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係總統府資政。前台灣駐日大使謝長廷為『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一書所作的推薦序。文章標題即是推薦序的標題。不斷往更文明蛻變
「從昭和到令和的轉變」,這書名本身就有相當科普性質,我看了更是倍感親切。
因為我到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的時間是昭和47 年(1972 年),就任駐日大使是平成29 年(2016 年)6 月,卸任時間則是令和6 年(2024 年)8 月,因此,昭和到令和的變化,對我來說不是理論而是親身的體驗。

新書發表會致推薦詞的謝長廷資政。前駐日大使(照片來源:允晨文化)
為什麼書名很科普?因為日本是世界少數還保有皇帝年號的國家,一位皇帝有一個元號或年號,稱為一世一元,沒有稍做介紹,一般台灣人還真不容易了解。過去一百年來,日本使用了5個年號,即: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2019 年宣佈「令和」新元號時,日本媒體介紹幾位活了5個年代的日本人瑞,大多在110 歲左右,到今天約117 歲,以後活了這五個年代的人將逐漸消失。
這5 個年號中,以「昭和」的時間最長,總共64 年,但扣去前後重疊部分,實際只有62 年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年,經過戰敗如同廢墟的慘狀,以及艱苦重建的奮鬥,對現代日本影響極大,更是令很多日本人懷念,至今「昭和食物」、「昭和世代」、「昭和歌謠」等名詞仍然常常被提起。座落在九段下的昭和紀念館以及在立川市的昭和紀念公園都是遊客喜愛觀光或緬懷昭和時代的地方。台灣和日本的歷史因緣,大部分也是發生在昭和時代。昭和天皇在皇太子時期的1923 年,曾經來過台灣,留下不少事跡,包括參訪北投溫泉及親手種植綠竹和榕樹等,當時草山(即陽明山)民眾歡迎皇太子所種植的緋寒櫻花,熱心的日本民間團體在令和三年左右,從陽明山苗圃迎回日本分別種植在皇宮附近的公園和全國十多個神社寺廟,櫻樹旁邊都立有「昭和天皇結緣的櫻花」字樣石碑。
日本的文化特色是慢工出細活,一切思慮周全才著手,因此速度較慢,短時間看不出改變,但從每隔50 年的角度去觀察,可以發現日本是不斷在蛻變,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外觀或是內涵,從昭和戰後時期到令和的今天都有巨大的變化。
本書內容著重在日本憲法制度、政治派系、外交政策、經濟狀況以及地方制度等的變革或演進,對相關轉變有深度介紹,對很多想深入了解日本政治的台灣人的確是很重要的基本資料。
日本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是在1955 年從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合併,代表保守主義的政黨,而當年代表社會主義為社會黨,針對是否與美國續簽安全保障條約問題,左右政黨大對決,自民黨獲勝,開啟了所謂55 體制,至今69 年間只有二次約6 年選輸下台,其他長達63 年都是自民黨執政,而1955 年當時擔任要角的社會黨則在隨後幾年因發動大規模群眾抗爭,得不到主流社會支持而消失。有人說55 體制對政局穩定有正面貢獻,但也有人批評造成政黨輪替困難,讓政黨政治失去意義。比較台灣的情形。民主進步黨建黨14 年即達成第一次政黨輪替,日本在野黨聽了都很羨慕。其實自民黨在歷史上有派系傳統,黨內派系的差異和輪替在某程度上取代在野黨制衡的功能,也滿足民眾的輪替期待,因此影響在野黨的發展。至於自民黨派系的分合和演變,本書的導讀和正文都有深入分析,讀者可以參考。
談到日本憲法的問題更有趣,雖然修憲問題時常在政界被提出,但日本從戰後至今天,一次也沒有進行修憲。他們的國會議員聽到我說台灣的中華民國憲法從李登輝總統到陳水扁總統約十年間共修改了七次,他們都覺得很難想像。
不過,憲法修改或政治改革之類需要有人執行或負責的事情,雖然變化很小,甚至幾乎不變。但民間流行或社會潮流帶動的變化,在各方面都很顯著,以每年除夕在NHK 電視台舉辦的「紅白歌合戰」為例,從昭和時期的演歌為主流的美空雲雀、北島三郎、島倉千代子、森進一、橋幸夫,節奏比較慢,並帶有傷悲的韻味,到平成的濱崎步、松田聖子、中森明菜以及AKB48 等現代的偶像團體的出現,風格、衣著、節奏的轉變大而明顯,到今日的乃木坂46、ME: I,更是如同來自不同星球的偶像。
另一方面,城市風貌變化更大,我在京都大學留學的1970 年代,新宿的高樓只有京王等三棟,現在則是超高樓密密麻麻,幾乎看不見原來的三棟。都市更新及再開發的變化也大,東京車站的更新後,增加不少三菱的大樓群、澀谷、虎之門之丘高樓、麻布台之丘等的更新及空間設計也煥然一新,改頭換面了,充滿立體感和現代感。
總之,台灣和日本最大不同的地方,我認為台灣反應敏捷,變化快速,但往往邊做邊改或以失敗告終;日本文化則是注重精確,一切想好才會做,一旦決定要做通常就一定成功,但速度較慢,外國人尤其是改變迅速的台灣人,有時受不了。我個人覺得改變的快或慢有時受到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制約,很難判斷好壞,重要的是變動的方向是否朝向更文明、更進步、更人性化,我們從日本的轉變加以分析,可以看得日本是不斷往提昇生命的尊嚴和共生進步的方向蛻變,目前已經是亞洲唯一的先進國家,而且正在影響全世界。這方向倒是值得作為台灣發展的借鏡。

新書發表會會場(照片來源:允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