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者難題:我的寫作意義是什麼?我到底要寫什麼?

寫作者難題:我的寫作意義是什麼?我到底要寫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其實不是個很喜歡談「寫作意義」或者「教你寫作」的人。我是個感覺派,凡事憑感覺,感覺來了就寫,絕對沒什麼有系統、有規律的寫作;同時我也是個極端厭世派,我討厭端心靈雞湯給別人喝。也因此,由我這種人來講「該怎麼入門寫作」,大概是最沒說服力的。

不過,我倒是非常清楚剛開始入門寫作的寫作者們,通常一定會碰上這個煩惱:

我是很想寫作沒錯,但是不知道要寫什麼!

聽上去很矛盾,沒錯。想要寫作,可是不知道怎麼寫、能寫什麼;甚至更糟糕的是,才剛動筆沒多久,就立刻檢討自己的文字、覺得自己寫得很爛所以整篇刪掉,從來沒辦法好好開始,然後無限迴圈「我不知道要寫什麼」。

在這之後,有些人可能會開始跑講座、去聽某些作家談寫作,想知道他們究竟是怎麼開始寫、為什麼要寫;你們可能會在提問時間詢問作家們寫作的契機心境,然後拿出筆記本或手機專心記錄下來,想著這或許幫得上忙......

真的能幫上忙嗎?我很懷疑。

現在打開你在作家講座記下來的東西,然後問自己:這些東西,實際幫了你多少?

現在打開你在作家講座記下來的東西,然後問自己:這些東西,實際幫了你多少?

先說,有些人可能會質問我聽講座、聽作家分享還是有它的價值在;我不否認確實有其它價值,但我是在問你:

「你到底是在為誰寫作啊?」


你是茫然的文字旅人嗎?


最近我在matters讀了張蘊之的文章,這篇主要談的,是她在國外旅行時對一些接觸到的迷茫旅者的心得。這些迷茫旅者不是什麼特別的人,他們都跟她一樣是旅行者。只是,他們很顯然都已經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出來旅行了」。

到國外旅行,卻突然失去方向。不是因為迷路,而是真心搞不懂自己「為何而來」。

問題出在哪?

某個人出國去了十幾個國家,並且在旅行過程中實際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士與景物、也經歷一大堆好事或鳥事。即便過程不全然美好,但他仍透過這場旅行收穫滿滿。他必然在這趟旅行得到了什麼,這些,都是專屬於他的成果。

當他回國分享自己的經歷,台下的聽眾就覺得:「哇咿!好棒喔,旅行好像很好玩很有趣耶?我也想體驗那種充滿機緣樂趣的奇妙旅程!」於是有樣學樣去這十幾個國家。

可是當他才踏上第一個國家,就發現:「怪了,怎麼沒像那個人說得那麼有趣?來跟我搭話的外國人呢?悠閒喝咖啡吃甜食的港口呢?會跟我交流文化的背包客呢?」什麼都沒遇到,與期望的不一樣。於是,他就中途黯然放棄,回家不幹了。


問題,就出在認為自己可以獲得相同的收穫、盲目尋求同樣的際遇。抱持這種心態作為旅行的出發點,就注定什麼都得不到了。因為他之所以旅行,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單純想複製別人體驗過的東西,卻發現根本複製不了。

那個人為什麼能跟當地人交流?因為他對當地文化有興趣,你沒有;
那個人為什麼要逛菜市場?因為他對菜市場有興趣,你沒有;
那個人為什麼可以隨便喝個咖啡就跟陌生人交朋友?因為他了解、他好奇,他知道怎麼開啟對話。你沒有那個能力,自然什麼都不會有。

對寫作茫然,大抵就跟這種迷茫旅者沒什麼兩樣。

如果你單純只是看了、聽了大作家們的寫作意義覺得很嚮往,你也想要得到「同樣的寫作意義」,你想「複製」,那你最終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在追求的是「別人得到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出發點不對,最終只會落得與迷茫旅者相同的下場。

如果你在旅行迷失方向,那證明你根本不是為了自己而旅行;如果文字令你茫然,那證明你根本不是為了自己而寫作。

如果你在旅行迷失方向,那證明你根本不是為了自己而旅行;如果文字令你茫然,那證明你根本不是為了自己而寫作。

不知道寫什麼?那你更該寫點什麼


寫作意義是什麼?我相信這是許多投入寫作的人都會自問的問題。

剛開始寫作時,他們往往連「為何而寫」都不清楚,僅僅是看到別人透過寫作得到美好的體驗,所以也想要擁有;然而實際幹下去就知道,每個人的寫作意義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只有靠自己實際去摸索,才會明白寫作就是為自己而寫──因此,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意義,沒有捷徑,最快的方法就是「為自己而寫」,因為只有自己才會知道屬於自己的寫作意義是什麼。

如果不知道寫什麼,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寫,然後就如標題所言,把「不知道要寫什麼」的心境給寫下來。

覺得很荒謬嗎?如果你這麼想,我倒是很想問那你覺得自己應該寫什麼?既然你會質疑,就表示你的心底有其它更適合你的答案才對?如果沒有,請乖乖把該寫的東西寫出來。

將「不知道要寫什麼」的心境寫成文章,沒有什麼重大意義,這篇文章也不會讓你瞬間成為大紅大紫的熱門作家,請不要妄想。理由很單純很單純的,就是逼著你把「字寫出來」而已。你要有個開始。你如果只懂得一直讀寫作書、聽講座上課、上網找寫作技巧,就是不開始寫,那麼,不論你吸收再多都沒有意義。

另一方面也很重要的是,你要強迫自己進入到「為寫而想」的狀態,你要學習並習慣這套機制,因為這是寫作的基礎模式。

很多人可能以為寫作就是拿著筆或坐在電腦前面,文字就可以一直打一直跑出來。但事實是,寫作是非常殺腦的行為。你要設想開場白、鋪張談論的話題內容、煩惱架構與前後脈絡,然後不斷不斷回頭確認內容是否離題了、不符合期望等等一大堆有的沒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還是埋頭寫下去才會察覺到,因此不得不在寫作過程好好思考。

剛開始你可能想得不夠多,也想得很簡單,跟你筆下的文字一樣,不成熟、很淺白;但隨著日子一久,你寫得夠多、想得也夠多了,累積的經驗會慢慢成為養分,使你開始追求更精煉穩重的文字、思考也更為廣闊。你會慢慢察覺到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能夠做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強調寫作必須持之以恆的原因。除了累積作品量、訓練文筆,寫作,也是一場自我思辨之旅。寫作最大的收穫,就在於透過「寫」與「思」的過程,逐漸尋找到自己在文字領域想佔據的位置,進而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寫作方向。

因此無論如何,即使只是吃了一碗麵也好,都要試著把這段經歷寫成文字。你需要開始,需要累積經驗。

如果你還是對「開始寫作」感到困擾,這裡我提一個以前在奇幻寫作事寫過的創作技巧,提供給你參考:

起身離開電腦桌→走到房間門口→打開門→提醒自己現在防疫不能出門→關門→站到窗戶旁邊看一下外面→回到電腦桌前


好,請開始哭。

不是,請回憶在這段過程中,你眼睛看到的是什麼?腦袋想的是什麼?執行完所有動作後的感受,又是什麼?

全部寫下來,不要管字數,反正你就是要完成一篇文章就對了。總之請逼著自己寫,不要在那邊五四三。


總結幾個重點:

  • 想寫作但是不知道如何開始,請隨便找個事情當題目寫。反正就是逼著自己寫。
  • 寫作是思考,也是挖掘價值、探索自我的過程。
  • 不要只知道吃,卻不會用。沒實際寫過,那根本白吃了。

所謂的寫作意義,只有親身埋頭探索才能得到。不管你聽別人說再多、讀再多,都沒有用,那是別人的收穫,不是你的。屬於你的東西,你要自己去找。


〈關於Moonrogu〉

嗨,我是Moonrogu!一位奇幻小說家,你可以叫我村長。從2018年加入方格子並持續寫作至今,已累積數百篇極短篇小說創作以及三篇長篇奇幻小說的連載;而除了小說,我也寫我的寫作觀點,並發展成付費專題「奇幻寫作事」。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透過追蹤、訂閱,隨時follow最新的文章資訊!另外,誠摯邀請加入vocus Premium,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創作!

社群追蹤:FB粉專噗浪PlurkIG

經營出版專題: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

avatar-img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14.3K會員
2.0K內容數
Moonrogu的歡樂鳥窩是個Moonrogu主觀觀點的集中地,你可以在這看到奇幻小說、創作觀點、平台生態觀察,以及不定時的討論互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的其他內容
我給很多同學聽了這兩首歌,然後他們總是會用皺著眉頭的神情看著我。 但不管他們怎麼想,我就是愛上了。也正因為有這段探索音樂的經歷,我的音樂品味開始與主流脫軌。我漸漸不去在乎「別人的流行」,我不再跟風。我只關心我自己「真心喜歡」的音樂類型。
然而,卻也忽略了說話對象的「角色」,以及他們對「名詞的理解」不一樣或者不熟悉,只能憑藉猜測來理解,往往又理解錯誤;結果到頭來,你還要回頭去解釋名詞意義,然後再回頭接續話題,可是通常這時候對方已經聽不下去,因為「他已經聽你講太多,以他的能力根本無法處理的東西了」。
我們幾乎可以發現,許多意圖跳出來「針對」鄭家純的男性,幾乎都是照著相似思維在說話。因為鄭家純的表現,徹底打破了他們對女性「應有的想像」,他們的認知「嚴重受到挑戰」,他們的想像世界正在崩毀,他們無法接受自己一直以來認定的東西居然會造成女性不舒服——這是包含我們所有男性在內,都會難以接受的「事實」。
音樂的節奏、樂團人物的行為與神情、歌曲歌詞的契機,通通都是牽引著台下群眾的情感躁動的符號、標誌、象徵。當對一首歌的歌名、節奏、演出過程的印象已經深刻融入腦海裡,下一次再聽到它時,不論身體是處在現場還是手機前,身心都會不由自主地根據上一次的體驗做出「相同的行為」並且樂此不疲。
不論是對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因為政治與家庭糾葛的人、因為武漢肺炎無法出國實現夢想的人──各式各樣不好過的人,應該都急著想把這史上最爛最糟糕的一年給送走吧! 因此,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刻,我就把擬定寫作計畫,來當作是送走2020、迎接2021的年末儀式吧
即便部份讀者現在已經不在了,有些遺憾。但,新的讀者總是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冒出來讀我的文字,然後告訴我他深受感動。 對我來說,這是值得慶幸的事。 然後為了讓這個慶幸能夠繼續發生,我還是會繼續創作。
我給很多同學聽了這兩首歌,然後他們總是會用皺著眉頭的神情看著我。 但不管他們怎麼想,我就是愛上了。也正因為有這段探索音樂的經歷,我的音樂品味開始與主流脫軌。我漸漸不去在乎「別人的流行」,我不再跟風。我只關心我自己「真心喜歡」的音樂類型。
然而,卻也忽略了說話對象的「角色」,以及他們對「名詞的理解」不一樣或者不熟悉,只能憑藉猜測來理解,往往又理解錯誤;結果到頭來,你還要回頭去解釋名詞意義,然後再回頭接續話題,可是通常這時候對方已經聽不下去,因為「他已經聽你講太多,以他的能力根本無法處理的東西了」。
我們幾乎可以發現,許多意圖跳出來「針對」鄭家純的男性,幾乎都是照著相似思維在說話。因為鄭家純的表現,徹底打破了他們對女性「應有的想像」,他們的認知「嚴重受到挑戰」,他們的想像世界正在崩毀,他們無法接受自己一直以來認定的東西居然會造成女性不舒服——這是包含我們所有男性在內,都會難以接受的「事實」。
音樂的節奏、樂團人物的行為與神情、歌曲歌詞的契機,通通都是牽引著台下群眾的情感躁動的符號、標誌、象徵。當對一首歌的歌名、節奏、演出過程的印象已經深刻融入腦海裡,下一次再聽到它時,不論身體是處在現場還是手機前,身心都會不由自主地根據上一次的體驗做出「相同的行為」並且樂此不疲。
不論是對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因為政治與家庭糾葛的人、因為武漢肺炎無法出國實現夢想的人──各式各樣不好過的人,應該都急著想把這史上最爛最糟糕的一年給送走吧! 因此,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刻,我就把擬定寫作計畫,來當作是送走2020、迎接2021的年末儀式吧
即便部份讀者現在已經不在了,有些遺憾。但,新的讀者總是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冒出來讀我的文字,然後告訴我他深受感動。 對我來說,這是值得慶幸的事。 然後為了讓這個慶幸能夠繼續發生,我還是會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