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29 讀阿曼.法爾克《善行》

2023/12/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阿曼.法爾克是位德國經濟學家,在《善行》一書中以行為經濟學的概念,搭配各種相關實驗結果,探討人在什麼情境下傾向行善。如同書封上的小標,👉🏻「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下的善意,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作者在書一開頭就指出,行善是要考量成本的,而且這成本可能遠比你想像的大上許多。然而他的研究並非要區分、批判錯誤自私的惡行,反而是要帶領讀者思考在什麼情境之下我們會做出親善的行為,並藉此改變生活,甚至是社會現狀。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ᵋ₍⚬ɷ⚬₎ᵌ


在閱讀這本書的前兩章時,我對於作者仔細地列出實驗手法,並以實驗數據來闡述善行、論證行善的效益時感到有趣又驚喜。驚喜的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道德行為準則是可以量化的。例如在第一章〈道德vs. 自利:根本的目標衝突〉,作者透過「大愛實驗」驗證行善的成本。實驗內容是受試者在參與某項實驗之後可以有兩項選擇:


👉🏻選項A: 額外獲得100歐元的補助

👉🏻選項B: 不會收到額外補助金,但可以拯救一條人命。也就是實驗主辦方會另外捐出350歐元給該實驗組織,並確保能成功治療5名結核病患者。


有多少受試者選擇B呢?答案是57%, 稍微超過半數。


ᵋ₍⚬ɷ⚬₎ᵌ


到了第三章〈如果做決定的是直覺:情緒忌妒和其他感受〉,作者再次以「大愛實驗」驗證做好事能讓我們快樂嗎?同樣的,受試者在這個實驗當中,可以選擇是否捐出350歐元來救一個人,或是選擇自己拿到100歐。實驗以「大愛彩券」和「自私彩券」進行,選擇「大愛彩券」的人有60%的機會捐款救人,40%機率自己拿到100歐,「自私彩券」則相反。也就是說,「大愛彩券」的行善機率比起「自私彩券」高,因此,想要行善的人應該選擇「大愛彩券」。


結果如何呢?答案是,知道自己救了一條生命的人雖然損失了100歐,還是感到快樂。然而就在4週後,實驗主辦方也發現這組受試者的快樂感受呈現遞減反應。也就是說,滿足社會觀感的道德行為或是善意的舉動,只對個人產生短暫的正面情緒效應,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拿到錢的快樂就勝過了行善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這樣的實驗結果也說明了為何一開始就只有60%的受試者選擇「大愛彩券」,畢竟,如果行善能為自己帶來快樂與滿足,那勢必有更多受試者會選擇「大愛彩券」,因為一般人的日常中應該沒有比這個實驗更能直接拯救一條生命。


ᵋ₍⚬ɷ⚬₎ᵌ


雖然實驗結果令人意外,但也許正是人體機制對於行善的正面感受相對短暫,所以我們才需要持續行善、保持善意。書裡的實驗幫助我們釐清了對道德標準的思考,作者的實驗結果更是呼應了書尾的結語:👉🏻「除非去做,否則這世上就沒有好事」。了解人性,了解藏匿於善行背後的深意,也能更幫助自己選擇善意的那一邊。




企鵝圖書館
企鵝圖書館
我想為你推薦一本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