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青年:反出生主義——生而為人很抱歉?

2021/06/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賴壬沁
不知道各位喜不喜歡這個世界?
不知道各位喜不喜歡現在的人生?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數以百計,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解答。那麼下一個問題是:
如果在出生前問你,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你會同意嗎?
這就是今日所談的議題——反出生主義。

核心思想:

避免痛苦
反出生主義者如其名,宣導著人們應該停止生育,有更甚者認為生育本質上是件不道德的行為。這樣的理念建構於他們追求的最高目的——避免痛苦。相信沒有人會認為經歷痛苦是「善」,避免痛苦也是一個合理且會被普遍接受的行動方針,相對而言,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招致他人的痛苦,那這樣的行為在許多道德系統乃至一般人的眼中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正義」的行為,也因此會反對或批判這樣的行為。
而來到生育這個行為,一名孩童出生到世界上,就算父母如何親力親為,幾乎無法避免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面對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但如果他打從一開始就沒出生,那他就不會體驗到這些苦難,所以反出生主義者們認為父母將小孩「出生」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因為他們將原本不會體會到苦難的小孩,帶到這個世界上,使他必須要生存、努力、面對痛苦,這樣的行為從結果上來看形同加諸了痛苦於他人之上,而這些痛苦對那位孩童來說都是「額外的」,在這群哲學家眼中,在被出生至這個世界前,這群近似於原初狀態的小孩沒有責任面對這些事情。
知情同意
設想一種情形,你的朋友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幫你做了一個決定(姑且不論這個幫你做決定的動機可能是他們自己的「個人因素」),這個決定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你一生,產生的結果可能有些好處,但也不乏壞處。這時候除了埋怨因為他們決定帶來壞處外,應該會想大聲疾呼:「為什麼不先問過我的意見?!」
這就是另一個反出生主義者在意的重點:每個人都是被出生的。沒有人能在出生前得知一切關於這個世界的美麗與醜陋,得知未來人生可能面對的幸福與痛苦,更沒有人自己簽下來到這個世界的行前同意書。關於出生這件事,對於被出生的一方來說是影響一生的決定,但父母沒有也無法告知過小孩他即將面對的事情,也沒有詢問過小孩的同意,因此反出生主義者認為這樣擅自為他人決定的行為實在不妥,尤其是這樣的決定幾乎無法避免會讓當事人在日後的某個人生環節面對痛苦。
因為我們在現實中不可能做到完全避免人生中的所有痛苦,嬰兒也對於自己的出生沒有決定與衡量的可能,所以反出生主義者告訴我們:不要讓任何人出生,因為這樣對那名出生者很不道德。

質疑與挑戰

人類滅絕論?
反出生主義最直觀的挑戰便是:人類將會因此滅絕。對於這個問題,反出生主義者給出的回答是:人類滅絕怎麼了嗎?
看起來十分不負責任對吧,但仔細思量這句話對反出生主義的意義,其實人類滅絕這件事並沒有違反反出生主義者的核心思想,甚是對核心目的有幫助,因為如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人類存在,那將再也沒有人會感到痛苦。亦有反出生主義者進一步提出,人類滅絕對地球與其他生物反而可能減少他們的苦難。對於反出生主義者來說,人類的續存與否並不是第一考量,需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減少世間可能的痛苦,而反出生主義者刻畫出了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世界,同時代表著痛苦亦無存。
怎麼不去自殺?
另一種常見的挑戰是問反出生主義者怎麼還活在這個世界上,自殺不就避免之後的苦難了嗎?有人更進一步質問反出生主義不就是反人類主義?宣稱人類滅絕有益那大規模屠殺豈不成了神聖行為?
反出生主義者的回答是:這些行為會造成更多痛苦。他們說明雖然人生中有許多苦難,但自殺與殺人的過程同時也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他們主張既然已經被生下了,那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避免更多的痛苦,但殺人這個舉動與避免痛苦這個目的是矛盾的,譴責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生下或殺死他人對避免苦難沒有幫助,甚至會造成別人痛苦,因此這樣的行為依然會因為招致了他人的痛苦而被反出生主義譴責。值得一提的是而關於自殺,他們認為如果仔細衡量剩下人生會面對的痛苦,發現自殺的痛苦反而比較少,那選擇安樂死(自殺)也是反出生主義者會考慮的方法,只需要回歸所謂知情同意,以避免自己與他人的痛苦為最高目標,讓當事人以自己的意志做出決定。不過反出生主義者依然認為,與其考慮自殺不自殺、殺人亦或不殺人,這些選項比起當初的未出生,效益依舊是負數值。
套一句南非哲學家David Benatar 所述,現在看到文章的各位「已經太晚了」。
生於世上不也有快樂嗎?
剛剛一直在談如何避免生命的苦難,但也有許多人提出疑問,如果沒有被生在世界上的話,那不就不能體驗世界的美好了嗎?世界或許有些悲慘之處,但如此厭世只是在逃避吧?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反出生主義者會恭喜那些認為世間足夠美好或覺得自己人生其實挺圓滿的人,畢竟他們意義上也算避免(接納)了苦難。回到問題,反出生主義者說明生育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沒有人能保證對於被出生的人來說,他的未來結果是好是壞、他所體驗到的人生是幸福的比例較高亦或相反。如果父母不能保證每個孩子在未來都能覺得人生充滿的光明,在反出生主義的道德系統中,理論上應該做的是告訴風險承擔人(小孩)出生這件事的利弊,並取得他的同意再行使行為,但這件是在現實中完全做不到這件事,所以在反出生主義的論述中,不應該是出生後才在界定是否違反道德準則或盡其道德義務,最好的選擇就是不要做,因為如此才能邏輯上最大根除可能痛苦的發生,也才能尊重另一個靈魂的自主選擇意識。
另外有第二種回應是避免苦難>獲得快樂,再次回到David Benatar 的說詞,他說明人在道德考量時會優先考慮避免苦難優於獲得快樂,舉個例子,現在手上有一瓶奇藥,你會選擇給身體健康的人,讓他變得更加的身強體壯渾身是勁;還是給命懸一線的病人,讓他重獲健康?當然,這終究只是一個道德系統的考量,每個人都可能給出不一樣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同樣注重知情同意的必要性,認為當事人有自我決定的必要。
小結一下,反出生主義者承認也喜歡生命中美麗的一面,但這終究可遇而不可求,在他們眼中,倒不如安穩的避免苦難且不要替別人決定賭一波。

筆者觀點

雖然反出生主義有幾分像詭辯,但有其邏輯上的根據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本質上依然是一項道德命題的討論。回到結論,反出生主義帶給了我們幾個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1.避免痛苦到底是不是或能不能成為人類的最高追求?多數人都能同意避免痛苦是人生中可以為目標的一個面向,但是否在有些時候它是可以被抉擇的?在效益主義的眼中,追求最大的幸福中造成小的痛苦是可以被接受的;在自由主義的眼中追求個體自由是最高訴求……在討論道德命題中,我們很容易落入單一觀點的追求,這點不管是支持者或反對者都很難避免,但在多元的社會中,如何兼容並蓄各家論述乃至包容看似對立的論點是一個當代需要思量的問題。
2.身為人的主體性與存在於群體的義務如何權衡?反出生主義對於傳統的倫常觀念從另一個為度進行了抨擊,甚至對整體人類的義務提出了質疑。我們究竟要如何審視自己之於群體的關係?小至對家庭的孝道之觀或養育之責任,大至人類群體的續存,個人是否有義務為群體做些什麼?對父母之存在的質疑是推卸責任造成更多痛苦的叛逆;抑或對未盡扶養義務或侵害他人主體性的道德批評?對於人類續存的不貢獻是出於自我意志與顧及他人的權利;或是不為共善盡一份心力的離經叛道?這些問題描繪出了人與群體的互動與責任,是從集體主義跨至個人主義的一次反思。
3.一片虛無的世界是否拋棄了什麼?就存在主義的觀點,人追求著某種目的,與此同時形塑著自己的意義,但反出生主義以避免痛苦為最高目標後,存在的意義便成了不要存在,因此呈現了一個近似於無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身而為人的目的為何?在劃歸於無的過程中目的會漸漸淡逝,消融之後留下的是一片虛無或是最終的意義?對於逐漸「荒謬」的現代人類來說,反出生主義是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人的意義。
111級雄中青年社
111級雄中青年社
雄中青年社以校園刊物為根本,透過刊物創造作者與讀者的對話空間,以及與社會產生連結的機會。希望能夠與更多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合作、激盪,找到校刊更多的可能性,如同雄青社一直希望、也透過社團課將社員培養成的,對於「青年」更深的解讀——一個全方位的,追求創新的人。 雄中青年的故事,永遠有新的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