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他是一個接案的撰稿人,寫些什麼稿件,完全要視接到的什麼案子而定,如果是政治性傾向藍的稿子,那麼就得要戴著海洋色鏡片去觀看這個世界,並不是假裝自己掛一副酷酷的墨鏡那種戴上,而是真正的認知:那就是我所看出去的世界。然後,才能夠專業有效率地完成稿件。


這工作讓他覺得自己其實像個演員,拿到劇本之後,仔細的揣摩著台詞的字裡行間,然後開始沈浸,自己就是那個角色,不對,自己就是那個叫名字的,打從心底認同自己就是他,即使原本的我有多麽討厭那樣的個性,就像自己討厭自己的那一部分,也必須要一起接受。


有一種練習,可以很好的幫助自己進入這種政治意味濃厚的角色,那就是,去真正的融入那個顏色。

不過,這並不是只有去加入那個顏色那麼簡單的作業,而是要先把自己染成與之相對的顏色,簡單來說就像《無間道》,首先你要是警察,你要不是警察,那麼後面的劇本就走不下去;所以,你必須要先成為警察(不管你之前是什麼),然後,你才能去當黑道的臥底。


所以,去真正融入那個顏色之前,要先變成與之相對的光譜,越極端的那種越好,好比警察跟黑道,白色與黑色,非黑即白,絕對不能是灰色。就把自己徹底染綠好了,然後再從社群或論壇不擇手段融入藍,而且要成功到周圍的網友,都認為他真的是跟他們同一種顏色為止。這樣一來,如同一隻完美的變色龍,就沒有人知道他本來的顏色屬性是什麼,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什麼了。


不過,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扮演什麼角色就要像什麼角色,那麼寫出的東西才會像樣  讓讀者產生共鳴是第一要素。他要讓讀者打從心底感到那文章,是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無誤,這樣才是一位成功的撰稿人,成功的演員,成功的臥底。


自己到底是什麼?對他而言,根本就不重要。


畢竟,演戲的人是瘋子,看戲的人是傻子。


你笑人家傻,他還笑你瘋呢。



Photo by Sam Burriss on Unsplash

avatar-img
Justinin♂er
8.7K會員
852內容數
這棟大樓似乎有著各形各色、各種不同的「房間」?身為Justininder,你忽然興起那種想要一一探索的好奇。喂⋯⋯不會吧,這、這未免也太刺激⋯⋯微微的不安油然而生,卻又無法遏止,那潛藏在心底的原始渴望。你,並不寂寞,我們一定是共享了什麼,才會在這裡出沒。雖然還有點害羞,但既然夜幕早已落下,就一起來玩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ustinin♂er 的其他內容
就算是沒什麼交集,在一個屋簷下還是可以好好生活下去。我們常常都我做我的他做他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全然理解對方在幹嘛,就算盡力傾聽也難免顯得敷衍;因為,那就是他愛的而不是我愛的東西嘛。
這種事情,若不是當事者對當事者解決,而選擇公諸於世,我想真相是什麼,通常會變得凌亂模糊。而且,究竟是誰在刷誰的存在感,已經很難確定。我其實不太相信在鏡頭前面,誰還能攤開真心,何況本來就帶著面具在過生活?
我和他在一起的過程十分非典型。沒有經歷過什麼交往期、熱戀期、蜜月期,總之直接跳到同居。兩個人的生活習慣相差很遠(我想大部分的情侶都這樣吧)。我以前是屬於那種白色地板上看到一根頭髮就會開始不舒服,偏偏以前住處每個地方都充滿令人愉悅到想殺人的白。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其實背後都有「老大哥」在監看著,你的每一個點擊、停留在哪個網頁多久、關鍵字搜尋等等,這老大哥不只看,還會吸收、分析,並因此提供更好的服務(廣告)。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是跟魔鬼簽契約,以自身數據來交換免費平台。但,用戶本身是否真的知道這些眉角?
閱者的理解、認同乃至想像力,就是一種價值賦予的行動,雖是無形,卻也是無價。所有數字可以統計的東西,其實只是物質眼光嘗試賦予精神世界的所謂「價格」,無論是瀏覽量或者是分潤、贊助支持等,這些嚴格來說,並不是文章的「價值」,只是在每個人心裡願意在文學拍賣會上喊出的「價格」。
如果要一一費心去包容別人,傾聽別人,理解別人,那聽起來倒像是心理諮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你為何要逼自己負此重擔?壓力常常是在無形之間自己給自己的,這個社會告訴你該要好好維護人際關係,想都不想得我們也就這樣執行,甚至因此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這也是為何內向人總是在能量消耗...
就算是沒什麼交集,在一個屋簷下還是可以好好生活下去。我們常常都我做我的他做他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全然理解對方在幹嘛,就算盡力傾聽也難免顯得敷衍;因為,那就是他愛的而不是我愛的東西嘛。
這種事情,若不是當事者對當事者解決,而選擇公諸於世,我想真相是什麼,通常會變得凌亂模糊。而且,究竟是誰在刷誰的存在感,已經很難確定。我其實不太相信在鏡頭前面,誰還能攤開真心,何況本來就帶著面具在過生活?
我和他在一起的過程十分非典型。沒有經歷過什麼交往期、熱戀期、蜜月期,總之直接跳到同居。兩個人的生活習慣相差很遠(我想大部分的情侶都這樣吧)。我以前是屬於那種白色地板上看到一根頭髮就會開始不舒服,偏偏以前住處每個地方都充滿令人愉悅到想殺人的白。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其實背後都有「老大哥」在監看著,你的每一個點擊、停留在哪個網頁多久、關鍵字搜尋等等,這老大哥不只看,還會吸收、分析,並因此提供更好的服務(廣告)。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是跟魔鬼簽契約,以自身數據來交換免費平台。但,用戶本身是否真的知道這些眉角?
閱者的理解、認同乃至想像力,就是一種價值賦予的行動,雖是無形,卻也是無價。所有數字可以統計的東西,其實只是物質眼光嘗試賦予精神世界的所謂「價格」,無論是瀏覽量或者是分潤、贊助支持等,這些嚴格來說,並不是文章的「價值」,只是在每個人心裡願意在文學拍賣會上喊出的「價格」。
如果要一一費心去包容別人,傾聽別人,理解別人,那聽起來倒像是心理諮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你為何要逼自己負此重擔?壓力常常是在無形之間自己給自己的,這個社會告訴你該要好好維護人際關係,想都不想得我們也就這樣執行,甚至因此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這也是為何內向人總是在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