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的「日本列島創生論」摘要

2021/06/03閱讀時間約 48 分鐘
作者說明:2016年8月石破茂從首任「地方創生大臣」職位上退下來,隔年4月出版了這本「日本列島創生論」,除了詳述什麼是地方創生以外,也分享了許多他親自下鄉跟地方人士討論創生的經過與想法。
本文是我在2018年5月對「日本列島創生論」這本書所作的摘要翻譯,由於近日在撰寫介紹石破茂的專文,特將此摘要放在平台上,供讀者參考。特此說明。2021.06.02

【前言:】

#勿債留子孫

 不會只有地方消滅,而都市圈可以倖存的事。不會有人材、食糧、能源的生產的場域衰退、而消費的場域卻可以獨自繁榮的事。…地方的出生率降低的話,對都市的人口提供也會減少。

#人口減少樂觀論的謬誤

不是國家來改變地方,而是正由於地方認真的、一絲不苟的作法來改變國家。換個說法,經由地方創生的積累,才能有國家全體的創生

#安倍經濟學的處方箋

阿倍經濟學是什麼呢?一個是「金融緩和」(或曰「積極的金融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另一個是機動的「財政出動」(或曰「靈活的財政政策」);第三是(或曰「促進並發展民間投資」)。
但是只有一跟二的話有其限度,只是換取時間罷了,畢竟日銀也不能無限制的一直買國債、公共建設的財源也是有其極限。原本第三支箭的成長策略中是要以「地方創生作為中心軸來復活日本」的戰略。
可是政治家、媒體及國民及都把地方創生當作執政黨的口號,沒有抓到這是喚回日本整體戰力的要點。

#發動自地方的革命

前提在於:
光只有國家主導的金融、財政政策,無法讓地方復甦;
沒有地方的復甦,就不會有日本的復甦;
真的要讓日本復甦的話,就一定要在地方上有新的動能產生;
沒有地方革命般的改變就不會有日本全體的改變。
明治維新的成就正是來自於地方的志士而非江戶幕府,雖說二戰後的日本是由美國所改變,但除此外,歷史上的大變動大多都是始於地方的動能。因此,從地方開始而改變國家,絶非不實際的空話。

【第一章 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是撒錢(不是國家級大規模財政支出)

地方創生是要將日本國徹底的改變,而不是單純的地方振興這樣的政策。
先前有田中角榮首相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大平正芳首相的「田園都市國家構想」、竹下登首相的「故鄉創生」(各自治体都給予一億元的「故鄉創生基金」)

#危機與目標

「地方創生」與上述的不同在於,「這個政策若不實行,日本未來將難以維持」這樣的危機感是地方創生的根本意義所在。
其次,人口問題也不是過去那樣擔心人口太多,而是變成要擔心人口太少。
三者,「地方創生」跟過去最根本的不同,在於解決方案。

#2060年一億人口

2014年總選舉前成立的「町。人。工作。與創生法」,要點之一就是國家長期的願景:「確保2060年一億人口數」。
2014年內閣府調查20~39歲的男女,關於結婚、組成家庭的意願調查,未婚者中有六成,可以的話想要結婚;希望孩子的數目以回答二人者最多。並不像外傳的覺得結婚很麻煩的年輕人增加、男性草食化了等。
因此,政府或地方自治體應努力除去讓年輕人無法安心結婚、生育的障礙。

#「地方消滅」的衝擊

增田寬也的報告主要是要指出:2040時,日本全國二十、三十多歲的女性的減少這件事若不去思考的話,日本就代誌大條了。因為生育的年齡主要是落在這個年齡區間。

#自治體的努力義務

地方的義務在於制定立基於各地方人口動態的「地方版的總合戰略」。

#東京的危險性

東京現在是一極化且有過度集中的危險。
地方創生,並不是單純的要將東京的富裕移往地方,而是要東京成為更安全、更有活力的地方;也就是東京的願景提昇強化。

#東京的衰退

因為高齡化的原因,人材會先往地方上的醫療與介護移動;但是當團塊世代漸漸凋零之後,地方在這方面的需求就形減少,因此這些人材就會往高齡化速度較為延遲的東京移動,如此一來,又惡化了東京一極化的情勢。
所以地方創生,正是基於如此的危機感而來。

【第二章 補助金與企業誘致(企業設廠?)】

※(大辞林)企業誘致:地域が地場の産業振興を目的に企業、特に工場を誘致すること。そのために、基盤整備や税制面での優遇措置を講じることが多い。

#曾經繁榮一時的地方

過去地方生氣蓬勃發展的原因有二:一是公共事業(公共建設的投資),舉凡道路、下水道乃至港口建設等都會帶來大量雇用,這支撐了地方的榮景。
但是應該要認識到這種手法已不再有效,而且國家舉債建設也有其極限。

#企業誘致的極限

另一個原因是大企業。過去地方常舉全力招攬國際、本田、三陽等大企業來設工場,但現在多是徒留空地。因為對這些企業來說,阿倍的經濟政策對輸出是有很大的利益沒錯,但企業之所以在海外設廠的理由,就是客戶在海外啊。
所以很難再要求企業像過去一樣到地方去設廠雇用人力。

#「再一度夢想成真」不可能

擔任地方創生大臣後,在國會總被質詢的是:「為什麼不是再生,而是創生?」
簡單回答的話就是:「(如往昔那樣靠國家公共建設或企業的工廠設立等手法的)再一度夢想成真」的概念是不適用的;今後必須依賴一直以來都還有發展空間的農業、漁業、林業、觀光業等服務業,或者是介護、醫療等將其潛力發揮,才能使地方活性化起來
因此我們必須將力氣投入在這方面。

【第三章 PDCA與KPI】

#PDCA循環

基本上,中央政府是不了解地方(某縣的某市某村)的。
所以地方創生,我一再講的就是:需要最了解地方的市町村發揮所有的力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總合戰略。
因此有二個關鍵字:一是PDCA;一是KPI。
PDCA:P,plan;D,do;C,check;A,action。即:企畫、執行、檢驗、修正。因此地方的總合戰略一定要將這四個要點內建進去。
而且不要只考慮到行政機關(當地政府)來擬定戰略,而是要將「產官學金勞言」的資源都整合進來。
產:指地方的產業界,包括民間企業、工商會、青年會等;官:指縣市政府或鄉鎮區公所等;學:指大學、高中職或專科學校,跟地方知識相關的老師與學生,並不限於在地的師生,也可以包括有涉及自己地方相關研究者皆是;金:指地方的金融機構,即計劃不能只依賴國家最初給多的協助金,而是要當作做生意一樣,將後續的發展性展現出來給地方金融機構來投資或協助。労:當地的勞動力或勞團;言:輿論,地方報或地方新聞台等,因為地方上發生什麼事?有何問題?有什麼優點等等的,地方媒體應該都是最清楚的。

#點檢(檢驗的機制)的重要性

原本監察檢驗應是地方議會的工作,但是有時如果計劃是多年的長期計劃的話,議會常常不會去注意;而PDCA的循環設計就是要將檢驗內含於其中,可以不時的自我檢測執行與當初計劃的吻合與否而進行必要的修正,因此檢驗機制的內建是不可少的。

#KPI的設定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重要業績評價指標」(關鍵績效指標)。
目標若沒有設定,就沒辦法進行上述的檢驗;不能用這應該可行、這應該不可行等感覺來作為判斷,必須依指標來檢驗。
而這些指標,不該由國家來指定,而應由地方依其人口、出生率、所得、觀光客的住宿日等資料來建立。
※就觀光而言,重要的不是觀光客的人數,而是「住宿日數」。因為觀光客如果只是忽嘯而大多留下垃圾而已。(住宿的話較能確實提供經濟的活絡)

【第四章 國家以人材及資訊作為後盾】

#國家的角色是什麼

國家應就「資訊(情報)」、「資金」、「人材」三方面來支援地方。
情報:使用經產省開發的「地域經濟分析系統」(RESAS: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alyzing Systemの略),亦即利用所謂的「大數據」,針對地方的產業、人口、社會基礎建設等相關的資訊予以分析,找出適合地方發展的「課題」。
例如:地方上相關的物資、貨物等從何處來?又流向何處?人材從何處來?往哪移動去了?金流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以及所謂的人材、物件等又是怎樣的性質?
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分析而產生的計劃,將淪於紙上談兵。比如說,談到人口增加,更應重視的是增加的人口的年齡層及性別的差異等資訊。
因此,地方而言,不僅要研究如何防止年輕女性移向大都會,甚至如何吸引她們從都會回到地方,也是應研究的課題。

#調查清楚地方的狀況

例如,觀光客的住宿人數與天數最少的是德島縣,其次是奈良縣;為何如此若不加以分析,是不可能有對策的。再一次強調,分析的主體,一定要是地方。
如果只是說要增加人口,這樣是無法提出有效的計劃的;要增加怎樣年齡層的人口?什麼性別的人口?如果沒有想到這一層,那什麼計劃也是枉然。
而以上的資訊就需要國家積極地提供給地方自治體。

#KKO的弊端

KKO:(直覺)、經驗臆想(自以為是)。最常聽到的如:蓋一個顯目的紀念碑就可以造成話題,就可以吸引人了;我地方議員當了三十年,聽我的準沒錯;我們這裡之所以落沒就是沒有讓企業來設場啦。

#竹下登總理的啓示

竹下登首相的「故鄉創生」(各自治体都給予一億元的「故鄉創生基金」)作法在當時被批評為典型的撒錢政策。我曾經問過竹下首相這點,他這麼回答:「石破,不是這樣的,這麼做正好可以知道該地方的智慧能力有多少啊!」

#有效利用金錢的自治體

也是有恰當用錢的地方自治體,例如滋賀縣的長浜市。石田三成出生於該市的石田町。該市將一億元用在市的歷史教訓、歷史人物的研究等等的文化事業上,最近石田三成被認為是屬於帥哥型的戰國武將,人氣很高,而該市也沒有錯過這個時機,似乎全力在推銷石田三成呢。
因為,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錢可以使用」,而是「錢要如何使用?」好壞都是要由地方的角度來看。
錢要使用的有意義,就要讓地方的各方人馬參與進來、並建立檢驗修正系統,才不會變成撒錢的政策。(安倍總理己經講了,決不成為撒錢的政策)

#有意義的人材轉調(中央到地方)

人員的支援部份,建立了「地方創生人材支援制度」。
(日本)中央公務員向地方調派的機制一直都有,但大多是派向地方都道府縣的大都市。
但我們的目標是以人口在五萬以下的小型地方自治體為對象。而且,不該是地方任意的要求「給我在中央吃得開的人」(意謂能弄到預算資源的人),而應是(地方)「我們想做這樣的事,請給我這樣的人材」!而且這些人材不是來傳授知識的,而是要能跟地方站在同樣的視角一同考慮事情、一同做事的人。
可以向中央各部會募集20歲到45歲左右、對此有意願的官員,當然也可以把大學的研究學者、民間智庫或NPO者納入約500人的人材庫
2015年夏天至今已有約300多人派向地方了。

#讓官員成為concierge制度(一流大飯店的接客管家、禮賓員)

「要怎麼做才能完成」是政府官員的工作,而不是跟人家講「這樣不行喔,因為…..」)
,「也不是只能跟對方說你去哪裡哪裡問,應該可以。。。」,而是要能跟對方說「這個計劃的話,利用哪個單位的某某制度的話,可以拿到多少的補助款」之類的,即應成立「單一窗口的達人單位」,化繁為簡(目前通常是國會議員的助理在提供這樣的協助)。這也不單是為了方便地方的工作,也是某種的公務員意識革命

【第五章 擺脫外資過敏症】

#外資還有成長空間
#在紐約努力招商的首長們

要解決讓外資來投資會遇到的困難,如語言、商業習慣等。
方要復興活化的話,需要三種人:「年青人」、「傻瓜」、「外來者」。年青人就不解釋了,需要有傻瓜那樣的勇氣、及外來者的不同視角。(因為當地人容易因為住久了,反而無法客觀地看到當地的優點與缺點)

#需要超高級飯店

日本雖擁有許多機場,但私人飛機起降數大約只有歐洲的1/10。也就是國際上的富豪,如阿拉伯或中國的真正富豪並不來日本。而他們能帶來的經濟其實頗可觀,但如同小西美術工藝社社長David Atkinson所言,日本並沒有適合這些富豪的高級飯店。日本的行情,飯店的最高級豪華套房大概一晚30萬日元,但針對世界級的富豪的一流飯店的豪華套房的行情大約是一晚要數百萬日元。而能住宿在此的人的消費能力自然也是非凡。提出這種觀點的則是具有外資出身的背景。

#外來者的視角

みちのり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みちのり控股公司http://www.michinori.co.jp/)營運在茨城、福島、岩手等地的巴士公司,將地方上赤字連連、即將廢線的巴士經營成有賺錢而且魅力十足的觀光巴士、打造與地方的人共用的系統。
該社的經營者富山和彥(曾著有"為何地方的經濟可以使日本復甦?"),長期在外資公司工作,因此擁有外資的觀點、外來者的觀點並加以活用。
但,所謂的外來者並不是指國藉或出身地,而是是否具有那樣的意識
另舉一個例子是千葉縣的夷隅鐵道(いすみ鉄道、譯者註:可參見陳威臣專文:【東京鐵男見聞】靠28個員工和50年老火車起死回生的夷隅鐵道);同樣該鐵道也面臨赤字與廢線的危機,於是公開招募社長,由前英國航空旅客航運部長塚亮先生出任。他同樣具有在外資企業工作的經驗,並且他就職時,距離該鐵道的存廢決定時間點只剩九個月。他的作法包括有:引進芬蘭知名卡通—嚕嚕米,將火車為嚕嚕米塗裝,成為夷隅鐵道的代表;將枕木以一根約5000日元的價格尋求掛名贊助,來既充實財源,又有推廣之效。起先是沿線住民受吸引、後擴及到觀光客的參與;甚至後來還有自備700萬日元的話可以受訓成為鐵道駕駛員的制度;並將他處退役的火車引到此處營運;制造了許多話題並讓公司存續下去。

#USI(日本環球影城)亦受惠於外來者

環球影城的復興者是森剛毅氏,他過去完全沒有主題樂園的相關經歷,他在國際大廠P&G(寶僑)負責市場部門,也因此他能用「外來者」的觀點來改善環球影城,譬如連影城的工作人員都不看好的「秀」(《進擊的巨人》《福音戰士》《生化危機》《怪物獵人》等真人舞台劇),卻在他的發現下重新出發,反而成為聚客的因子。
當然並不是要講什麼都是外資企業或者外國人,重點當然還是在「是否具有外來者觀點」上。

#擺脫對外資的敵視

其實重要的是地方首長們,首先要對自己地方的強項、弱項等要先搞清楚並予以分析;而不是一天到晚期待別人來說這怎麼做那怎麼做。
也不是所有的觀光客都只想買東西,有的人是想要體驗鄉原生活,就像有人去法國不會只想去巴黎,反而想去鄉下走走看看、甚至生活一段時間。。;這些都是可以發揮的成長空間!

【第六章 目標是成為最高級的觀光】

#提高勞動生產性(產值)的觀點

就服務業(包括電力、瓦斯、水道、建設、盤商、飲食、住宿、運輸、倉庫、金融、保險等)來說,日本的產值只有美國的一半多一點;飲食、住宿更是只有四分之一。顯然「很有成長空間」。

#地方的生產性還有成長空間

日本觀光業佔GDP的比例只有1.9%。
國內產值以行政區來看的話,(2012年的資料)最高的是東京(每人)一千萬零九十萬日元、最低的是鳥取縣的六佰萬日元。幾乎都是都市較高、鄉下較低。
以地方的觀光業來說,人手不足是愈來愈嚴重,如何在不減少雇用的前提下,提高每個人的產值是努力的方向。

#過往的代理店全權處理模式

以往與客人的接洽全權交由旅行社的模式已因消費者的價值觀的多樣化而不再適用。
針對外國觀光客的招攬,也是要下工夫的;例如,要招攬某國的觀光客的話,那麼不僅要增加能說該國語言的人材、基於該國宗教戒律上的菜單也要慎重考慮…。
神奈川縣秦野市的「鶴卷溫泉。元湯。陣屋」旅館,明治天皇曾住宿過、也是許多棋士的頭銜戰的比賽場所,還有一萬坪的庭園;而在雷曼事件金融海嘯中,也差點破產。讓它起死回生的是現任社長宮崎富夫;他原是本田技研的工程師,當然在旅館經營上是素人一枚,但他善用世界級企業的視角及工程師的想法,找出了許多陣屋在經營上的問題。他一方面為了提昇顧客滿意度及節約經費,開發導入了IT系統,不僅讓業務進行更有效,而且將多出來的時間用在顧客需求的服務上,而同員工的薪水還不降反提高了,甚至分析顧客的餐後菜餚,將多數顧客不喜歡的菜取消,同時提昇顧客喜歡的菜的精緻度,可是說下了許多累積的工夫。結果六年間就將營業額提高了六成。這又是一個「新視點改革成功的好案例」。

#不能太依賴「訪日外國人旅客」(inbound)

應該要避免過度期待外國觀光客,因為,inbound再怎麼增加,營業額大概上限只會佔旅遊產業的20%。而且好比說中國的景氣、滙率等都會影響人數,即便是歐美客或許可以補足這一塊,但不知何時也會有影響歐美客來的風險發生。
因此,擴大國人在國內旅遊的餅,才是王道
好比說「星野リゾート株式會社」,該公司經營的旅店,並非以外國觀光客或團體旅行為客群對象;而且他們的住宿費也不算便宜,甚至是旅行社的好幾倍,但由於他們走「高級服務路線」,因此不僅有多數的國人去住宿,甚至回頭客的比率還很高。

#乘坐「ななつ星」

九州的「ななつ星」是一泊二日或三泊四日的高檔豪華寢台列車,可說是完全不輸給一流飯店的客車。最高級的房間三泊四日的價格要近百萬日元,即使如此也是很難預約到,人氣相當高;食材則是九州當地所產而作出的和食或法式料理,很多人在旅程結束後還會感動到落淚。
九州的リゾートトレイン(度假列車)的營運方針是,只會在努力的地方停留、可以提振努力中的城鎮、只賣努力生存的地方的特產品、支援那些努力求生的人們。

#A級美食為目標的城鎮 

在討論城鎮復興時,常會提到一些關鍵字,如:吉祥物、B級美食(指價格便宜易於果腹的料理)等。的確,像熊本熊或千葉船橋市的吉祥物都很成功。但也不是說一定就要有吉祥物
島根縣的邑南町以作為「A級美食」為目標。町長石橋良治表示:只做美食的話,也只是大家互相撕殺打消耗戰而已,而且誰都做得到,因此要就要做到「A級美食」為目標。米其林指南不就是這樣來的嗎?所以充份運用當地食材的特色做出這樣的食品。不僅是食材近產地,土地物件也便宜,在東京要二萬元的料理,在這裡只要一萬元即可辦到,如果利用早鳥專案之類的搭飛機都還划得來。而實際上,周邊各縣市經由高速公路開車專程來吃的客人還真的很多。
所以以上這些成功的例子都有幾個相同的特點:「只有這裡才有」、「只有在這裡才能體驗到的」、「只有這個時候才有的,換句話說:「只有現在、只在這裡、只有(或只為了)你」這樣的Key word。

#跨區域聯合的加乘效果

觀光広域連携DMO(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簡單講就是成立跨區域聯合的組織或法人。國家也可以給予補助
比方說,去到某縣的一間廟參拜,如果想再到別的地方走走,大概在官網也只能找到同一縣的地方,但如果區域聯合起來的三、四天行程可以整合在一起,那就可以賺到客人的錢了。喜歡到廟去參拜的人,不見得會喜歡當地的購物行程,若可以有「寺廟專訪行程」,稍稍跨到隔壁縣市,對這樣的觀光客來說應該很買單。
當然現在的旅行社也會客制化旅客的行程,但如果地方上能主動積極的提供資訊的話,不僅是可以增加長期旅客也可以增加回頭客。
目前國內的DMO有環繞瀨戶內海七縣市組成的「一般社團法人瀨戶內觀光推進機構」(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瀨戶內海品牌推進連合」)

#分散連休假期

日本目前的長假就是過年前後、黃金周這樣的型態。對觀光業者來講,如果能分散,其實也才能增加收入。
當然這需要修法。例如說,每年學生可以有幾天的家族旅行假,由學校來認可,這樣就能增加也分散業者的旺淡季。

#考慮民宿風險的同時

由於觀光客或商務出差的需要,可以考慮增加空屋的使用,但新法(2017年)中有考慮到當地住民的觀感,所以有設計著:要有當地住民的同意、一定日數的限制(一年不超過180天)等等。有外來人口入住自然就會帶來消費,當然配套的防範還是要有。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與其壓制成為地下發展,不如引導使成為正向的觀光利器。

【第七章 一次產業的戰略】

#提高生產力

日本的農、林、漁業得天獨厚,但為何衰退了呢?
農業的話,異業合作的引入可以擴大生產。代表性的例子如愛知縣弥富市的「豊作計劃」,TOYOTA將工業的IT管理用在農業上。
另外,以海外富裕人士為對象的農產品如草莓、蘋果、(哈)密瓜等。像和歌山的紀州梅也是好例子、最近的姜汁飲料大受歡迎也是一例。
當然也要談到農協(農會),關於農協萬惡論,其實應該要放在將農會的功能定位在如何活用以助農業的改革上。

#農業特區的意義

農業的問題,在於限制過多。目前企業(上市公司)是不允許擁有農地的,這是因為農業法的中心思想是基於「耕作者主義」。因此,農地為「法人」所有的情形下,該法人的董事會(理事會)成員必須過半數以上為耕作者,為必要條件。因為上市公司的目的是服務股東,所以也許一開始是農地,但後來可能會變成廢棄物的掩埋場也說不定。但重點應該是萬一有此情形要強力取締才是。
此外,依農地法,農地上是不能有與生產無關的建築物。簡單講,提供農產品的餐廳是不許可的,但貯藏庫則是可以。當然會有這樣的法律也是有其歷史原因。
因此,能否用「特區」的方法來試驗解決之道呢?例如,兵庫縣的養父市或者新潟市就是例子。比如說製造農業相關機器的公司不能擁有農地來試驗他們的製品,像這樣的公司能否用「特區」的方式來解決呢?
例如新潟的農家餐廳特區,非常有人氣:用新潟的米及當地的高級食材,在一望無際的田園中用餐,這樣的特區實驗也可作為修法的依據。
當然企業有不好的也有好的,日本毋寧是後者居多。

#林業的可能性

在歐洲,十層、二十層的木造建築愈來愈多。以當今的技術,無論是地震、防火都不再是問題。尤其日本根本不缺木材。但是有三個政策要有:「建築基準的整備」、「實證的建築事例的累積」、「國產材CLT生產體制的整備」(CLT:Cross-Laminated-Timber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

#土佐的森林救援隊

土佐的森林救援隊NPO的主要工作是當地森林的防過密的砍伐。由於便宜的木材大幅度的輸入,因此山林的擁有者不止難以爲生,連森林維護必要的「間伐」還要另外付費找人處理,因此任由管理荒廢的情形很多,也易引起土石流。土佐的森林救援隊有約200名左右的志工,每到周末就接受委託進行間伐,當然規模不能跟林業公司相比。即使這樣對山林的管理也是很有幫助。而且砍伐下來的木材不僅能賣錢、也能作為生質能發電,這些賺來的錢又都能留在地方手上。簡言之,輔導對於喜歡森林的人、讓他們在喜歡的地方,施以訓練,給與一些報酬的社團,國家也不用給予補助金。

#內山聚落的發電

岡山縣北部真庭市是縣內最大的都市,昔日從事林業相關產業亦多,但受到木材價格低迷及高齡化影響衰退。但現在則是轉為生質能資源再利用,成為「生質能產業都市」。利用市內建材業者的木屑來發電,不但省下了每年約ㄧ億元的電費,每個月靠賣電還能有400萬的收入。東奧的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也是大量採用木材,希望能藉此振興國年林業。

#水產資源的管理將具有長期利益

對於一產業的年輕人的培育養成是很重要的,如農業高校、水產高校的技術提升,畢業即就業等等,甚至不是就業而是「創業」! 2015年成立了「農林水產高校後援會」的議員聯盟。

【第八章 到處都可以是創生的基準點】

#島留學的想法

島根縣隱岐島(離島)也因人口過疏,島上的隱岐島前高校幾近廢校。2008年,他們提出「島留學」的概念,向全國募集學生,並以「島留學」作為號召的概念。(此地有四座國家公園)(中文報導如下:)

#森林的美術學校

以高校為核心將地方活化的例子還有北海道的音威子府村。這是個連地名很多人都不會念的地方。 這是北海道最小的村,2016年時人口只有789人。這裡有一所「美術工藝高等學校」的村立高校。 昭和50年代稱為「音威子府高校」,由於人口流失,面臨廢校的危機。 該村有八成的面積都是森林,所以以此為特色進行學校的轉型:具體講,以木材的加工、工藝的教育為中心進行改組,2002年改成現在的名稱,以工藝專門、美術專門可以選擇,並於2008年導入跟家俱設計的先進國瑞典的高校結成姊妹校。 同時向全國募集學生,為了招攬學生,也特別建造宿舍。 當然也有人反對村的稅金為什麼要花在外人身上?對此,村跟學校都努力跟村民交流,並製造這樣的環境,例如學生跟地方的人相會錯身時,必定會大聲的打招乎、學生的作品也會定期的讓住民觀看。甚至現在的村民運動會都跟高校的運動祭結合在一起。召募名額40名的學校,2014年甚至有60人報名。 對人口只有800人的村莊來說,每年都固定有40名年輕新住民的加入,不僅是經濟上的、在精神上也是很大的加分。

#森林幼稚園

森林幼稚園也是值得注意的作法。代表性的就是鳥取県智頭町。 而且因為生活費等大約只要都市的一半,所以對年輕夫妻很有吸引力,國家其實也可以考慮與以補助。

#中村ブレイス(株式会社)

位於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的這個義肢醫療機器製造公司,引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想來工作。 原本這裡是以「石見銀山」聞名的觀光地,以日本人的習慣,這個從美國學到技術回到故鄉創業的中村俊郎先生,認為是失敗的怪人。 中村社長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看到美國大企業的總公司也未必都設在大都市,二來想為故鄉招募人才也是他的夢想。 由於技術高超的義肢品技術,形成很多年輕人「想來這間公司工作」(因為「酷」)甚至假日都自動前來加班。抱著這樣製造出來的商品,客人應該會很喜歡吧的想法,即使不休息都沒關係。 單單一個企業就改變地方的事實,絕不是夢話。

#從公民會館變身的やねだん

鹿兒島縣鹿屋市的柳谷集落。這裡原是沒風景、沒代表性的產業、也沒錢的地方,如今卻是全國注目焦點。
這裡的發展簡言之,「產業是作(東西)出來的」。
公共建設或招商的確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金錢,但,這些工作是人家給予的、不是屬於自己的工作。 這裡的作法:將放棄耕作的土地種植番薯,利用這裡的菌培植出高級的番薯;接著又用此製作出高品質的日本燒酒。現在甚至在韓國首爾的居酒屋都成為招牌產品。
由此不僅成為產業的自主財源、賺的錢甚至讓高齡長者的獎金,因為即使是九十歲的高齡長者也可以有事做,例如菌種培養的土壤的翻土,讓他們有事做、不僅人生有意義、也更健康
甚至成立了「故鄉創世塾」,教授方法,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取經。
2007年並將空屋提供做為藝術家的創作場所,現在甚至每年以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為中心舉辦藝術祭,吸引非常多的人潮
甚至將民宅改造成便宜的民宿,讓遠來的觀光客可以住。
這個原本沒有觀光資源、預算、年輕人、產業的地方,都可以這樣改變,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這裡補助金或中央政府的參與都沒有!

【第九章 乞討是沒有未來的】

#離島的求生戰略

前述島留學的山內道雄町長的著作值得參考:「離島発 生き残るための10の戦略」(NHK出版)對於地方再生的思考上非常有幫助。

#來自建築業界的請求(参選町長)

當地的建設公司社長對山內說:「依賴公共建設的時代已經終結了」因為你擁有來自民間企業的經驗,今後行政必須要有民間的意識。
當選後,町長自行減薪,後來職員、議員們也都自動要求減薪,大家將這些節撙下來的錢作為島的投資經費。投資CAS冷凍技術,將島的水產加工、出售。

#乞討無法解決問題

各地的自治體都面臨財政困難的問題,再不想辦法會破產大家都同意,但該怎麼做就意見分岐了。是否減少巴士?減少鐵路?
雖然說人民有居住、移動的自由,但在財政困難、人口減少的情形下,無限制的基礎建設真的有困難,集合式城市是否應該要列入考慮呢?

#富山市的作法

Compact city(緊密城市)的代表例子是富山市。
富山市原本面積只有210平方公里。2005年跟周邊的町村合併後,面積變六倍大,佔全縣的三分之一,這裡的問題是成為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縣廳所在地城市,僅有40.3人/公頃。而且住民希望有自建宅的想法很強,因此每戶有兩台車是很普遍的。
以上這些現在的優點,極可能是未來的缺點。
1999年,他們就開始檢討考慮「都市機能集約化」。
具體講,巴士、捷運、輕軌電車等公共建設予以強化,以便人口可以沿線而居,讓即使無車者或高齡者也能方便居住;甚至對移住進來的人給予補助金;將來,年紀大了之後,不管是去醫院或區公所,沒車也可以簡單抵達。
人是無法強制去住哪裡,但可以用住到市中心比較便利來吸引。

#丸龜町商店街的嘗試

曾經繁榮一時的香川縣高松市的丸龜町商店街在1990年末也陷入危機。 跟當地的青年會深談後作出決定:商店街的二樓「強制出租」。雖然房東不開門也可以生活無虞,但是大家都這樣的話店門關著,整個商店街就完了!所以要求二樓租給診療所、保育院等,慢慢的就能恢復商店街的機能。 最棒的是,這整個都市當地的人自己討論出來的。

#所謂的麻煩

愛知縣長久手市的吉田一平市長以「冷清的市役所」為目標。意思是:市長自己可以做的事由市民自己來做。即:「已經不是什麼都依賴政府的時代了」,例如巡守、垃圾收集、幼兒照顧等都由市民自己來。以前是用錢來解決一切、通通交給政府,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疏遠的;現在則是目標放在市民共同討論解決上。
長久手市所試行的一種方法稱為「銅板服務」。簡言之,讓退休的高齡者的時間與能力再利用!所謂的銀髮服務人才活用!
市役所負責對有興趣提供服務的人才進行登記;早上幫忙倒垃圾、幫忙去郵局寄信、換燈泡等100元、資源分類、庭院打掃、除草五百元等;市役所則負責協調。
市長說,這是針對未來的作法,而且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大家自己去維持自己住的地方。

#戰略同意、戰術反對(目標同意、方法反對)

北海道的夕張市,想從炭礦的城市轉變為觀光的遊地,因此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問題出在於:當礦產收入極佳的時候,市府提供了許多福利措施,(如免費醫療....等);但在採礦結束後,這些福利依然持續,而為了轉型,又極劇地投資了大量的經費蓋了一堆建築,就這樣多重鉅大支出下,就破產了結果是醫療服務、行政服務都變得品質低下,沒有醫生、照護者也不去、公共交通運輸也不足...變惡性循環。

#(為了)提高出生率(而自願犧牲福利)的高齡者

前述的夕張市在現任的年輕市長鈴木直島及當地的居民的努力下,朝密集城市及炭礦遺產的方向讓地方重生。
2008-2012年日本出生率最高的鹿兒島縣伊仙町(2.81)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們將「孩子就是寶」做為全町的精神,因此努力創造出可以安心生養育兒的環境;町政府全力支援需要的經費,但是苦於財政拮拘;自古以來就世居於此的高齡長者們便提出「請將要給高齡者的補助金預算用來支援養兒環境上吧!」
以上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地方首長能夠「直接面對」市民進行雙向的溝通。
這是直接民主制下的地方自治的好處!

【第十章 讓官僚在第一線想辦法】

#讓總公司搬到地方的誘因

我曾經在經團連聚會的場合中這樣說:「不是要講政府該做點什麼或是企業該做點什麼;而是:這個國家應該要成為如何的國家呢?從而為了這個目標應該怎麼做呢?請大家從這個觀點來思考!講總公司遷移到地方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願意將總公司的部分機能移往地方的企業給予減稅可以是一種誘因。當然要不要這麼做是企業的考量之一。

#官民合作的體制

從事企業經營的各位,關於這個國家的將來要何去何從,各位也是有責任的,也請給予關心。

#中央部會辦公室移至地方

要企業總公司下鄉,請從政府本身開始吧! 這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事,而是「要不要做的事」。
目前決定的是:文化廳全面移往京都府;消費廳的一部分移往德島縣;總務省統計局的一部分移往和歌山縣。
當然會有人說,什麼?才這樣?但這其實已經很不容易才喬出來的。
而且這次的移轉有兩個目的:一是緩和東京首都一極化的發展;二是活化地方。 而且不是單純的將人跟建築移往地方,而是有其必然性。

#文化廳移往京都的必然性

京都是日本有許多文化財的地方之一,也是觀光中心地,在思考文化政策時,光是處在這樣的地方想出來的政策一定會優於在東京霞關那種不毛之地所想的。
我從以前就一直認為遠離現場的官僚是弊端很大的。像霞關這樣完全沒有一級產業的地方想出來的農業政策很容易淪為空談⋯⋯。
例如由於預算作業的系統造成同一家寺廟的本堂跟山門卻是來自不同的預算科目。這就是不知道地方實際情形的原因。
德島是消費者行政的先進地,所以消費廳的政策企劃、立案部門。而且寬頻環境又是全國首屈一指,之所以沒有全面移轉則是因為消費廳還有「危機管理」的這方面要顧及,因此要留部分在首都中心。

#官僚的抵抗

地方移轉之所以不容易實現,最重要還是主事者覺得「麻煩」。「官僚們不想離開東京」,當然我也不是不理解為了孩子的教育所以不想離開東京這樣的想法⋯⋯。

#反對者缺乏正當性

轉勤本來就是公務員工作的一部分,國防、財政、經濟,乃至外交部外派到國外工作也是當然的道理。
另外那種跟中央比較好聯繫的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以文化廳為例,這幾年來,實際到國會來備詢也才兩次,就當出差就可以了。
或者說外國大使館都在東京所以我們也要在東京才方便,但事實上,跟各大使究竟聯繫有多頻繁呢?
何況現在通訊技術發達,跟其他部會的聯繫也不是一定要面對面。
當然,京都為了文化廳的官僚們可以安心轉來京都工作。當地政府也做了很多措施,特別是孩子的教育相關事宜,讓這些官員都感到安心。

#企業的先驅:國際機器製作商小松企業

「較低的生活費、讓更多的社員可以維持長期的競爭力」,因此「除了無論如何ㄧ定要留在東京的部門外,都移往石川縣」這是該企業根據經營需要所做出的判斷。
結果,不僅在地方上增加了年輕人的雇用,社員的結婚率、出生率都比東京的社員高出許多!孩子的數目,東京是0.9,石川是1.9;結婚率,東京是50%,石川是90%,女性管理職也提高。「女性被提拔而難以育子的說法是東京的理論;在石川則是優秀的人才就會有優秀的孩子」
而且小松企業採用的是東京與石川同一薪資體系、大型會議也在石川舉行、金澤工廠的製品就從金澤港出口,因此也造就了地方的活化。

#媒體與官僚的共謀

媒體在談到總論時總是說「現在是地方的時代來臨了」、「要化解東京一極獨大的局面」;但一講到各別的部會時,則是變成反對,即所謂的「戰略同意、戰術反對」(目標同意、方法反對)。但他們真的是有在為國家設想嗎?
真的身處地方才能找出真正有利於國家的政策不是嗎?

【第十一章 增加返鄉服務的意義魅力】

#男性想返鄉服務

在東京想回地方住的人其實非常多;但沒有採取行動的主要原因還是:地方不容易找到工作、生活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等理由⋯⋯。

#胡蘿蔔策略是無效的

地方入手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團塊世代大量退休所致。如果期待的薪資跟工作型態能被滿足的話,地方的雇用也會增加。
根據調查全國最被希望移住的地方,第一名是島根縣的大田市、第二位是鳥取縣的鳥取市。
這些地方都不是全國特別有名的地方,這結果主要還是自治體本身努力的宣傳。同時也要提醒:最不好的宣傳就是「來住的話可以拿到多少錢」這種紅蘿蔔政策。俗語說:有錢有緣、沒錢無緣!
政府可以做的是建立全國移住網站:分別從工作、住的環境、生活交通環境、經驗談、自豪的觀光.....等等面向來讓各自治體宣傳,也讓有意移住者有資訊可循!甚至有的城鎮會在東京車站附近成立「接待中心」。
此外,最近移住女性的人數也在增加。2015年曾舉辦過「全國移住女性高峰會」,相關資訊在網路上也都查得到,甚至還有人出書「移住女子」(新潮社)

#東京圈如何迴避高齡化的危機戰略

東京圈的醫療、介護需求急增,更加吸引年輕人從地方向東京圈流入。

#回避戰略的要旨

目前談到的團塊世代的高齡化問題,要注意到已在漸漸死去,因此「醫療、介護」等的職場需要也會下降,這就造成了從地方進京來的人的工作機會減少,亦即,大量失業問題即將在未來發生!
結果,在地方面臨的問題,在東京則是晚了二十年發生。
因此,針對回避戰略,有四點建議:
一、醫療、長照應導入ICT(資訊與通訊科技)或機器人,並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度;
二、地區的醫療長照體制要重整、高齡長儘可能往集中方向;
三、首都圈應聯合尋求對策,國家應給予支援;
四、應建立出東京圈的高齡者往地方移住的作業流程。

#CCRC的推進

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生涯活躍のまち」)。日本版的CCRC的構想是「以東京圈為主的高齡者,符應其期待的地方移住、地方社會應打造健康的、能動的生活環境;同時醫療長照也能持續照護的城鎮。」為目標。
最接近CCRC的莫過於民間創造的「分享金澤」(シェア金沢)。
在金澤大學附近的空地,企業將其活用造街:有附帶各種服務的高齡者住宅、有醫院、有為智能障礙兒童打造的設施、有學生宿舍、日用品店、Bar、洗衣店、足球場、天然溫泉....等等各種設施及店舖;甚至還有農園、遛狗場、不知為何連羊駝牧場都有!
街道的事務由住民來決定、舉辦什麼活動都是跟住民每個人都有關連的事! 最重要的是:這些設施或者住民都市有機的結合!
因此CCRC的構想:高齡者並不是因為單純的想要長照或治療的存在,因此入住時必須仍然很有元氣的高齡者才是他們接受的對象。因此,在這裡,對高齡者而言,不是「可以得到什麼(照顧)?」,而是以「可以做什麼」的高齡者為募集對象。
而且靠近金澤大學,可以跟教授學到東西、具有經驗跟知識的長者也可以傳授給年輕人。 對於身障者,高齡者也能在力氣範圍能及之處給與幫忙或者煮食等。(?誰對誰做?)
在這種男女老在這種男女老幼的集合體,相互照顧與關心的地方生活,不就是以前的日本的地方嘛?!的確,「金澤分享」就是在做這種優良地區的再生啊!

#プラチナタウン(白金街)

這是榆周平的書(祥伝社文庫),也曾編成電視劇,講的是育兒與養老共存的新型態。 重點是這可以是商業的型態。

#何時回故里

過了55歲参加的小中學同學會,大家都想回來故鄉,但一想到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怎麼辦?工作怎麼辦?突然返鄉生計要怎麼辦?結果就是一樣動彈不得。
其實在東京的15萬元,在地方相當30萬元的價值。都市的房子出租的錢拿來補貼地方的生活費,其實很划得來的。
所以要讓移居到都市的人回故鄉,環境的重整為「宜居城市」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不是只是要增加人口,而是地方的革新。

#返鄉組帶來的活力

很多人都覺得改變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總滿足於「小確幸」。但是,「小確幸」的總和卻會召來「大不幸」!
我個人認為,新血的加入最能帶來改變,所以返鄉組的人是最適宜擔任這樣的角色! 當然,事情也不能過度樂觀,但與其有空在那邊說「這不可能啦」,倒不如至少想一想貢獻一下自己的智慧、動一動做些什麼還比較好吧!

#「最終在都市出人頭地」(的觀念)已過時

前些日子跟岡山縣伊原木隆太知事見面時聊到,在國外,並沒有「人生最終要在都市出人頭地」這樣的觀念;經這麼一說,我才意識到這樣的觀念在日本卻是非常根深蒂故,但歐美並非這樣。
講到變偉大就要在華盛頓DC、想要闖一番事業就要到倫敦,有這樣想法的人不是說沒有,畢竟是少數人。將在都市所學、所見帶回故里所用才是正常不過的事
但這麼一講就發現文化的不同表現。在日本的童話,比如「一寸法師」的故事就是很典型;功成名就時就會是上京「可喜可賀」啊!「金太郎」的故事也是,出人頭地後也是前往將軍府接受「可喜可賀啊!」的祝賀。
但在歐洲就不是這樣。
伊索寓言中的「都市與鄉村的老鼠」來跟「一寸法師」相對照:鄉村的老鼠最後說,都市是很刺激沒錯,但我還是比較適合鄉村。

#墨西哥的漁夫

原典出自何處已不可考,在美國是有名的玩笑故事。 講的是到墨西哥鄉下漁村旅行遊玩的美國成功商人跟當地漁夫的對話。 最後漁夫說你講的最後生活方式正是我現在過的日子啊!

【第十二章 告別「一切交給民主主義」】

#簡單的回答疑問

先講一下我的想法:一般人期待的,並不到「城鎮復興」這樣大的目標,所求者不過是「醫院、長照的設施都有;購物不會不便;治安良好的街道」這樣而已。「創生」感覺起來好像是很大的事,但對國民而言,只想要「普通的易住城鎮」而已。
的確,「創生是要再造新日本」為目標;而那種至今為止以經濟成長、人口增加、土地增值....為前提的思考方式,恐怕今後不再適用!
因此,城市機能的集中、醫療、長照設施的集中;讓成本降低、服務提高這樣的集約城市(密集城市)可能是未來前進的方向!否則的話,永續系統很難成立。
也就是,經濟成長鈍化、人口減少、土地貶值這樣的狀況如果避免不了的話,再不做些什麼,即便是「普通的城鎮」都難以維持,這就是「地方創生」的前提所在!

#沒有「什麼都沒有」的地方

「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這是你到地方去的時候常聽到的話。但,真的什麼都沒有嗎?
(第八章提到的島根縣隱岐郡的)海士町就是一個好例子,町長與住民合作將孤島復生。
(第九章介紹的)長久市也是預見未來的危機,而提前準備對策的好例子。

#擺脫「一切交給民主主義」

長久市以外,帶著危機意識的政策推進的城鎮也不少;例如神奈川縣秦野市。他們清楚的對市民說明財政狀況,並決定「不再蓋新的大而無當的建設」、「更新事項以義務教育的需要、自治體最重要的機能部分為最優先」、「未來四十年將過去無當的公共建設減少三成」…,而這樣的作法得到近八成市民的理解!我相信將來某日該市的市民一定會說「還好當年做了那些決定了呢!」ㄗ
相反的,現在還在想著「來個大型建設多好啊!」的地方自治體將來必然後悔!
「地方要不要活性化?」(学研プラス)這部漫畫所指出的最尖銳的地方就是「做了就不管後續的政府」、「交付後就不管的民間」、「什麼都不關心的市民」這三位一體就是造成無法進步的原因!
投票完就覺得事情已完畢,其餘的就交給政府這樣的「一切交給民主主義」的事情一定要擺脫!

#尤加利之丘的啟示

千葉縣佐倉市的「ユーカリの丘」是個有意思是例子。
一般開發業者都是廣告「新社區」,蓋完、賣完就跟他們無關了,當過沒幾年,新社區就一定會變成「老社區」。
然而,尤加利之丘的建設業者「山万」的作法卻是完全不同:向他們買了新建房子的買主,當年紀大了之後,二個人住其實有點大的話(小孩長大搬出等);該公司就會跟
這樣獨門獨戶的屋主談收購,並協調幫忙他們去買到靠近車站的公寓;如此一來,老屋重新整修後可以賣給年輕夫妻;並非賣完就無關,反而是一直與這個城鎮相共存!
這個公司在70年代提出「友善環境的街道」做為訴求,當時先進的口號現在已成常識。但他們當時其實是連住民未來高齡化的情景都預見到了,不論是交通機構或者飯店,凡對於住民有幫助的設備業都用心整理,至今仍與該社區緊密相連。
不知道的人看到「尤加利之丘」也許會將它當做一般的社區,但是它的居住合宜性還在持續,這是跟其他城鎮社區遠遠不同!

#勝利組與失敗組

「努力、下功夫、認真討論、讓住民動起來」的地方;或是「跟以前一樣啥都沒做,總認為總會有誰來做什麼」這樣的地方;將會決定誰是勝利組、誰是失敗組。
憲法的確是有保障國民「健康的、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但是地方的努力與否造成的差異,各自其實要有「覺悟」!

#如何選首長

常常聽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市長啊?」、「為什麼這樣的人可以當町長啊?」這樣的抱怨,但這樣的背景不正是因為「選誰都是一樣啦」這樣的想法造成的嗎?
事實上,並不是選誰都會一樣。
(第九章介紹的北海道)夕張市長鈴木直道,原是東京都的職員,出身地是琦玉縣,只因為曾經在東京都工作時被派往北海道工作過而已。2011年30歲的他打敗自民黨、公明黨跟大家的黨共同推荐的對手而當選,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市長。
他就任後,大幅砍自己的薪水,同時逐漸重整改建市營住宅,獲得極高的評價。讓夕張市從破產邊緣起死回生,市民們應該都覺得「當初選對人了!」,所以2015年讓他連任。
也許至今仍覺得「選誰都是一樣啦」這樣的想法的自治體還很多,但夕張市的改變,正是日本的未來呢!
所以「地方創生推進交付金」並不會變成像以往那樣的平等式分配。因此,各自治體的首長要有「才智」:要有進步性的作法才能得到這樣的交付金!甚至是多個自治體的聯合合作也是重要的。
只是隨隨便便的寫個企劃上來,是分配不到地方創生推進交付金的
因此若被議會或市民追究為什麼我們分配到這麼少?就不要怪別人了!因此,請大家告別「一切交給民主主義」就是這個意思!

#減少議員數的問題

「地方議員人數太多了啦、減少一些也可以節省稅金、議會在晚上開會的話,議員也可以是義工職」
但是,這樣的改革不該由國家來主導,而是地方住民自己應該要去思考,議會也是住民自己選出來的啊,所以要選誰?需要多少人?應該是怎樣的議會?這是住民自己要去決定的事!
何況,跟大都市的議會比起來,地方議會的優點其實是跟住民的距離比較近,所以在講「反正議員沒什麼功能、不需要啦」之前,希望大家先想想怎麼活用議員

#如何讓創生擁有持續性?

「會不會政權輪替之後,地方創生的計劃就不算數了呢?」
的確政權輪替後,有些政策是會被中斷或草草了結。但是我相信創生的問題不會是執政黨或在野黨拿來作為政爭的工具。如何停止人口減少、地方如何再生、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延續到目前為止累積的各種作法。
但至為止,仍然有很多地方還在期待「國家主導」,簡單講就是還在等「給我錢就可以了」。
不可否認的,至今仍然有很多首長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到中央去露臉:「請給我錢、請幫我建設、企業請來我這裡吧」!
此外,這件事不需變成是「國家主導」或「地方主導」這樣的二元對立。部份政治人物及媒體喜歡這樣操作這樣的對立,但結果只會是把大家的精力、時間與國家前進的機會浪費掉而已。
我個人是認為,「地方能做的就儘量交給地方自行去做」;在某個意義上,也許是很矛盾,理想狀態是不要有「地方創生擔當大臣」才是對的,地方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的狀態才是對的,現在算是「過渡期」吧!讓地方自行找出戰略、依PDCA的方式進行與檢驗,讓住民得到幸福

#嫌麻煩的人的罪過

目前為止介紹的都是成功例子、挑戰的例子;但在地方上還是有很多人對改變這件事覺得是很麻煩的事。
我自己從年輕時常常提各種改革案遭到「現在這樣也不壞啊」的反對。
但現今的情勢是,如果負責生產能源、食糧及地方人材漸漸消失的話,大都市也難以獨自存在啊。
有些人說「低成長也不是壞事啊」、「保持這樣也是可以的啦」這樣的說法,也許是很知識份子、文青的口吻,可是我希望他們能了解到:這樣的想法,實際上對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殘酷的!
少子化、超高齡化是先進國家共有的煩惱,日本算是最早遇到這情形的國家,我們對於這課題的作法與解決方案,也是可以作為日本對全世界的貢獻。
核故事件後,經常聽到:「對於沒有天然資源的日本,率先開發出新能源是日本作為先進國家的角色」。按照這個邏輯的話,「少子化、高齡化問題的解決也是日本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角色之一」。

#現在是最後的機會

不是要找藉口,戰後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自民黨執政,導致現在的狀況,自民黨的確要負很大的責任。我要講的是,雖然時間很緊迫,但為時尚未晚到不可收拾,因此,要改變這個走向,地方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個人與地方都要保持自信跟故事(物語)

至今為止,地方以從中央拿到補助金為目標的作法,對於國家來說已經是不可行的事了。
我認為:地方上的人要有自信、要擁有能足以自誇、讓人感動的故事為基礎來將地方重建起來,對日本的將來來說是絶對必要的事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也沒有對地方作任何事,也拜此所賜,各地方反而有獨自的文化、產業、教育的發展
我並不是說要回到那個狀態,而是大家是否應該好好再度考慮「地方自立」這件事實?
官與民的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地方與中央的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官方與個人應該是怎樣的關係?這些事情,全體國民請再度好好想一想。這樣的話,日本人才能重得幸福、地方才能重得富裕、日本全國才能走向富裕。
前人所遺留給我們這樣一個美好的日本,如何傳承給下一代,這是這個時代的我們的責任!
(本文結束)
(如您覺得這篇整理值得給予作者鼓勵的話,請按右上方心形的讚,感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2會員
92內容數
介紹令和時代的日本政治現況走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