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疫情期間,最慶幸的,就是住在一個面對馬路,且有一大面落地窗跟陽台的地方。

每日睡醒,打開落地窗看看窗外風景,偶爾走出陽台,凝視著十二樓下的種種街況,或晴或雨,街上有人、沒人,看著看著總有些恍惚,常常覺得自己好像也走在這熟悉的街道上,正在參與這個都市如常的生活。

有時竟會被幾滴雨潑到而驚醒,原來,淋雨在這必須足不出戶的日子,竟然象徵著出門與自由,平常厭惡的雨天,竟然成了串連心裡與身體上,從屋內走出屋外的媒介。

家裡是氣密窗,每當全部關上,外頭寂靜無聲,連致災性的暴雨都只是無聲的電影,此刻,我感覺在家的安心。在這個十多坪的空間裡,可以為自己張羅三餐及點心,可以跟家人好友講講電話傳傳訊息,可以當個直播主、youtuber 為學生上課,也可以安靜的追追劇、讀讀書。

想出門時,就打開落地窗,聽聽外頭的聲音,白天時可以吹吹風、曬曬太陽,凝視著稀稀疏疏走在街上的人們。夜裡,就看看閃閃的燈火,黑得不均勻的天空,偶爾聽到遠方令人心慌的救護車聲響時,總也不斷告訴自己:一切都還好,也會變好的,要安心。

回神,就是想回家的時候,雙腳從陽台踏進房間,關上門,將聲音隔絕在外,不想看時就拉上窗簾,瞬時,就回到讓人感到安心的空間裡,

突然覺得,抗疫在家的日子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過,這小小的儀式感或許也能帶來心靈的撫慰及自由。

想想,在無法自由移動的抗疫日子裡,能這樣「出門」,或許已經是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LH的沙龍
260會員
72內容數
我常在思考,當一位高中國文老師到底要教什麼? 或許,透過文本,陪伴學生一起面對青春成長的焦慮,帶學生看見生命的更多可能,讓學生思索自我與社會的連結,就是教國文最重要的事。 教了幾年發現,我的青春好像都在這裡了,於是,決定慢慢寫下些什麼,聊以紀念。
JL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1
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是喜歡旅行,而是渴望一個陌生空間,能短暫帶給自己轉換的意義,看見自己視野的侷限。 從高雄出發,經過萬巒、內埔、三地門、高樹,到美濃、旗山,最後再回到高雄,經過了客庄、原鄉,還有熟悉閩南聚落。
Thumbnail
2022/08/01
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是喜歡旅行,而是渴望一個陌生空間,能短暫帶給自己轉換的意義,看見自己視野的侷限。 從高雄出發,經過萬巒、內埔、三地門、高樹,到美濃、旗山,最後再回到高雄,經過了客庄、原鄉,還有熟悉閩南聚落。
Thumbnail
2022/07/26
每當說出「來日方長」,內心總有個聲音,真的嗎? 大疫之後,看見了變動世界的無常,才發現來日方長可能只是我們安慰自己,現在「不想做」、「不願意面對」、「沒打算思考」的藉口而已。
Thumbnail
2022/07/26
每當說出「來日方長」,內心總有個聲音,真的嗎? 大疫之後,看見了變動世界的無常,才發現來日方長可能只是我們安慰自己,現在「不想做」、「不願意面對」、「沒打算思考」的藉口而已。
Thumbnail
2021/07/22
記得是十歲那年,因為八姨婆的引領,我和母親參加人生中第一場佛教法會,那時候還小,不知道什麼是佛,就只是跟著跪拜,每天歪著頭看著不大懂的經文,偶爾好奇轉頭看看旁邊的人,有時又偷偷睡著,當時並不覺得累,只覺得這個陌生、神秘的空間好有趣。而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會自己抄抄經文,有空時跟著母親參加法會,雖說不
Thumbnail
2021/07/22
記得是十歲那年,因為八姨婆的引領,我和母親參加人生中第一場佛教法會,那時候還小,不知道什麼是佛,就只是跟著跪拜,每天歪著頭看著不大懂的經文,偶爾好奇轉頭看看旁邊的人,有時又偷偷睡著,當時並不覺得累,只覺得這個陌生、神秘的空間好有趣。而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會自己抄抄經文,有空時跟著母親參加法會,雖說不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