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在家太久了,最多只能看著天空的雲朵想念浪花的我,決定用《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來滿足自己對山海風光的思念。現在大家都有很多裝置可以觀看影片,像是手機、平板、電腦,但這部電影我一律建議使用大一點的螢幕觀看,整部電影根本沒有什麼劇情、沒什麼對話、極少互動,僅像偽紀錄片一樣流水紀錄導演先生伊利亞蘇萊曼(Elia Suleiman)在家鄉巴勒斯坦、旅遊巴黎、旅遊美國的視角,從頭到尾,你最容易察覺的是「觀看」這件事。
導演先生在看什麼?
故事大概可以分成四段三地,導演在巴勒斯坦的家裡和附近走動,後來收拾行李飛到巴黎處理工作,又到了美國,最後回到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
導演先生看到鄰居毫不客氣地進他家門採檸檬、幫忙修剪檸檬樹,然後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在照顧檸檬樹。路上散步遇到鄰居跟他絮絮叨叨自己打獵遇到蛇報恩的經過,還邀請他去家裡派對。導演先生開車到邊界,看看海、看看田園裡的女人。
回到家,導演先生收拾完妻子的遺物,決定來場旅行。臨走之前他在原本的檸檬樹旁又種了一棵小小的檸檬樹。
法國巴黎
導演先生來到巴黎,原來他是為了自己的作品尋找投資者。他毫不遮避地看著街頭那些時尚漂亮的年輕女人們,她們都像在走台步一樣昂首自信。他每天晚上都會看到公寓對面架著螢幕,總是在播台步。巴黎街頭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空盪盪的,三名警察踩著電動單輪車查看車底是否有爆裂物,最後排列好整齊隊型揚長而去。
坦克車經過凱旋門,一台、兩台,又有奇怪的日本遊客找他搭話,問他是不是
碧姬巴杜。地鐵裡有五名警察尾隨著一名婦人,奇怪的男人貼著他入站規避車票,他們搭上同台列車,彼此對望。
導演先生在公寓裡思考著作品,突然飛進一隻趕也趕不走的麻雀不斷騷擾他。他終於把麻雀請出窗外,看到天空由噴射機畫出的數條直線之後,他決定離開,前往下一個旅行地。
美國紐約
搭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問他是哪裡,於是導演終於開口說他是巴勒斯坦人。司機興奮地說他不收錢了,趕緊打電話給妻子說他竟然遇上巴勒斯坦人。導演先生到了超市購物,發現每個人都帶著槍,驚醒才發現原來是夢。到中央公園散步,水池前站著一名背著天使翅膀的女子,警察追捕她,她護衛著胸前的巴勒斯坦國旗,最後消失了。
導演先生接受兩個講座訪談,但我們無從聽見他說了什麼。導演先生後來去算塔羅牌,我們沒有聽到導演的問題,只聽見算牌的人說:「巴勒斯坦,是的,總有一天會」、「但是不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他在酒吧裡和朋友一起對飲,看著朋友聽著音樂起舞。
巴勒斯坦
導演先生決定回家了,接受海關檢查,奪過金屬探測器玩出相當搞笑的一段。
他看到他的檸檬樹被鄰居照顧的很好。
他開車到邊界,再次走到田園裡,又見到那名女子。導演先生到酒吧裡看著五顏六色的光束打在跳舞的年輕人身上,接著電影就結束了。上字幕「獻給巴勒斯坦」,「感謝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要怎麼推薦這部電影呢?
內容有別於劇情片、紀錄片,也不是什麼有名的演員主演,如果是如我一樣習慣看商業電影的朋友,我實在想不出要從什麼角度推薦這部電影。可是如果你悶在家太久,想要看山看海和異國風情,這部有點像紀錄片又不像紀錄片的電影,其實很適合打開來邊看邊放空。
可是啊,明明是想要放空的,卻不知不覺跟著導演先生一起看起來了,還常常跟可愛的導演先生對上眼,宅太久欠缺與人互動的我莫名覺得充了電。這個世界的資訊太多了,我們常常腦袋裡塞進太多雜訊,「觀看」這件事情被複雜化了,我們強迫自己在觀看之餘還要思考消化,實在太累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意識到「觀看」其實可以很單純,畫面設計總是很平衡(看上面的圖片就知道),這種如同看「會動的畫」的設計讓觀眾被一種置身事外的安全感包圍著,輕鬆透過導演先生的角度觀看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
當然,這不是一部簡單的電影。
如果再敏感一點,或是對巴勒斯坦有點認識的朋友可能會從電影裡感受到導演伊利亞蘇萊曼想講的其實很多。導演先生用影像取代語言,想說的可以是男性對女性的凝視、西方城市自恃自由進步的荒謬、巴勒斯坦長久以來辛苦的建國之路和國際地位……巴勒斯坦的獨立至今還沒有被國際普遍接受,這是台灣人最有可能感同身受的一點。
關於地理、政治、電影語言,你可以找到網上很多很有才華的影評,一一點出導演藏在影像之中的訊息。然而就像語言一樣,你可以從複雜的角度去理解背後沉重的意義,也可以單純理解表面意思。我們的想像裡中東電影一定是烽火遍地,但這部電影的調性就像導演在電影裡努力籌資的同名作品《It must be heaven》一樣,是一部中東和平喜劇,氣氛輕鬆、可愛,還很療癒。
當然如果你想來點沉重一點的,可以參考其他影評: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It must be heaven)
上映年份:2019年
導演:伊利亞蘇萊曼(Elia Suleiman)
演員:伊利亞蘇萊曼(Elia Suleiman)
2019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選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國際電影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