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

含有「學習現場」共 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由扣扣老師陳子倢領軍、長期關注大南澳地區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自去年底起,與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新創數位能量」計畫合作,試著從108課綱出發,媒合合適的教育創新團隊,為南澳的學生、師長,完備情感、土地、冒險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Thumbnail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avatar
張謙
很好的想法,希望有機會能和你聊聊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跨領域」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彙,現在的大學生因為網路資源豐富,早就能自己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與知識,很容易就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跨領域歷程,但校園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跨域,就讓中山人科教授分享他的第一線經驗吧:
Thumbnail
麥特戴蒙在《心靈捕手》的經典名言「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話猶在耳,現在的大學除了念書,還剩下什麼?大學跟圖書館又有什麼兩樣?這次校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大學的本質」。
Thumbnail
Knowledge is getting cheaper and cheaper. Motivation and support aren't.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成長,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後,就可以離開平台去探索了。但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卻希望用戶留在平台上消費更多,買更多的課程。這兩者似乎一定有所衝突?讓「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談談自己的「解方」:
Thumbnail
「歐,那個成立幾十年的大學,終於願意來理解我們,並跟我們對話?希望這次不是如以前一樣都是為了交作業才來,我被弄怕了,實在很害怕又是一群沾醬油的。」這或許是近年來我最常從田野端,從地方實踐者口中聽到了聲音⋯⋯
Thumbnail
在雲林擔任現場教師的這三年,遇到不少務農或從事第一、二級產業為主的家長,普遍認為自己的知識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因此將孩子的學習交託給學校老師、補習班⋯⋯而孩子們總是在學校待了將近九個小時,結束後可能還要安親班等,與腳下這片土地的互動卻是越來越少⋯⋯
Thumbnail
目前合作所需經費都來自於北投社大向教育部申請計畫,如果回歸學校辦理,則將面對鐘點費200~500元的窘境而很難永續,但透過寫計畫申請經費也讓許多認真教學的老師卻步,這也是過去學校引入社區資源無法持續的關鍵因素。根據過去經驗「社大與國教」的合作不容易擴大有幾點原因⋯⋯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