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來看見聊天群組傳來通知,雙北正式宣布進入第三級警戒,在台灣的朋友說,擱置已久的書終於有時間讀、現在可以放肆地追劇,順便問我有沒有什麼經驗分享,玩笑的語氣帶著一點苦澀感。(發布這篇文章時,全台都已經提升至第三級警戒)
想起前陣子O突然問我「你知道Covid-19中的19,是2019年的意思嗎?」,才突然驚覺疫情爆發已經超過一年了,有些事情理性上總是明白,但真正獲得實感又是另一樁。我發現自己已經快要想不起從前出門不用戴口罩的生活,好像逐漸忘記已經過世的親人,遙遠且模糊。
年初在葡萄牙遇到封城,也曾半開玩笑地請法國朋友G指點心法,我當時完全沒想過自己也會有被遞上這支麥克風的一天(雖然問的也就那一兩個人)。所謂的經驗談,也隨著病毒一起擴散。
※
以下的幾點整理,是依據G的建議,綜合這半年來在歐洲漂流而習得的一些經驗值而成。
- 建立你的支持泡泡
支持泡泡(Support Bubble)裡面的人,基本上就是在疫情期間見面可以拿下口罩、可以有直接互動的對象。支持泡泡裡通常有同住的家人、室友、伴侶、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可以在疫情期間互相關照,也維持心理健康。盡可能避免與泡泡外的人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接觸,也不要一個人參與多個泡泡。當有人出現症狀時,支持泡泡裡的人也要進入隔離狀態。以我的例子來說,支持泡泡裡面只有O一個人,封城期間我們不會和朋友見面,就連不得已需要跟房東接觸時都會帶著口罩。
- 適時放過自己
我也經歷過非常害怕生病,聽到咳嗽聲就不安,只要身邊有人太靠近就會全速退開的時期。但我也從每次回家必定用酒精消毒外套、圍巾,到後來放棄消毒,改為固定放置在規劃好的髒衣區;原本全數清洗消毒超市買回來的物品,到後來只加重清洗放進嘴巴裡的食物,以及養成每次翻動冰箱都會洗手的習慣。繃緊發條的防疫總會有疲乏的時候,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也會對身體產生負面的影響,把習慣養成,讓心情維持在比較平和的狀態,才是抗疫的長遠之計。
- 照顧好抵抗力也很重要
去年底我在疫情正嚴重的時候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和O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先待在家裡觀察,以不接觸泡泡外的人為原則,視情況應對。後來證實是天氣變冷吃太多冰淇淋而著涼,才赫然想起,即使在疫情期間,人也會感冒。照顧好抵抗力,維持規律作息,心情狀態都是其中要點。平時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觀察,知道自己大概多久會感冒一次、多快能痊癒、吃到什麼食物可能會有過敏或不適的反應,也能幫助自己在出現疑似症狀時,更加謹慎處理,而不陷入莫名的恐慌。
- 如果有些餘裕,請多多支持在地商家
居住地區的在地商家和小店們,在封城的情況下肯定會受到不少衝擊,如果有選擇的餘裕,請多多向他們訂購和消費,不要讓他們因此消失。
- 如果和伴侶在家工作
規劃出工作區固然重要,比方說我就是一定要坐在書桌前才會做事情的人,但O反而喜歡在沙發或床鋪工作,可以多方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我也發現和同居人在各自的空間工作,能提升下班後的相處品質,會給彼此一種好像有出門上班的錯覺。(被放置在家的時間一長,情緒難免會有各種波動,這時候能適時地接住彼此也很重要)
- 如果突然有了很多時間
除了關注疫情變化和現行規定之外,盡可能減少使用社群網路、不需要隨時關注新聞。大多數人轉換心情的方式,大概是當作自己被放了一個長假,開始把以前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通通放進腦海中的代辦事項,甚至開始替自己做時間規劃,訂定目標,但在實際執行時卻發現沒有動力,時間就這樣浪費掉,因此又陷入另一個低潮。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起G當時對我說的話:
"Don't blame yourself. We've all been there."
幾乎每個人在封城期間都遇過這個狀況,要求自己振作,卻沒辦法打起精神,所以不用太苛責自己,我們都曾經歷過。
幾度想寫下這些,動筆之前卻猶豫許久,好像把自己放在某種話語權威的位置,有種說不出的彆扭,相關的文章與分享已經很多,於是只能無數次質問自己「為什麼要寫?」、「這個世界有需要妳的意見嗎?」。我在時事題目上總是難解,又常常慢了好幾拍。
只是在今天突然想起G說的這句話,他說自己早已忘記當時給了我什麼建議,只是在那個剛好的時間點,替我化解了一點焦慮不安。又想這或許說明了傳遞經驗的價值所在,有時候只需要一點時機剛好,意義卻超乎預期的深遠。
只希望話語能走得比病毒更快,世界能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