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杜甫)
- 草堂塹西無樹林,非子誰復見幽心。
-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
【益部方物記】民家樹榿,不三年,材可倍常,疾種移取,里人以爲利。
台灣榿木,就是【
台灣赤楊】也是柯樹,早年
柯仔林,位處溪床,因遍生柯樹成林而得名。亦名:臺灣榿木,水柯仔,水柳柯。台灣以「柯仔林」當地名的不少,冬山鄉,台北汐止都有,汐止還有一個里叫做「
橫科里」,起因於當地溪邊有一個橫倒生長的「柯仔樹」!小兒頑劣,過河時,常吊著樹枝橫過河,故名。本名是「橫柯」,後不知為何改為「橫科」!台語人後來根據此將「
拉單槓」取名叫「
搝橫柯(giú-huînn-kho)」(
取材自)
【橫】 念 huinn5, 是同安或泉州腔,一般念
huainn5:∼ 財;人真 ∼;∼ 霸霸。
柯仔樹,生長快速,三年即可成林!故,杜甫才有「飽聞榿木三年大」句!
赤楊也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有所關聯,如泰雅族的祖先遺訓謂於墾殖三年後栽植赤楊,10~15 年後再耕,土壤便會再次肥沃、賽夏族的矮靈祭所使用的送靈儀式所使用的木材等。
【
搝】【集韻】去久切khiu2,音糗。手舉也。 教育部字典的異用字是【扭】liu2, 《佩觿集》手轉貌。今俗謂手揪爲扭。一曰按也。【
揪】, tsiu,《正字通》字彙音酒,平聲。手揪也。台語音除了khiu2, 還有giu2, 兩者應該是同義字! 【
搝】音對,義卻乖! 義最符合的是【
掎】音ki2。
【柯】kho 樹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枝柯扶疏,世罕其比。」唐·李白〈南軒松〉詩:「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因為這是新詞翻譯,與其用「柯」,樹枝義,不如用「
篙」竹桿義,「橫篙ko」比「橫柯kho」來的直觀會意!
《台語俗諺》:竹篙鬭菜刀。
【鬭】凡今人云鬭接者、是遇之理也。
台灣俚俗教人識字的啟蒙書,《千金譜》,裡面有這句:
“會庒掠賊着打鑼,壯丁着盡出。竹篙罩菜刀,籐牌、鳥銃、鈎鎌、躂刀,弓箭、鐵耙、柴槌、干戈。
” 罩,是【鬪】之誤,《說文》遇也。!是農村用以圍捕盜賊的臨時拼湊的器械。後以此句諭「胡亂拼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