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29 讀阿曼.法爾克《善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阿曼.法爾克是位德國經濟學家,在《善行》一書中以行為經濟學的概念,搭配各種相關實驗結果,探討人在什麼情境下傾向行善。如同書封上的小標,👉🏻「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下的善意,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作者在書一開頭就指出,行善是要考量成本的,而且這成本可能遠比你想像的大上許多。然而他的研究並非要區分、批判錯誤自私的惡行,反而是要帶領讀者思考在什麼情境之下我們會做出親善的行為,並藉此改變生活,甚至是社會現狀。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ᵋ₍⚬ɷ⚬₎ᵌ


在閱讀這本書的前兩章時,我對於作者仔細地列出實驗手法,並以實驗數據來闡述善行、論證行善的效益時感到有趣又驚喜。驚喜的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道德行為準則是可以量化的。例如在第一章〈道德vs. 自利:根本的目標衝突〉,作者透過「大愛實驗」驗證行善的成本。實驗內容是受試者在參與某項實驗之後可以有兩項選擇:


👉🏻選項A: 額外獲得100歐元的補助

👉🏻選項B: 不會收到額外補助金,但可以拯救一條人命。也就是實驗主辦方會另外捐出350歐元給該實驗組織,並確保能成功治療5名結核病患者。


有多少受試者選擇B呢?答案是57%, 稍微超過半數。


ᵋ₍⚬ɷ⚬₎ᵌ


到了第三章〈如果做決定的是直覺:情緒忌妒和其他感受〉,作者再次以「大愛實驗」驗證做好事能讓我們快樂嗎?同樣的,受試者在這個實驗當中,可以選擇是否捐出350歐元來救一個人,或是選擇自己拿到100歐。實驗以「大愛彩券」和「自私彩券」進行,選擇「大愛彩券」的人有60%的機會捐款救人,40%機率自己拿到100歐,「自私彩券」則相反。也就是說,「大愛彩券」的行善機率比起「自私彩券」高,因此,想要行善的人應該選擇「大愛彩券」。


結果如何呢?答案是,知道自己救了一條生命的人雖然損失了100歐,還是感到快樂。然而就在4週後,實驗主辦方也發現這組受試者的快樂感受呈現遞減反應。也就是說,滿足社會觀感的道德行為或是善意的舉動,只對個人產生短暫的正面情緒效應,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拿到錢的快樂就勝過了行善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這樣的實驗結果也說明了為何一開始就只有60%的受試者選擇「大愛彩券」,畢竟,如果行善能為自己帶來快樂與滿足,那勢必有更多受試者會選擇「大愛彩券」,因為一般人的日常中應該沒有比這個實驗更能直接拯救一條生命。


ᵋ₍⚬ɷ⚬₎ᵌ


雖然實驗結果令人意外,但也許正是人體機制對於行善的正面感受相對短暫,所以我們才需要持續行善、保持善意。書裡的實驗幫助我們釐清了對道德標準的思考,作者的實驗結果更是呼應了書尾的結語:👉🏻「除非去做,否則這世上就沒有好事」。了解人性,了解藏匿於善行背後的深意,也能更幫助自己選擇善意的那一邊。




avatar-img
13會員
50內容數
為你推薦一本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企鵝圖書館 的其他內容
一直沒有好好完整閱讀過乙一(及其分身)的作品,想不到就從這本書裡一次收集到4個乙一!
儘管說的是機器人,書裡描寫的人類處境卻更孤獨、更令人感到心疼。這大概是我讀過為數不多的科幻小說中,第一次感受到創造出機器人的人類其實從來沒有進化過,而是一如既往的渺小與脆弱。需要機器人的協助才能重新去愛、修復關係。 🥦 故事背景設定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共五則短篇,講的是生命中不同形式的失去。除了第四篇<潮濕的海>沒有提及星星,其他故事裡都或多或少提及夜空中的星星與星座帶給人的力量與撫慰。
一直沒有好好完整閱讀過乙一(及其分身)的作品,想不到就從這本書裡一次收集到4個乙一!
儘管說的是機器人,書裡描寫的人類處境卻更孤獨、更令人感到心疼。這大概是我讀過為數不多的科幻小說中,第一次感受到創造出機器人的人類其實從來沒有進化過,而是一如既往的渺小與脆弱。需要機器人的協助才能重新去愛、修復關係。 🥦 故事背景設定
《在夜空中綻放星星》共五則短篇,講的是生命中不同形式的失去。除了第四篇<潮濕的海>沒有提及星星,其他故事裡都或多或少提及夜空中的星星與星座帶給人的力量與撫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善行》一書揭示了道德行為與自我利益之間的衝突,探討人類在追求生存和利益時,如何平衡善良與自利的心理。作者阿曼·法爾克以經濟學博士的身份,運用科學實驗探討人性的深層問題,強調在行善的過程中理解善良的真實意義。這本書促使我們思考真正的善行何在,以及在當今物質社會中,如何才能實踐善良而不迷失自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追求物質財富和地位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忽視了內心的善意所帶來的真正快樂。這篇文章探討了善意的意義以及它與物質享受之間的對比。奧古斯丁提到,對於那些未能獲取真正快樂的人來說,他們將失去一種極大的好處。善意使我們擁有比世俗王國和享樂更有價值的東西,唯有意志能使我們獲得這非凡的幸福。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8)善と悪 善と悪、それは何ですか?  善意は善を意味し、悪意は悪を意味し、おそらくそれはそれでい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善行とは他人にあなたを尊敬させることであり、悪行は他人にあなたを拒絶させることです。  だから。。。 性悪(善)の理論と、悪の不在と善のなさ、悪と善があるという理論を見てみま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善行》一書揭示了道德行為與自我利益之間的衝突,探討人類在追求生存和利益時,如何平衡善良與自利的心理。作者阿曼·法爾克以經濟學博士的身份,運用科學實驗探討人性的深層問題,強調在行善的過程中理解善良的真實意義。這本書促使我們思考真正的善行何在,以及在當今物質社會中,如何才能實踐善良而不迷失自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追求物質財富和地位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忽視了內心的善意所帶來的真正快樂。這篇文章探討了善意的意義以及它與物質享受之間的對比。奧古斯丁提到,對於那些未能獲取真正快樂的人來說,他們將失去一種極大的好處。善意使我們擁有比世俗王國和享樂更有價值的東西,唯有意志能使我們獲得這非凡的幸福。
Thumbnail
利他是一種行為哲學,強調在行動中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本文介紹了利他的意義、益處、實踐方法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利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8)善と悪 善と悪、それは何ですか?  善意は善を意味し、悪意は悪を意味し、おそらくそれはそれでい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善行とは他人にあなたを尊敬させることであり、悪行は他人にあなたを拒絶させることです。  だから。。。 性悪(善)の理論と、悪の不在と善のなさ、悪と善があるという理論を見てみま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