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時代的軟硬體:淺談日本社會5.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言:伴隨時代演進而發生的問題

從狩獵時代開始、農耕、工業、網路等新技術不斷帶著人類往下一個階段發展,但隨著這些發展,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社會也面臨都市集中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一次次衝擊。人口減少、少子高齡、社會階級僵化、社會福利系統崩壞等等,很多指標告訴我們,依照現在的方式繼續下去,大家就糟了。

來到加賀市以後我過了兩年頻繁往返東京跟台灣的生活,去年因為疫情影響,東京公司收了,房子也處理掉,而在戶籍上也早已成了加賀人。這其中我一直關注的是要怎麼用社會價值取代商業價值來用門檻較低的方式進入市場,期間也接觸了一些社會企業跟社區營造組織,甚至一起研習或是小規模合作,當然這圈也有很多學者教授,提出人口減少時代的解方。

正當台灣地方創生政策剛剛起步,還在百家爭鳴熱熱鬧鬧時,相對於台灣日本地方創生政策目標「維持人口」,日本的下一步則是朝向「如果人口註定要減少,那我們該怎麼做?」

軟體面:人際關係與社群

我一直以來比較關注的是社會階級跟軟體面,也就是社群該怎麼運作、透過民間組織、商會等各式團體來維持地方資源相對合理的分配。為什麼說相對合理呢?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性,護短、保護自身利益都是正常,組織存在意義就是為了實現個人難以達成的目標,而搶奪資源、保障利益、保護自己人就是多數組織成立宗旨。

那話說回來如何建立組織,協調各個組織可以為了在地發展而出力?這學問就大了。

話說各組織中間協調的工作應該是政府之類要負責的吧?

日本我還太低等看不清,不過台灣似乎就是政府把一些資源用各種方式分給有力團體或是地方勢力來保佑他們不要做亂,然後用一種“既得利益者參與式”的方法來推動社會建設與各種政策,是好是壞,到底保護了那些人,我也說不準,但就結論而言,得到資源那些人的良心似乎在整個系統中佔了關鍵地位。

因為這兩年多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人才跟組織上,所以文章裡科技以及方法之類台灣人最愛討論的東西反而很少著墨,應該很多人相信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只要用對方法,或是有什麼科技投入,所有問題都會像放魔法一樣瞬間解決。其實不然,因為當中做決策,跟掌權的畢竟還是人,所以我的理論一直是「有錢人願意把自己的資源往對的方向釋出,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這樣又有新問題了,有錢人憑什麼要把自己的資源釋出?對的方向又是什麼方向?這就是我這兩年投注心血,也時不時會在裏物語裡提到的。

硬體面:大數據,5G,AI

下面聊聊硬體。

開頭提了狩獵、農業、工業與網路時代都為社會帶來劃時代的改變。那下一個時代是什麼?日本政府之前提出了「社會5.0」理論,就是透過大數據來整合都市目前所有系統,用以對抗人口減少帶來的衝擊。也就是不要讓人口減少的問題把我們一口氣推下斷崖,而是可以選個斜坡,讓我們慢慢滾下去,在跌到谷底時雖然可能是半殘,但至少還有一條狗命。喔,我當然是說平民老百姓啦!有錢人跟既得利益者直接跳崖他們也有降落傘吧?

而社會5.0裡面包含的幾個東西,以一般人的觀點來說好像都沒辦法直接應用,沒有相對技術跟需求的前提下,個人與小公司可能也很難接觸到核心部分。比如5g網路、大數據這兩個東西是最常被拿來討論的。有超級無敵快的網路能實現的東西,我想大家在台灣5G廣告裡應該看過,即時翻譯、遠距醫療、遠端手術、運動比賽的即時轉播等等;接著是大數據,可能很多人聽過大數據魔法般的使用方式,除了可以分析出人類行為法則。我來解釋的話就是一種可以把人類行為當成動物行為來分析,再把這些結果運用在各種商業行為上的工具。

社會5.0所提倡的數據應用因為個資外洩也成為爭議的焦點,但活在這時代我們只要使用網路服務就時時刻刻都在被分析,至於每個個人願意被分析到什麼程度?   這問題的確值得深思

社會5.0所提倡的數據應用因為個資外洩也成為爭議的焦點,但活在這時代我們只要使用網路服務就時時刻刻都在被分析,至於每個個人願意被分析到什麼程度? 這問題的確值得深思

比如之前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利用了大數據。以下引用一段網路文章:時間快轉到「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劇本寫作。由於這次是從編劇初期階段就要引入大數據來共同協作。透過大數據、資料探勘的技術一開始就協助劇本的開發,在當時是全世界第一個這樣做的團隊,並無前例可循。雙方一開始仍然碰到如何聚焦、如何合作的問題。

作為編劇,在劇本開始寫作之前,勢必要蒐集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以「我們與惡的距離」來說,訪談40位相關的立委、法官、律師、精神科醫師、社工、記者、以及思覺失調症病人和家屬等人之後,累積了超過4G的錄音檔、74個140MB的文字檔 。而服務數據中心這裡的情況也相當類似,蒐集了一年之間 Facebook 和 PTT 等社群媒體的資料之後,竟然有 4 萬筆之多,即便是經過分析篩選之後,仍然有 1 萬 8 千多筆資料。這樣的巨量資料並不會給劇作家帶來任何幫助,反而只會讓人進入選擇困難。

雙方在會議之後,逐漸聚焦,把服務數據中心提出的數據整理、探勘工作分類為「有幫助」和「沒有幫助」的部分,編劇並提出對於服務數據中心的期待。以此為聚焦的起點開始工作。(參考原文網址:https://dsi.iii.org.tw/%E6....../ai-writed-tv-series-script/

數據是冷的,劇本是活的,能做出這種等級的應用,一方面令人驚艷,另一方面也讓人害怕;首先大數據的搜集,應該不是一般民間團體能做到,而近一步的分析與運用,更加不是凡人或是一般個人能掌握,那表示這技術越來越發達,我們就越逃不了被少數人掌握命運的未來...所以還是老話一句,人類的將來,只能取決於掌權者跟利益集團的良心跟決策。

聊完網路跟大數據以後就來談談在日本的Society 5.0(社會5.0)中可以整合起來做什麼運用。以最高目標來說,就是透過AI分析大數據以後,來把人力物力以及科技都做最有效率的使用。


圖片來源自日本政府網站

圖片來源自日本政府網站

目前為止大家的生活方式已經脫離不了網路,因此搜尋資料、分析資料以及判斷網路情報真偽的能力,已經成為這個世代的必備技能。相信跟我同齡,經歷過圖書館查資料,數據機撥接還會逼逼逼的人們,應該可以體會到世代差異,畢竟在我們小時候做報告查資料都還要去圖書館欸!

快速改變中的世界

而社會5.0所呈現出的樣貌,需要很多軟硬體的整合,還有公私部門配合,雖然之前在專頁文章裡提過日本“超級都市”的概念,也有讀者吐槽這個願景“不是很有想像力”。

日本內閣府定義的社會5.0大標題是「利用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高度融合的系統,來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問題,創造以人類為主體的社會」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的運用到底有什麼呢?有物聯網、大數據、AI、5G、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電子支付、即時翻譯、虛擬現實與擴張現實、智慧化公共服務,上面這些東西聽起來都不新,但如果做橫向連結的話,能玩的花樣可就多了。

結語

社會5.0使人類奴隸化跟階級分斷激化成為更清晰的未來,等到所有服務跟資料數據都握在政府與企業手上,整合以後大家可以不太用大腦就活著,回家靠YOUTUBE廢片、FB廢文還有網路上包裝成新聞的業配來殺時間時,人類到底跟家畜有什麼兩樣?

而另一方面,統治階級跟有產階級會在下一代的教育中,針對實體上的人際往來這塊下更多功夫吧?勞動結構中的中低端做高度分工,中高端則是傾向合作與協調,這也許跟現在沒什麼差別,但有差別的是中低端的人會被環境變得更笨、更不擅長協調與社交。

我個人在政策執行第一線(就是基層)裡看到了很多官民合作產生的豐碩成果,也看到許多不能流出的資訊,總結下來有些感想。

社會5.0的概念也許不新,沒有想像力,但為了推動所要促成的各種「合作」「協作」還有「利益分配」背後運作絕對超乎平民老百姓想像的複雜,這就是一個利用新想法帶動的社會結構創新....只是沒有人會提及這部分。再者這個世界上新的想法其實已經不值錢,有辦法把想法帶到現實世界,確立機制開始運作才是真正的價值。

至於有多少能量能運作,大家就各憑本事了。

長久以來我上網的心得就是這世界上永遠不缺冷嘲熱諷跟說風涼話的百姓,真正行動起來,有能力改變自己甚至世界的只有極少數一群人。多數人總是看著世界最新最頂級的科技與技術,然後嘲笑或是諷刺那些“自己看起來”沒那麼厲害的東西。

我絕對不會說這樣的生活態度不好,我永遠尊重各種階級跟族群的小確幸。我也不會說大腦很好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我只會說很多事情不知道比較快樂,這絕對不是在酸誰,是在知道太多以後真心這樣覺得。

但要是不幸,讀到這篇文章最後的你,也正好是知道太多的人,就行動吧!否則這種對體制跟世界的焦慮感是不會消除的。

※衍生閱讀:一個關於日本社群建立的課程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2.9K會員
250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4/06/12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4/06/12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4/05/01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Thumbnail
2024/05/01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Thumbnail
2024/03/22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3/22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熟悉地方創生這個名詞的朋友們應該在前一段案例研究中,看過很多日本鄉下透過都市精英份子、設計思考、異業合作或產官學共創達成的溫馨案例,大至藝術祭、小至地方品牌,第一階段的地方創生雖然沒有達成不可思議的KPI,但在無數貼近現實的報告書跟資料中,除了展現日本橫向直向協作上高度成果外,也體現出現實的嚴峻。
Thumbnail
熟悉地方創生這個名詞的朋友們應該在前一段案例研究中,看過很多日本鄉下透過都市精英份子、設計思考、異業合作或產官學共創達成的溫馨案例,大至藝術祭、小至地方品牌,第一階段的地方創生雖然沒有達成不可思議的KPI,但在無數貼近現實的報告書跟資料中,除了展現日本橫向直向協作上高度成果外,也體現出現實的嚴峻。
Thumbnail
盡可能讓自己培養一些可以辨識出眼前社會景觀的能力,留意相關社會議題決策,才有機會做出比較適合的判斷,趨吉避凶。
Thumbnail
盡可能讓自己培養一些可以辨識出眼前社會景觀的能力,留意相關社會議題決策,才有機會做出比較適合的判斷,趨吉避凶。
Thumbnail
我: 想跟你探討(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這篇論文,用中文回答我你對這篇論文的看法 GPT: 首先,我想說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我對於工業社會及其未來這個話題是非常感興趣的。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提到了工業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作者認為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技術和社會上的巨大轉變,從而塑造
Thumbnail
我: 想跟你探討(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這篇論文,用中文回答我你對這篇論文的看法 GPT: 首先,我想說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我對於工業社會及其未來這個話題是非常感興趣的。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提到了工業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作者認為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技術和社會上的巨大轉變,從而塑造
Thumbnail
地方創生是日本推行的大政策,跨部會、跨領域、跨產業,想要靠政府帶動60年內維持一億人口的大目標。台灣政府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也開始投入大量預算,現在跑了4年,檯面上帶頭的還是那些人。那民間呢?一般人該做些什麼才能趕上這個時代?
Thumbnail
地方創生是日本推行的大政策,跨部會、跨領域、跨產業,想要靠政府帶動60年內維持一億人口的大目標。台灣政府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也開始投入大量預算,現在跑了4年,檯面上帶頭的還是那些人。那民間呢?一般人該做些什麼才能趕上這個時代?
Thumbnail
從狩獵時代開始、農耕、工業、網路等新技術不斷帶著人類往下一個階段發展,但隨著這些發展,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社會也面臨都市集中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一次次衝擊。人口減少、少子高齡、社會階級僵化、社會福利系統崩壞等等,很多指標告訴我們,依照現在的方式繼續下去,大家就糟了。
Thumbnail
從狩獵時代開始、農耕、工業、網路等新技術不斷帶著人類往下一個階段發展,但隨著這些發展,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社會也面臨都市集中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一次次衝擊。人口減少、少子高齡、社會階級僵化、社會福利系統崩壞等等,很多指標告訴我們,依照現在的方式繼續下去,大家就糟了。
Thumbnail
2016年8月石破茂從首任「地方創生大臣」職位上退下來,隔年4月出版了這本「日本列島創生論」,除了詳述什麼是地方創生以外,也分享了許多他親自下鄉跟地方人士討論創生的經過與想法。 本文是我在2018年5月對「日本列島創生論」這本書所作的摘要翻譯,由於近日在撰寫介紹石破茂的專文,特將此摘要放在平台上
Thumbnail
2016年8月石破茂從首任「地方創生大臣」職位上退下來,隔年4月出版了這本「日本列島創生論」,除了詳述什麼是地方創生以外,也分享了許多他親自下鄉跟地方人士討論創生的經過與想法。 本文是我在2018年5月對「日本列島創生論」這本書所作的摘要翻譯,由於近日在撰寫介紹石破茂的專文,特將此摘要放在平台上
Thumbnail
目前主流的這個經濟模式根本就有問題,『希望用後來的人來養前面產生的人口及維護環境所以需要更多人的模型,是一個惡性循環』。 用恐懼來灌輸『少子化很可怕』,『低生育是國安危機』這些標籤,只是在甩鍋老鼠會的經濟模式
Thumbnail
目前主流的這個經濟模式根本就有問題,『希望用後來的人來養前面產生的人口及維護環境所以需要更多人的模型,是一個惡性循環』。 用恐懼來灌輸『少子化很可怕』,『低生育是國安危機』這些標籤,只是在甩鍋老鼠會的經濟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