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民營的地方創生(1)-導論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地方創生是日本推行的大政策,跨部會、跨領域、跨產業,想要靠政府帶動60年內維持一億人口的大目標。台灣政府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也開始投入大量預算,現在跑了4年,檯面上帶頭的還是那些人。那民間呢?

個人覺得看日本地方創生政策成果,該著眼在產官學是如何協調。不習慣合作、共創的人們,怎麼透過“地方創生”,來學會以往透過“發包”沒辦法做到的事。我在台灣相關圈內完全不有名,也沒有話語權,但希望在這裡以專欄寫作形式,分享在日本待過總務省直屬專案的人看到的地方創生。

我想自己的經驗值得各位參考之處,在於剛入行時,我跟一般人一樣,戴著台灣庶民的有色眼鏡來看這一切。「官民共創?應該是官商勾結吧?」「哪個地方耆老要出來幫忙?他們一定有拿錢吼?」「檯面上那些人很厲害?就是政府給他們話語權啊!應該踩著很多人的頭上去的吧?」「超級公務員又做了什麼專案?中間當白手套應該收錢收很爽吧?」

在我帶著質疑的眼光一腳跨進社會新創、地方創生圈後,從一個小小的專案負責人,到自己獨立、為台灣智庫走訪政府與民間組織,之後一次一次的研修與專案,從執行面看到政策設計面,微觀到宏觀,最後發現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只靠KPI數字衡量,完全沒辦法呈現全貌。

人跟人之間的合作,可以用很惡意的角度去解釋,也可以用善意的角度來詮釋,但無論善意惡意,日本政策成果、社會氛圍與願意面對問題的態度,的確一再體現強國風範。

當然很多人會質疑「日本真的有那麼好嗎?」我可以跟各位說,台灣發生的那些弊案跟亂象,日本也有,只是整體優劣平衡下來的成果,究竟日本是強是弱?我想大家內心自有答案。

另外日本地方創生承襲故鄉創生事業,而台灣則有人覺得台灣地方創生就是承襲社區總體營造,日本故鄉創生事業始於1988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則於1994年展開。政策開始的年份,台灣大概都晚日本4~6年,而這一個個政策成果累積,顯然在這波地方創生的橫向整合中一分高下,畢竟不光好的會累積,爛的也會累積。

過去曾有人在講座中向我提問:日本地方創生常講到“社區營造”,那日本社區營造跟台灣社區營造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差在建設跟不動產的部分,這塊因為台灣政治跟一些民間因素,似乎不歸社區營造管轄,這部分就形成了巨大差異。

※社造台日差異是題外話,在這裡補充一下。

※台灣社區營造相關介紹


本專題後半跟中產階級自救會系列文共用
因為中產階級需要的能力跟地方創生一樣,就是協作


在地方創生最重要的跨領域合作中,最小單位是個人。(因為要期待政府還不如早點投胎,所以我覺得還是從個人跟民間開始比較快)

本系列文章將會從“如何建構個人協作能力”開始,談到社群建構、組織建構、組織溝通,到最後會帶一點日本政府的官民共創作為收尾。預定內容如下:

中產階級唯一生路-從個人到社群

-人人都是引導師

-活用圖像紀錄

-各種工作坊

-你有商業模式嗎?談青色組織

去中心化民間習作:不動產民主化

-去中心化不動產:不動產業4.0

-不動產群募案例1

-不動產群募案例2

-不動產群募案例3

-透過分享知識結盟的不動產同業公會

我們與政府的距離

-打破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公/民共創

-還在憑感覺聊政治嗎?淺談EBPM

-地方創生/社會創新/公民共創的下一個時代


預計回台灣隔離完之前把文章進度衝一半,也會參雜付費內容,關注這個專題的人煩請追蹤「真說東京裏物語」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4.7K會員
255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4/04/28
最近在日本各地城市陸續開放uber,然而,由於對本地合法交通從業者的保護,uber仍面臨法規限制。其中加賀市號稱日本第一個開放uber的城市,但要成為合法uber司機並不容易。文章也提到日本式共乘服務的情況以及作者在日本使用uber的心得。
Thumbnail
2024/04/28
最近在日本各地城市陸續開放uber,然而,由於對本地合法交通從業者的保護,uber仍面臨法規限制。其中加賀市號稱日本第一個開放uber的城市,但要成為合法uber司機並不容易。文章也提到日本式共乘服務的情況以及作者在日本使用uber的心得。
Thumbnail
2024/01/24
位在石川縣的作者分享了最近一次地震的經歷,並探討了災後復興政策所面臨的挑戰。作者參加的研修課程提供了對災害復興的深入看法,並從政策面探討瞭如何應對重建所面臨的困難。文章更進一步討論了災後復興的社會影響,並分享了值得關注的相關案例。
Thumbnail
2024/01/24
位在石川縣的作者分享了最近一次地震的經歷,並探討了災後復興政策所面臨的挑戰。作者參加的研修課程提供了對災害復興的深入看法,並從政策面探討瞭如何應對重建所面臨的困難。文章更進一步討論了災後復興的社會影響,並分享了值得關注的相關案例。
Thumbnail
2023/12/19
明年3月的敦賀延伸工程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關注,但在此之後,關於全線開通至大阪的問題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受大家關注的是京都的問題。一個月前,沿線六個車站盛大舉辦新幹線的歡迎儀式。自從政府決定進行整修以來已經半個世紀了...終於即將迎來敦賀開業。 日本第一條連接東京和大阪的東海道新幹線。北陸新
Thumbnail
2023/12/19
明年3月的敦賀延伸工程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關注,但在此之後,關於全線開通至大阪的問題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受大家關注的是京都的問題。一個月前,沿線六個車站盛大舉辦新幹線的歡迎儀式。自從政府決定進行整修以來已經半個世紀了...終於即將迎來敦賀開業。 日本第一條連接東京和大阪的東海道新幹線。北陸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一場世紀大病毒之戰,引發了各行各業為了生存,本該由政府扶植的中小企業讓產業升級。在機器產業時代來臨,用少少的人工可以做更多事的。可惜了,官員只管配合大財團炒地皮。搞得民不聊生,用缺工的藉口引進外勞,害台灣勞工無法生存。 首先談福利國。效仿北歐國家,結果北歐瑞典高達40%的所得稅收,台灣呢?只見有錢人
Thumbnail
一場世紀大病毒之戰,引發了各行各業為了生存,本該由政府扶植的中小企業讓產業升級。在機器產業時代來臨,用少少的人工可以做更多事的。可惜了,官員只管配合大財團炒地皮。搞得民不聊生,用缺工的藉口引進外勞,害台灣勞工無法生存。 首先談福利國。效仿北歐國家,結果北歐瑞典高達40%的所得稅收,台灣呢?只見有錢人
Thumbnail
今天接了一個活動,內容是兩個日本代表跟兩個台灣代表聊台日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的現況。原本想做個圖解,結果一查下去不得了,日本從施政組織到法令都已經大改,原本地方創生進入第二期這件事我是知道,但沒想到一查才發現第二期是把第一期作為依據的法律廢止、組織解散,然後把任務發到各部會跟地方政府執行。
Thumbnail
今天接了一個活動,內容是兩個日本代表跟兩個台灣代表聊台日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的現況。原本想做個圖解,結果一查下去不得了,日本從施政組織到法令都已經大改,原本地方創生進入第二期這件事我是知道,但沒想到一查才發現第二期是把第一期作為依據的法律廢止、組織解散,然後把任務發到各部會跟地方政府執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