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該高教人才斷層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養得起高教人才的基礎,除了是國家要有相當的財力,最重要還是要有學生,可是現在生育率不高的情況下,私立大學一所一所倒閉是可以預見的。

新聞說:「我國博士班就讀人數呈現逐年下滑趨勢」,但是相對應的政策是提高獎助金,這不得不說是藥石亂投。報讀博士班的人愈來愈少,最主要原因就是各種程序冗長,又要修學分,又要寫論文,沒有七八年不能畢業,畢業後還不能保證有好工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卻去提高獎助金,不過是繼續騙人報讀博士班,畢業後的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政府,應該是想辦法接住一批又一批畢業出來的博士,而不是把一個又一個未來棟樑推進研究所。

生育率的問題不能立刻解決,那麼可以首先推動中小學小班制,一班四十人分成兩班,這樣自然需要多一倍老師,至少讓教師職缺變多,這樣可以吸引一部份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人轉向當老師。小班制對教育的利多於弊,這已經有很多研究可以佐證了。

臺灣的文化存在着一種「我以前怎樣熬過來的,你現在也應該這樣受折磨」的想法,臺灣人不一定很明白地把這想法顯露出來,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導致理科研究所的教授拖延學生畢業時間,換取實驗室裡有廉價勞工可以使喚;文科研究所的教授比較不需要廉價勞工,卻一方面常常抱怨一蟹不如一蟹,另一方面忘記這些學生就是他們那一輩的人教出來的,文科研究所的教授固執着外人所不能理解的學術堅持,學生達不到這些要求就一直拖延着不准口考。這就是為什麼愈來愈少人唸博士。

同時,讓一個學生挺進學術圈,除了要得到國家資源,還要有家庭的支持,但一個淺而易見的道理:古代在科舉成功的不等於是學術人才,更多世人所熟知的古人生前正是失意科場。同樣地,不是每個學術人才都能得到支持,也不是每個得到支持的都是學術人才,即使一輩子在學術圈裡仍然是個學術庸才的大有人在。
所以,歸結起來四個字:「活該斷層」。


2023.8.28

木天心
木天心
只為回首年少的輕狂、記錄稚氣的撒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