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走進土地的時光盒子裡,最喜歡的便是幫他們紀錄在土地上走路的樣子了。
喜歡上走路是來雲林之後的事了。
每到假日總會走路到咖啡館備課,路上會經過一間座落在水族館旁的小小民宅,因為它的地基比旁邊的房子矮上許多,所以格外的顯目,經過的時候總會多看它兩眼。有次在去程發現,這間房子的春聯橫批很精彩,上頭有著率性的書法字,寫著「東風烘染萬家樂」。這幾乎是我看過最平實也最溫潤的吉祥話,不提發財、不提福氣,講的是快樂。
想起有次跟朋友在書店巧遇,我們聊到,這裡明明這麼好,為什麼有好多的人離開?兩個高雄人在書店聊起這件事,感覺很奇妙,你會感覺腳下踩的這塊土地,此時此刻它是被愛的,所以明亮。
想起之前在雲林看了一個在地書寫展覽,每張影像都是非常龐大的生活的總和。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張作品,是一棟矮矮的房子,座落在口湖的村莊裡。
「這棟房子是照片主角經過韋恩颱風後新蓋的房子,你可以看到它下面墊得很高。他們真的被韋恩颱風嚇到了。隔壁的房子是她們舊家,前前後後整修過兩次,但是因為地層下陷的原因,還是經常淹水。」
「很多人都說,這裡地層下陷是因為農民抽地下水灌溉跟做養殖漁業」,向我導覽作品的老闆搖了搖頭,「但是很少人會問下去原因到底是什麼。」
「現在你到濁水溪去看,有一段是沒有水的,因為被截斷了。截斷的水要拿去幹嘛?」老闆笑而不語的看著我,我大概了解了。如果因為政策的關係,農民可支用的水被挪移做其他的用途,還是得過日子的他們啊,好像只能另尋他法了。
「所以我們在看這些事情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到很表面,我們要努力看到背後的事情。」
突然明白了那些社會課本中一語帶過的地下水問題,黑白照片的老房子中,背後所牽引出的許多微小而重要的故事。
而在雲林的許多故事,大概就是這樣走著走著走出來的。
幾年後,我如願在雲林辦了研究所的畢業展覽,在聽見地下水故事的同一個展覽空間裡。
生活在一個好像被貼上許多標籤的容器裡,看待雲林的人口移動問題,想起教授在我的畢業口試中問過的問題:「你提到雲林是一個人口外移的地方。但對你的家鄉(高雄)而言,你也是那個外移的人口。所以這其實很像大風吹,你坐了別人的位置,別人坐了你的位置。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移動?你能夠在他方真的找到你的家鄉嗎?」
當自己眼睛所見的人口外流問題回到自己身上,才總算意識到這一題有多難。
帶著難解的謎團,年復一年的感受著,繼續在雲林這片土地上做個島內移住者,一邊在學校帶孩子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一邊思索著土地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作者以及我的專題《
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也歡迎拍打(綠色按鈕)餵食(愛心),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喔,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