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 1921-1992)在那麼早的年代,1955,懂得以最平淡、最農村日常瑣碎小事、不特營造情節、幾乎一如紀錄片的敘述法拍出感動人至深、教人心碎不捨的偉大電影。此片以5歲的阿普之眼睛,所見到 1915年左右印度窮困村莊一個頗有精神質地家庭的生活;在許多角度今日(或永恆)看來,他們凡去何處皆打赤腳又身上恆無長物,即有,亦纏置在衣衫的長布打結裡,此種生活, 豈非世外桃源?
2.《不屈者—「阿普三部曲」之二》Aparajito (1956)
印度大師Satyajit Ray的第二部電影(《大路之歌》是第一部),延續 上一部,此時的阿普已10歲,父死後,隨母自聖城Benares搬至鄉村。某次在學校有巡察來視看,阿普朗讀「我愛故鄉孟加拉」,巡察聽了,感動至極,幾不可自已,遂要求校長栽培貧困的阿普。這類故事,在二十年代的中國亦不乏,然若拍成電影,看來不易有Ray 所攝之動人。何也?Ray所看出來的印度,是那種純粹之極、清空之極的人世,中國太多繁飾,難臻也。
音樂由 Ravi Shankar 擔任。
印度大導演Satyajit Ray的「阿普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已描繪了那麼多的印度、那麼多的土地、那麼多的人生,第三部還有可說的嗎?有,並且更加豐富。
阿普此時已朝著往作家的路途而去。某天好友普魯來找他,聊起要拉他去參加表妹在鄉下的婚禮,他告訴阿普:「你一定會喜歡那裡的。古老的村子,有美麗的小河,河上有船。有大片的稻田和草地,還有竹林、芒果園。樹上有小鳥;喜鵲啦,畫眉啦,夜鶯啦。到了晚上,用螢光蟲和油燈照明,因為沒有電。不是很吸引人嗎?」這種描述,阿普聽了已眉開眼笑。而我們所有亞洲人看到這裡,已心生「世外桃 源」之感。
接著的一場戲,兩個好朋友躺靠在有篷小舟上,有二船夫划槳,河面安靜極了,兩岸風光美極了,阿普見普魯全神貫注在讀他的小說手稿,只好自己吹起笛來。當此一刻,世界是何等之美!中國的二、三 十年代亦多的是如此景象與人們,搞不好沈從文在湘西的某一條江上便是如此,然我們很難想像有什麼中國電影拍出如此感人又如此教人嚮往的畫面。
Ray的「阿普三部曲」,在1959年全數完成,倘能在六十或七十年代進到台灣,就算不是院線公映而是小眾試片,想必對台灣的電影創作(甚至文學思維或「鄉土」見解),在當年肯定會有更巨大的影響。
印度巨匠Satyajit Ray在「阿普三部曲」的第三部拍攝前完成的一部 電影。將貴族的矜持與自閉、並同自然攜帶的哀愁、雅致,完全呈現在這部簡單卻又精鍊的影片中。
20世紀初的印度鄉紳,他們吸的菸、騎的馬、聽的音樂,在本片中展露得十分迷人;尤其印度音樂家的演唱與舞蹈,如今看來,真是珍貴的片段。
印度大導演Satyajit Ray(1921-1992)中後期的作品。 關於四十年代初期孟加拉村落來了一個讀書人,Soumitra Chatterjee (曾演《阿普的世界》的阿普),初抵時,被村人稱為「我們冠冕上的珍珠」,但因為二次大戰的影響,米價等的波動,連村莊上的人的情誼也隨之變冷變薄,這個讀書人也愈發不受重視與尊敬矣。
印度這農業社會的變化,只有獨具慧眼的大師Ray能窺得出如此細微有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