維諾一個人的生命時間,也蘊含指涉了從過往承續至今的書寫歷史,這一條像是──在形狀上和在作用上─人體的DNA,環扣著書寫、思考及閱讀的鎖鏈,它可能要比任何一個人所知道的還要堅固、巨闊。
或是從另一個極端來看,它也比任何一個人所能想像地更加極其細小微密,能夠自由地隨風漂流撒落在世界許多的地方,穿入最幽微的深處、暗處,在那裡兀自隨地生長,等待著下一次的變化和遷徙。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1會員
52內容數
我認為建立在書寫和閱讀的生活實踐,其實很接近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是在文學中尋找批判和希望的火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伊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冷氣機的使用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如果效率良好的話──在按下遙控器按鈕的那一瞬間過後無須多久,某種變化於是開始發生,這是從上而下降臨的恩謝,生命確實地感受著從苦難和折磨中獲得釋放,回歸安詳與平衡的自我狀態。
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之間確實是從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就以立場相反的前提來理解這個世界,從哲學、政治到一般人在面臨愛情、婚姻、工作等諸多人生抉擇時,都可以看到這兩種價值觀在一個人的腦海裡上演著衝突的戲碼。
雖然周遭滿是同樣年輕可愛的男男女女,世界亦有太多太多的事物尚於我而言仍是未知而朦朧的狀態,但是當整個世界還很年輕的時候,我這個目光太早太快地望向世界盡頭的人卻已經先行老去了。
從我漫無目的地走進這間咖啡館以後的這種感覺,就像是其實是我在陪著那兩個老闆、那幾張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桌椅、花面木腳沙發、闔上的鋼琴、乾淨的地板(好像沒用過店內廁所),而不是原本應該是開店做生意的她/它們要陪著我才對。
家族聚餐。老中小坐滿一整個長桌。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幻想,期待會有什麽如搞笑電影特有的奇觀意外狀況發生,在美國呆的白癡連環情節裡,蘊含因為過於平凡而不能直說的深刻的人生真相。
如同文學一樣,民主自由的制度其實是相當脆弱,很難可以真正成為多數人共同相信的堅不可摧的力量,它的脆弱性就在於實踐上的複雜性。相對於合乎人的直覺而簡單得多的是,人們熱衷於利益的追求總多過於相信自由和民主本身,為了鞏固自身利益,民主、自由、平等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的訴求,多多少少都是可以被犧牲的東西。
冷氣機的使用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如果效率良好的話──在按下遙控器按鈕的那一瞬間過後無須多久,某種變化於是開始發生,這是從上而下降臨的恩謝,生命確實地感受著從苦難和折磨中獲得釋放,回歸安詳與平衡的自我狀態。
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之間確實是從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就以立場相反的前提來理解這個世界,從哲學、政治到一般人在面臨愛情、婚姻、工作等諸多人生抉擇時,都可以看到這兩種價值觀在一個人的腦海裡上演著衝突的戲碼。
雖然周遭滿是同樣年輕可愛的男男女女,世界亦有太多太多的事物尚於我而言仍是未知而朦朧的狀態,但是當整個世界還很年輕的時候,我這個目光太早太快地望向世界盡頭的人卻已經先行老去了。
從我漫無目的地走進這間咖啡館以後的這種感覺,就像是其實是我在陪著那兩個老闆、那幾張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桌椅、花面木腳沙發、闔上的鋼琴、乾淨的地板(好像沒用過店內廁所),而不是原本應該是開店做生意的她/它們要陪著我才對。
家族聚餐。老中小坐滿一整個長桌。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幻想,期待會有什麽如搞笑電影特有的奇觀意外狀況發生,在美國呆的白癡連環情節裡,蘊含因為過於平凡而不能直說的深刻的人生真相。
如同文學一樣,民主自由的制度其實是相當脆弱,很難可以真正成為多數人共同相信的堅不可摧的力量,它的脆弱性就在於實踐上的複雜性。相對於合乎人的直覺而簡單得多的是,人們熱衷於利益的追求總多過於相信自由和民主本身,為了鞏固自身利益,民主、自由、平等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的訴求,多多少少都是可以被犧牲的東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如現代戲劇大師皮蘭德婁挑戰觀眾對劇場的認知,詩人威廉斯也極盡後設之能事,彷彿和英詩資深讀者開了個玩笑。
Thumbnail
也許是達文西無時不刻的生活觀察,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也因此從第一次創作開始到生命消亡,沒有一刻停止,實踐著如他所說:『我們因未曾虛度光陰而感到欣慰,儘管不受到讚揚,不出類拔萃,只要不虛度一生,就該感到愉快。』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我找尋當下的情感。」 2020年,出完六冊,近五千頁的《我的奮鬥》後,在一次的專訪中,作者這麼說。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似乎就僅僅展現著書寫這件事,是如此簡單,也如此困難。開篇的第一句:「對心臟而言,生命的含義再簡單不過了:它將盡可能長地持續跳動下去,然後停下。」依此,我們當作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如現代戲劇大師皮蘭德婁挑戰觀眾對劇場的認知,詩人威廉斯也極盡後設之能事,彷彿和英詩資深讀者開了個玩笑。
Thumbnail
也許是達文西無時不刻的生活觀察,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也因此從第一次創作開始到生命消亡,沒有一刻停止,實踐著如他所說:『我們因未曾虛度光陰而感到欣慰,儘管不受到讚揚,不出類拔萃,只要不虛度一生,就該感到愉快。』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我找尋當下的情感。」 2020年,出完六冊,近五千頁的《我的奮鬥》後,在一次的專訪中,作者這麼說。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似乎就僅僅展現著書寫這件事,是如此簡單,也如此困難。開篇的第一句:「對心臟而言,生命的含義再簡單不過了:它將盡可能長地持續跳動下去,然後停下。」依此,我們當作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