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學教師的薪資待遇與法規簡介(00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國的博士培育比起外國,有速成但水準堪憂之譏,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第一批博士生入學,全國共有18人,1982年首次產生6位博士,到了2012年,全中國在校博士生接近30萬人,每年量產接近5萬名博士,一個教授(博導)有同時帶47個博士生的紀錄,且有七成左右中國的博士生,是來自於已取得中國的大學教職,為了升等評級而在職進修者(對照:2014年,台灣全國博士生在學人數約3萬4千人,每年約有3千400位博士誕生,且全職博士生比例還是比較多)

2024年心理學教授鞠強撰文說中國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達到了112萬5900人。

中國國產博士重量不重質的結果,近年有中國學者大聲疾呼中國土博士名額對半砍的「中國土博士減灶論」甚囂塵上,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2009年在《南方週末》上發表《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大聲疾呼“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理由是:“西方國家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約30%,而我國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員和老闆考博是一路綠燈”
然以往吃香的「海龜」(海歸博士),卻也因為大學教職僧多粥少,欠缺在中國國內學術派系近親奧援,所以求職困難,變成「海帶」(海待博士,海歸待業,回中國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影響所及,台灣人前往中國等海外讀博士,多為全職而非在職進修,經濟壓力大也欠缺人脈,到中國名校擔任教職難度也就增加許多

中國本國高教人才就業困難海歸博士流落街頭成海帶(2009年)
涂序新事件-------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法學以及工學雙學士畢業、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博士中國人涂序新,回中國應聘,薪資過低難以維生,自任教的浙江大學校區內跳樓自殺
孫愛武事件------中國南開大學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博士中國人孫愛武,回中國就職不順,北京路口擺地攤維生

中國海歸學人對後進的忠告(2009年)
1 一個海歸,如果你擁有的只有優秀和能力的話,回國最好三思。一個大學可以因為某個人是個牛海歸而給特殊待遇(上百萬)進行引進,但也可以同時告訴另外一個哪怕是比他強10倍的海歸,我們不需要人,編制滿了。一所大學招老師誇口來應聘的名牌大學博士生是10個裡面挑一個,非名牌大學的博士看都不看。結果招了一個普通大學的碩士。在中國這種事情見怪不怪。
2中國國內大學的工資收入都不高,大家主要靠隱性收入,但是並非有能力就可以
3 拿項目(類似台灣的科技部計畫等),要門路靠關係要賄賂
4 想要升等,論文之外,條件五花八門
你得有專案,你得工作滿2年,你得在本地交足一定時間的社保,你得上滿多少課時的課,如果系裡課時不夠的話,因為沒有背景和關係,新來的海歸就可能得先做做新生班主任,帶幾個畢業論文,做做校報摘要的翻譯,很多都不算課時的,你可能積十年也積不夠他們要求的課時(新海歸博士教專業公共課英語課,同時進來的新國內碩士教主要專業課這在中國大學是很正常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本國培養博士過多,出路過少,願意念博士者大減,中國學者建議放鬆招生管制,廢除博士班筆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博士製造工廠,數量稱霸全球,質量則堪憂

台語日語性別法制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因為中國國內的博士學位比較好拿,每年博士產量驚人,假設30歲博士畢業,在中國當上講師(中國沒有助理教授,起
中國本國籍大學教師薪水,2020年左右,浙江大學正教授月薪約11000人民幣(約台幣4萬7),副教授月薪大概7000人民幣出頭(台幣3萬
中國的大學教職職稱分三級、台灣的大學教職職稱分四級 (台灣籍教師到中國任教,視同外籍教師「外專」,採約聘
《國家語言發展法》於2019年1月9日公布,該法第9條第2項規定:「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學校教育得使用各國家語言為之。」,2022年8月1日起生效。 從小學到高中,台語都成為必修課程。
2021年1月21日於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09年度TTRC臺灣教學資源平台全國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計畫 漢學期未泯 — 臺語漢文融入大學課程創新教案設計 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專題講座
恭喜本中心李玉璽老師自2021年2月升等為教授  
因為中國國內的博士學位比較好拿,每年博士產量驚人,假設30歲博士畢業,在中國當上講師(中國沒有助理教授,起
中國本國籍大學教師薪水,2020年左右,浙江大學正教授月薪約11000人民幣(約台幣4萬7),副教授月薪大概7000人民幣出頭(台幣3萬
中國的大學教職職稱分三級、台灣的大學教職職稱分四級 (台灣籍教師到中國任教,視同外籍教師「外專」,採約聘
《國家語言發展法》於2019年1月9日公布,該法第9條第2項規定:「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學校教育得使用各國家語言為之。」,2022年8月1日起生效。 從小學到高中,台語都成為必修課程。
2021年1月21日於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09年度TTRC臺灣教學資源平台全國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計畫 漢學期未泯 — 臺語漢文融入大學課程創新教案設計 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專題講座
恭喜本中心李玉璽老師自2021年2月升等為教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現在正值畢業季,很多大學生從學生轉為準社會人。 不知道大家對待業中的壓力有多大呢?對於僑生留在臺灣找工作來說,簽證、家庭和生活等不同壓力下,著實不輕。這篇文章探討僑生畢業後找工作的壓力和心路歷程。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現在正值畢業季,很多大學生從學生轉為準社會人。 不知道大家對待業中的壓力有多大呢?對於僑生留在臺灣找工作來說,簽證、家庭和生活等不同壓力下,著實不輕。這篇文章探討僑生畢業後找工作的壓力和心路歷程。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