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ep.1-大學遠距線上教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好,歡迎回到我的空間,我是Ysu。
疫情時代,大學的遠距線上教學,學生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自從疫情在台灣變嚴重開始,中央機關、各級地方機關與公、私立學校都開始有因應策略(2021.05.15)。針對大學端,每間學校的方針與措施都不同,分別有學校遠距到5/28、6/8,甚至有學校已經確定遠距教學至學期末,而這些學校,期末考的分數評比,也將不同於以往的實體考試而採用線上的方式來進行。但事實上,對於各科系的授課內容不同,線上考試未必是個合理的因應策略。舉例來說,針對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的大學生,考試多以純筆試(非計算)的方式進行,不同於電資相關科系,這些科系的期末考該如何進行,的確是一個很令人憂心的問題。
而遠距線上教學,主要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同步遠距線上教學與非同步遠距線上教學。同步遠距線上教學主要以Google meet、cisco、各學校內部的線上教學網站為主(當然也有聽說有老師使用Line、17直播等社群平台),這些同步遠距線上教學主要的問題是,網路連線不穩、師長或學生於軟體的不熟悉,導致上課效率不佳。
至於非同步遠距線上教學,則是教師端使用錄影設備或Evercam錄影,經剪輯後放到修課同學可觀看的平台,這類的教學影片時長多半比原本上課的內容多(教師端覺得反正同學都在家,沒事就多看影片)。若一個大學生修課內容裡面,有80%老師都這麼覺得,則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更大的學習負擔。
以我自己當例子,我是法律系的學生,系上其中一個必修的老師,採用非同步遠距線上教學,把原本不可能教完的範圍全部都錄了下來,讓大家觀看。當然我知道自己本來就要讀很多書,但多出長達一倍的時間,事實上對學生是一個很累的事。一份2小時的錄影,我需要花3~3.5小時理解吸收,何況多出一倍的影片量呢。所以雖然在家遠距教學,但授課範圍與內容卻多了很多。
我相信各行各業也正在面臨衝擊與轉型,而後疫情時代(Post-epidemic era)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子?對於疫情,我並不持過於悲觀的想法,我認為它也在改變一些東西,至於是什麼?可能是我們目前無法明知的那個不一樣的未來。
avatar-img
2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s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好,我是Ysu。
你好,我是Ysu。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本篇重點 : 為什麼選擇成為線上老師?|遠距上課的優缺點|面授課&遠距課的比較 開始線上教學也差不多第五個年頭,加上在校實習也七年左右了,雖然不是十年、二十年的資深老師,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與心得, 想紀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血淚史((˃ʍ˂)),希望也能幫助到想從是華語教學工作的人。
Thumbnail
這幾天才完成九月的期刊閱讀。不是每篇都讀,是想讀的有讀完了。目前的瀏覽式閱讀大概就這樣,主題性搜尋式閱讀又不同。 其中有一篇是關於元宇宙大學(黃庭玫2024)。想起數位教科書的發展,二十年來似乎更成熟了。加上疫情迫使遠距環境的迅速發展,未來虛擬學習環境的擴充,應該會更巨大快速地衝擊現有的教育環境。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線上教學逐漸在各個學校普及,但這一轉型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特別是數學學習,不僅需要數位技能,還深深依賴於閱讀能力。文章分析了學生在數位學習環境下的適應情況,尤其是對於國中小學生的影響,並指出學習自律性與監督的重要性。疫後,這一現象值得教育界深入研究。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線上課程」在後疫情的時代,因著其節省補習時間、接觸最佳師資,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的方式。門拓因此整理了實體(補習班、家教)及線上課程的優缺比較,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線上課程」已不再是備案,而是成為了教育和企業培訓的主流趨勢。 但許多企業仍在猶豫「應該選擇線上課程還是傳統的實體課程?」 因此,本文將在短短3分鐘內盤點兩者的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無論您是企業主想提升員工技能,還是個人尋求自我提升,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洞見。
我叫騰煜,是個大學學生,因為在北部的學校上學,又剛好過年碰上疫情,所以我和室友們正在討論要回家團聚還是乖乖待在學校自主隔離?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本篇重點 : 為什麼選擇成為線上老師?|遠距上課的優缺點|面授課&遠距課的比較 開始線上教學也差不多第五個年頭,加上在校實習也七年左右了,雖然不是十年、二十年的資深老師,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與心得, 想紀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血淚史((˃ʍ˂)),希望也能幫助到想從是華語教學工作的人。
Thumbnail
這幾天才完成九月的期刊閱讀。不是每篇都讀,是想讀的有讀完了。目前的瀏覽式閱讀大概就這樣,主題性搜尋式閱讀又不同。 其中有一篇是關於元宇宙大學(黃庭玫2024)。想起數位教科書的發展,二十年來似乎更成熟了。加上疫情迫使遠距環境的迅速發展,未來虛擬學習環境的擴充,應該會更巨大快速地衝擊現有的教育環境。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線上教學逐漸在各個學校普及,但這一轉型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特別是數學學習,不僅需要數位技能,還深深依賴於閱讀能力。文章分析了學生在數位學習環境下的適應情況,尤其是對於國中小學生的影響,並指出學習自律性與監督的重要性。疫後,這一現象值得教育界深入研究。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線上課程」在後疫情的時代,因著其節省補習時間、接觸最佳師資,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的方式。門拓因此整理了實體(補習班、家教)及線上課程的優缺比較,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線上課程」已不再是備案,而是成為了教育和企業培訓的主流趨勢。 但許多企業仍在猶豫「應該選擇線上課程還是傳統的實體課程?」 因此,本文將在短短3分鐘內盤點兩者的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無論您是企業主想提升員工技能,還是個人尋求自我提升,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洞見。
我叫騰煜,是個大學學生,因為在北部的學校上學,又剛好過年碰上疫情,所以我和室友們正在討論要回家團聚還是乖乖待在學校自主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