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魏其武安,決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史記的人物列傳中,有著《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又是兩個死對頭。

司馬遷非常有戲劇的基本概念,動不動就要找兩個人出來唱黑白臉。
從項羽戰劉邦。
袁盎鬥晁錯。
到這次的魏其對武安。

依序帶出了漢初的各種混亂。
所以說,呂氏時期沒有正派也沒有反派人物,最是奧妙。

魏其侯屬於這次的正道角色,不是別人,正是七國之亂中崛起的大將軍,竇嬰。
武安侯則是大反派來著,乃是另一個外戚,田蚡。

竇嬰是漢文帝老婆,孝文竇皇后的外戚派系。
不過竇皇后升格太后,就不太喜歡他了。
若非七國之亂,竇嬰可能一輩子撿角。

當七國之亂平定,竇嬰封為魏其侯的時候,田蚡還在媽媽十塊……是沒那麼年輕。
不過當時田蚡只是個靠巴結大官混飯吃的郎官。

田蚡眼中的竇嬰,是那麼的巨大。
就像劉邦初次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大丈夫當如是。
就像項羽在會稽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我,一定要取代他。

田蚡的崛起,是因為他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在漢景帝的後宮中勝出,成為皇后。
皇后姓王,正是漢武帝的母親。

巧的是,魏其侯竇嬰的失勢,正是這場後宮太子之爭中,選錯了邊。
所以一開始,這兩個人是交替著上台的。

田蚡這個人長得不好看,但心思很是機靈,口才也相當不錯。
他很明白,一旦漢景帝過世,朝廷之中最有權力的,不是姊姊王皇后,也不是小太子劉徹。

絕對是竇太皇太后。

田蚡所學為雜家,能通古文,善儒墨名法。
後面那兩個,竇太后喜歡。

再提醒一次,當時的主流不能稱為「道家」,而是擅長刑名之法的黃老學者。
清靜無為之治屬幹話,漢初主要還是採管仲商鞅那一套法家導引之術。

討得竇太后歡心,漢景帝過世,漢武帝繼位時,田蚡也很是出了不少力。
另方面,竇嬰雖然被漢景帝討厭,但聲名擺在那,又是竇家人,朝廷大臣也仍是對他十分尊崇。

武帝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因病辭官,竇太后一聲令下,由竇嬰接任丞相,田蚡為太尉。

就像袁盎跟晁錯雖然不合,但對於國家大事上,他倆其實頗有共識。
竇嬰跟田蚡也有著共通點:一致仰慕古儒之風。

當竇太后下令招賢,這兩個朝廷頭號人物,不約而同的推薦了儒家學者來當官。
壓抑多年的大儒們一入朝堂,屁顛顛的就要恢復古制,更要列侯們回去封地上任。

這套漢文帝也推過,但其中利益關係畢竟複雜。
比方這個時候,很多列侯都跟公主結了婚,享受著京城的繁華,誰想回鄉下啊?

其中更有不少竇家,或是跟竇家結親的人,乾脆就把事情鬧到太皇太后那邊去。
魏其武安這二侯推行儒家,竇太后本來就有點不爽了,但一時三刻好像也不能拿他們怎樣?

沒想到,隔年,大儒們上書皇帝表示:政事您自己批就可以,不需要經過太后。
竇太后立馬翻桌,連坐到丞相太尉都給廢了。

魏其武安侯就這麼感情好的一起下台了。

但翻桌的是竇太皇太后。
竇嬰失了靠山,田蚡可沒有。
王太后對於政務跟皇帝,仍然有一定影響力。

田蚡雖然沒有官職,但憑著他的智力給姊姊當顧問,那也是綽綽有餘。

許多人就發現到,這裡,可是有個影子丞相呢。
這時候討好田蚡,就是一個逢低買進的概念。

就這樣,哥倆好一個越來越弱勢,一個卻越來越強大。

建元六年,竇太后駕崩。
王太后隨便找了個事,廢掉丞相,詔命田蚡接任。

田蚡得勢,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恣意妄為……
貼心提示,現在的皇帝正是傳說中,光耀大漢,自從奶奶死了以後就意氣風發的漢武帝劉徹。
劉徹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後世人給他包裝上的謊言?

漢武帝一共有十一個年號。
第一個建元,六年,那是竇太皇太后在發號施令。
第二個元光,也是六年,前四年的主角就是田蚡。

在田蚡執政下,漢朝平定南越,又與匈奴開戰。

田蚡是一個合格的權臣,至少他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把被調任中央的李廣,再次派上前線對抗匈奴。
另外就是重用韓安國。

這兩個堪稱漢武帝初年的大將,其故事就容後再敘。

卻說田蚡越發的位高權重,而老哥竇嬰門下卻是一派樹倒猢猻散的態勢。
只剩一下個名叫灌夫的將軍,對竇嬰不離不棄。

灌夫本姓張,父親是灌嬰手下,立功得賜姓灌。
七國之亂時,灌夫與父親一同跟隨周亞夫出征,而父親戰死。

按漢代的軍法,這時候灌夫其實可以扶棺回鄉,脫離戰線。
但個性剛直兇猛的灌夫,就像幾百年後的凌統一樣,拚了命的上陣殺敵。

灌夫帶了一支敢死隊殺入吳軍,探明虛實後,眾人掩護灌夫撤退。
唯一存活下來的灌夫,披著滿身傷痕,帶領漢軍大破吳軍。

灌夫因此揚名升官,但這種臭脾氣,想在長安朝廷中混出名堂來,是很困難的。
經過一番折騰,灌夫終究是被免官在家。

但任俠豪爽的灌夫,結交了許許多多三教九流的人物。
家大業大的灌夫,當時為潁川第一豪族。

不喜歡巴結權貴的灌夫,認識了竇嬰,雙方真是一個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田蚡原本看竇嬰差不多要垮了,沒想到橫空殺出這麼個潁川大族,也是有點困擾。
就告知灌夫,請他轉告說要去拜訪竇嬰,結果放了竇嬰鴿子。

這什麼用意呢?田蚡是要讓灌夫失信於竇嬰。
當時灌夫正在服喪,本不能隨意外出。

竇嬰等不到田蚡,正常是去請人問田蚡,那田蚡再推說沒這回事,灌夫就糗了。
哪裡想到這個莽灌夫管他三七二十一,直接出門去丞相府把田蚡拖來。

之後田蚡又想奪竇嬰財產,灌夫還是跳出來給竇嬰撐腰。

田蚡明白,這樣下去不能善了,就向漢武帝告狀,說灌夫在地方作威作福,應該要辦一下。
灌夫卻是個粗中帶細的人物,否則當年拚死衝殺,怎能記得住吳軍配置?

被召的灌夫,立刻提出了田蚡跟淮南王有所勾結的傳聞。
但當時淮南王劉安也沒犯什麼大事,漢武帝只能確定這雙方有私怨,遂不了了之。

幾個月後,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大辦喜宴,在太后的懿旨下,灌夫跟竇嬰也來赴宴。
雙方先是拿禮法互相羞辱,你來我往。
竇嬰還能見招拆招,灌夫可不吃這套,當場就大罵田蚡重用的武將李廣程不識等人。

啊哈,等到了吧,藐視朝廷命官。

田蚡立刻下令逮捕灌夫,並且發兵搜捕灌氏家族。
竇嬰眼見老朋友有難,只好去漢武帝那邊告御狀。

漢武帝早知田蚡灌夫有隙,便要竇嬰跟田蚡當「廷」辯論。

雙方各持一辭,漢武帝略一思索,問身旁韓安國,該當何解?
田蚡本想韓安國是自己人,哪知道這傢伙兩手一攤:「雙方都很有道理呢。」

那再往下表決吧……這次多數贊同丞相是對的。
只有內史鄭剛開始說竇嬰有道理,但隨著「丞相起風啦」,內史鄭也沒什麼底氣了。

漢武帝一拍龍椅:「你怎麼前言不對後語?」
隨即起身,進入後宮把事情稟報給王太后。

這就不用多說了,不挺弟弟,王太后傻了嗎?
漢武帝被罵了一頓,只能把案件交付給郎中令石建辦理。

卻說田蚡出了朝廷,立刻把韓安國這傢伙找來:「你這個首鼠兩端的混蛋,為什麼不說我是對的?」

韓安國淡淡道:「你啊,真的不懂劉徹。你要是自己跟竇嬰謝罪,劉徹看你是個謙讓君子,他一定會相信你才是對的。我這是幫咱們大家留後路啊。」
「要死了,我一下沒想到嘛。」

史記雖然沒有明說,但田蚡應該接著就回頭去跟漢武帝自行請罪了。

整個局勢,就在竇嬰不知道的情況下,完全傾向了田蚡。
竇嬰聽聞灌夫無法免罪,情急之下取出了漢景帝留給他的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這叫做先帝御賜的尚方寶劍。

詔書呈到漢武帝那邊,哇靠,拿死去的老爸壓我?
尚書大人立刻查核,表示宮內沒有同文正副本,這封詔書,應該是偽造。

竇嬰還以為漢武帝收到景帝遺詔,正在重新審理。
過了許久,才知道灌夫一家早已行刑。
且漢武帝正在研究的,是該不該治他竇嬰的罪!

最終,竇嬰被判處棄市。

田蚡大獲全勝?
沒多久,田蚡就生病了,一直好不起來,只能請巫師來看。
漢武帝時期這套正流行。

一看之下,巫師說是竇嬰灌夫前來索命。
不久田蚡就病死了。

田蚡跟竇嬰到底在爭什麼?
其實我想,跟田蚡力主對外用兵很有關係。

簡單說,田蚡需要良將。
但竇嬰跟灌夫是在野的軍派大老。

從灌夫批評李廣等將就能明白,當時的漢朝軍派勢力是分裂的。

有趣的是,灌夫當時一開始沒有批評李廣喔。
李廣也是周亞夫派系出身的。

也就是說,周亞夫的死,很可能就是造成軍派分裂的開端。

說到底,竇嬰雖然失勢,但他不點頭,很多優秀的老將是會拒絕徵召的。
很顯然,李廣對於京城將領的號召力不夠。

灌夫認為皇帝派他去打匈奴,一定比李廣還行。
竇嬰到底是反戰派?還是單純的反田蚡?我們不得而知。

田蚡跟竇嬰的忠與奸,就好像三國東吳諸葛恪與孫峻。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公評不能斷,正義不存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三國時代,蜀漢為曹魏所滅。 後主劉禪投降,受封安樂公。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會想念蜀國嗎?」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是著名的「樂不思蜀」由來。 為三國志作註的裴松之,幫皇帝找出了裡面各種詞語的經典出處。 包括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 淮南子的主編,正是七國之亂的要角之一:淮南王劉安
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家,稱為「諸子百家」。 有好多好多的聰明人。 建立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學術派系。 到了漢武帝的年代,選擇了「獨尊儒術」,令儒家成為了之後兩千年最重要的主流思想。 這並不是一個事實……
漢景帝七年,廢栗太子,改立劉徹。 緊接著,漢景帝就跟爸爸一樣,進行了任期歸零的動作。 景帝在位期間,一共歸零了兩次。 第一次歸零,稱為景帝中年,第二次就是景帝後年了。 這個時候,漢朝的政治家們還沒有想到「年號」這件事。 但為什麼有改元的需求呢?
選定繼承人,是古代中國的大事。 更換繼承人,就很容易出事。 漢文帝信愛的大臣賈誼,有著作《賈子新書》中寫到: 「疾死置後,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 也就是明定以嫡長子為當然繼承人,避免兄弟親戚爭奪。 這套理論當然不是賈誼發明的。
傳說中,漢朝初年的盛世,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原本是漢朝對抗匈奴第一線的代王。 在軍事叛亂中崛起登基,憑藉著自己跟核心謀臣與各地藩王跟朝廷老臣鬥爭。 不但完成了朝廷的中央集權,更廣布恩澤溫養百姓。 不論在政治面還是政治面,漢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但他的人生並非完全沒有缺憾
七國之亂將起,周亞夫推薦了漢景帝三路平叛之策。 唯獨缺少了能夠坐鎮滎陽,保衛關中的重要將軍。 由於七國之亂跟二十年前的齊王之亂一樣,是劉氏宗室的叛亂。 這個時候,能夠信賴的,絕對不是劉姓宗親。 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要如何能夠找出三支忠心耿耿的平叛大軍?
三國時代,蜀漢為曹魏所滅。 後主劉禪投降,受封安樂公。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會想念蜀國嗎?」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是著名的「樂不思蜀」由來。 為三國志作註的裴松之,幫皇帝找出了裡面各種詞語的經典出處。 包括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 淮南子的主編,正是七國之亂的要角之一:淮南王劉安
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家,稱為「諸子百家」。 有好多好多的聰明人。 建立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學術派系。 到了漢武帝的年代,選擇了「獨尊儒術」,令儒家成為了之後兩千年最重要的主流思想。 這並不是一個事實……
漢景帝七年,廢栗太子,改立劉徹。 緊接著,漢景帝就跟爸爸一樣,進行了任期歸零的動作。 景帝在位期間,一共歸零了兩次。 第一次歸零,稱為景帝中年,第二次就是景帝後年了。 這個時候,漢朝的政治家們還沒有想到「年號」這件事。 但為什麼有改元的需求呢?
選定繼承人,是古代中國的大事。 更換繼承人,就很容易出事。 漢文帝信愛的大臣賈誼,有著作《賈子新書》中寫到: 「疾死置後,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 也就是明定以嫡長子為當然繼承人,避免兄弟親戚爭奪。 這套理論當然不是賈誼發明的。
傳說中,漢朝初年的盛世,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原本是漢朝對抗匈奴第一線的代王。 在軍事叛亂中崛起登基,憑藉著自己跟核心謀臣與各地藩王跟朝廷老臣鬥爭。 不但完成了朝廷的中央集權,更廣布恩澤溫養百姓。 不論在政治面還是政治面,漢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但他的人生並非完全沒有缺憾
七國之亂將起,周亞夫推薦了漢景帝三路平叛之策。 唯獨缺少了能夠坐鎮滎陽,保衛關中的重要將軍。 由於七國之亂跟二十年前的齊王之亂一樣,是劉氏宗室的叛亂。 這個時候,能夠信賴的,絕對不是劉姓宗親。 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要如何能夠找出三支忠心耿耿的平叛大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舊唐書.后妃傳》至肅宗張皇后,覺得頗有幾點可說。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再婚過的皇后並不在少數,然而有一位女子先後成為兩個國家的皇后,她的功與過、褒與貶要如何界定呢?在梟雄動亂的歷史洪流中,他又是如何自處的呢?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舊唐書.后妃傳》至肅宗張皇后,覺得頗有幾點可說。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再婚過的皇后並不在少數,然而有一位女子先後成為兩個國家的皇后,她的功與過、褒與貶要如何界定呢?在梟雄動亂的歷史洪流中,他又是如何自處的呢?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