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生活#1:減少購物 Bye, bu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第一個單元就打算叫我取消購物車裡的商品嗎?我先說,我可做不到。
先別那麼快放棄!我當然無法阻止你買下最新的掃地機器人,但你如果願意,不妨看看這篇文章,然後花個幾分鐘考慮一下,再決定要不要輸入你的信用卡卡號。

我想要......喔不,我需要它。

身為一個人類,有慾望是很正常的;而身為一個現代人,網購、團購更是天經地義。如同我上一篇文章所說,出於生理(或心理)需求,不斷追求更多能為我們帶來安全感與便利的東西,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天性,而且人皆有之,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伸出貪婪的魔爪,在這個超市林立、線上購物當道的時代,我們享受到更多方便,卻也越來越搞不清楚「想要」與「需要」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更準確一點地說:慾望漸漸凌駕於需求之上
請你仔細回想,在每一次的購物行為開始之前,比起「我需要買這個」,是不是更常說出「我想要買這個」?光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現在的生活其實早就不缺乏什麼了,我們大多是出於慾望,而非實際需求才購物。當然,如果你的牙膏剛好用完要去買一條新的,這就另當別論。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為了減輕罪惡感,會硬是把「想要」的東西說成「需要」;但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那麼新的東西嗎?明明就是想買新的iPhone,但為了給自己足夠充分的理由,下單時便說服自己:「我需要它,因為舊的那支電池不給力。」但你心裡明白它其實還堪用,你只是單純「想」換手機而已。
攝影師:Robert Pelka⎜Pexels
容我整理一下上述的心理狀態:當我們有了「想要」買東西的念頭,會不自覺將自己視為一個加害者,因為這個出於慾望的購物行為,讓自己的荷包深受其害,甚至造就了一個為填補虛榮卻益發破碎的空洞;而當我們試著說服自己只是「需要」這項商品時,就從原本的加害者身份變成了受害者,我是因為真的需要才買它,是逼不得已的,請不要說我愛亂花錢,如果沒有它,我大概就活不下去了。
誰都不想成為會被說三道四的加害者,更情願成為一個能被人同情的受害者。這樣的內在詮釋,讓我們在不知不覺失去了對於「想要」與「需要」的識別力與控制力。
對症下藥
練習辨別「想要」與「需要」:如果沒有買,會怎麼樣嗎?
  • 如果沒有買「需要」的東西,你的生活可能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喪失部份機能
    例如:沒有牙膏的話就不能好好刷牙,口腔可能會因此生病;沒有電風扇的話夏天就會熱到沒有心情做任何事;沒有濾水壺的話我就必須時常買桶裝水回來,或是到加水站裝水,那樣實在太麻煩了。
  • 如果沒有買「想要」的東西,你的生活不會變得更好,但最差也就是跟現在一樣而已
    例如:沒有PS5的話我就不能享受打遊戲的快感,但我不也這樣過了好幾年了嗎;沒有一台好的音響我就不能享受音樂,電腦的揚聲器真的有那麼糟嗎?沒有dyson吹風機我就吹不出柔順的頭髮,你現在的意思是dyson出吹風機之前買吹風機的人都是笨蛋嗎?
不過其實在更多時候,「想要」與「需要」未必只能二選一,反而更像是一道光譜,日常中有許多決定都落在這兩個端點之間。跟大家分享一段經驗:
我是個果粉,去年推出apple watch series 6的時候掙扎很久,一方面是我「想要」買它,除了看起來很酷之外,蘋果生態鏈的使用體驗就是特別舒服;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有在跑馬拉松,所以「需要」一個可以記錄里程與配速的穿戴式裝置。
在這個例子中,我同時「想要」與「需要」這項產品,但我並沒有馬上做出決定,而是先停下來思考:apple watch的功能有千百種,而我只是想拿來紀錄運動歷程,不是有點大材小用嗎?而且手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能,我只是不願意每次都拿著手機慢跑罷了;市面上其實有很多具備類似功能的商品,價格甚至更便宜,我真的願意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稱職的果粉而花這筆錢嗎? 我真的「需要」它嗎?
比起「需要」,我認為自已更靠近「想要」那端,思量幾天過後,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買它,會怎樣嗎?」我的答案是「不會」。所以我現在還是跟以前一樣,帶著手機在路上跑步,完全不覺得可惜或委屈,反而慶幸自己省了一筆錢。
簡單來說,因為減少了這次的購物,我感到更加自由
攝影師:Sebastian Voortman⎜Pexels

不買的人是王八

而影響我們的除了內在因素,更多時候是來自於那些想避都避不掉的外在因素;其中最可怕的那個聲音,會透過各種管道霸佔著我們的感官,日復一日地進行沈浸式的催眠,好像這樣商品本來就該存在一樣。
你沒猜錯,我說的就是「廣告」。
根據DMA(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的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在2019年的數位廣告就有高達458億元左右的商機,而且每年都在成長,這甚至還不包括紙本與實體促銷的廣告量;得力於網路的快速發展,這些吸引人的廣告從傳統的文宣DM移駕至手機螢幕上,企業看準現代人離不開手機的習性,挹注更多預算在數位廣告上,為的就是增加更多曝光量與銷量。為什麼店家願意花錢投放這麼多廣告?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麼做有利可圖。
宣傳商品或服務的手法五花八門,你永遠都想不到你會在哪裡、以什麼樣的形式接觸到這些廣告,大多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廣告」了;我們時常出於衝動將一堆不實用的東西帶回家,雖然事後回想會覺得自己怎麼那麼蠢,但在把它們買回家的當下,就是會認為自己沒有做錯。
我們好像天生就有實驗家精神,用自己的存款與生活空間換取一場又一場的購物實驗,想要看看這樣商品到底有沒有廣告裡所宣稱的效能,而我們樂此不疲。這樣的心態,就是廣告最大的溫床。
對症下藥
強化對於廣告的覺察力:我被廣告了嗎?
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受廣告誘惑,會出於本能地抵抗(誰都不喜歡別人替我們做決定的感覺),而這個遲疑的瞬間正好提供了考慮的空檔,你可以回過頭來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還是被這則廣告影響?」然後再次思考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如果沒有買,會怎麼樣嗎?」

幫大家整理一下至今為止提過的觀念:
  1. 需要的東西可以買,想要的東西可以考慮一下;千萬不要硬是把「想要」說成「需要」。
  2. 廣告的滲透力遠比你想像的更加驚人,平時就要培養辨別這些訊息的能力,並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
當然,每個人的購物動機都不一樣,而且我們都是凡人,一定會有衝動購物,或是怎麼買怎麼錯的時候。逝者已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認真去傾聽內在的聲音,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以後都只將那些真正用得到的東西帶進家門。

我們都值得更好的選擇

常有人說:「我不是花錢,我只是把錢變成想要的東西。」此言不假,但若購買之前沒有考慮再三,以致於買到不實用的商品,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想想自己的家裡,其實該有的也都有了,我們很多時候都只是為了跟風、被家人朋友「勸敗」,或是像我提過的——被廣告洗腦,然後再胡亂編個理由來合理化這個購買行為。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他推薦的東西你未必真的需要,他有錢買最新的掃地機器人你也未必有能力負擔。
加上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最新的產品問世,而這些商品的外觀只會越來越吸引人、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如果我們是抱著「要買到最新產品」的心態在購物的話,那可真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因為你今天買的東西,到了明天就過時了,你永遠都在時代的後頭馬不停蹄地的追趕著。
活在現代的我們確實很幸福,但也很辛苦,畢竟每天要抵抗這麼多誘惑,一不小心加了個班就覺得可以買杯飲料犒賞自己;忙碌的生活使我們產生補償心理,希望透過消費來滿足心裡的缺。事實上,我們永遠也不會滿足,加班不會消失,飲料店與蝦皮購物也一直都在,你無法改變這些,你能做的,就是改變心態,改變看待購物的觀念,才有機會把自己從這輪迴中解救出來。
減少購物,就是減少外在的干擾;不僅能替自己省錢,也能讓家裡的空間變大,一個正向的人生態度,從簡單舒適的生活空間做起
沒有買下去的那些東西,就當它沒有發生過,因為我們都值得更好的選擇。

《實用小撇步》

  1. 擬定購物清單
    不要在腦中想,而是真的用手機或是拿出紙筆記下來,到了賣場,就「只買」這些東西,不要再認為你無意中看到的東西是你需要的,如果它真的很重要,你怎麼可能會在清單上面漏了它?
  2. 記帳
    這大概已經聽到不想再聽了,但沒辦法,因為這就是追溯自己消費紀錄最快的方法。同樣地,不要認為你會用腦袋記下來,它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管用,去下載一個app(Moze免費版就蠻好用的,推薦給大家!)或是用excel也行,甚至你習慣用傳統的記帳本也完全沒有問題,但重點就是:記下每一筆消費
    如果你小看了一杯飲料的錢,一個月下來,你可能會因此少記上千元。
    有記錄才能檢視,檢視之後就有機會檢討,檢討後就產生了改變的契機。
如果你原本就有這些習慣,那請你繼續保持下去;如果沒有,試著做看看,先給自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搭配著今天提到的各種思維,期待在這段時間內,能看到你的居住空間與生活品質有所改善!

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或是認同我的想法,歡迎按讚留言追蹤~ 或是拍拍手讓我知道你期待看到更多文章!你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傑克小子@天氣好陰到底要不要下雨的悶熱房間裡
avatar-img
10會員
16內容數
減法生活是一種透過「放下」來獲得幸福感的人生態度。藉由適當割捨過多不必要的元素,騰出一些空間給自己,為原本紊亂的生活建立起秩序。表面上像是丟掉了一些東西,實則獲得更多無法被量化的充實與快樂。 在這裡,我將提供各位讀者十個簡單實用的作法,包含生活空間、人際關係與實踐夢想三個面向,若你準備好,別再想了, 直接開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傑克小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Less is more. 「追求更多」是人類的天性,是演化遺留下來的產物。為了避免生命受到威脅或社會地位遭到動搖,我們總是克制不住自己去追求更多的食物、更安全的住所。這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被設計出來的......
Less is more. 「追求更多」是人類的天性,是演化遺留下來的產物。為了避免生命受到威脅或社會地位遭到動搖,我們總是克制不住自己去追求更多的食物、更安全的住所。這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被設計出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對物品的態度,在日誌中發現自己對於物品的珍惜感越來越淡漠,越不在意的態度也跟著變得嚴重。線上學習提供一個自我提升的方式,其中的內容也讓人深思,並提出了確認目標及付出代價的重要性。這些想法許多人在年輕時可能未曾思索,但在現下的生活折磨和抉擇後,讓人覺得這些內容有了新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生活中存在的符號消費 生活中的符號消費無所不在,當人們工作不再單純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消費用品,出現以生活風格與品味為重心的個體性, 透過展示自己所買的物品,創造並保持一種認同感,美學與文化是消費商品的元素,消費主要的目的是產品所象徵的符號意義,而不是產品本身。
Thumbnail
你是個愛「亂買」的人嗎?你想學些方法,好幫助自己養成理性購物的習慣嗎? 話說過去的我就是很容易衝動購物。只要聽到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電視網路上談論到新奇好康的東西,我都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導致家裡的東西超級多,荷包也總是清瘦。 不過,就在幾年前,在準備搬家的過程中(從亞洲搬到美國),我逐漸養
Thumbnail
想要;有點想,得不到會覺得不舒坦,但又不是非常的迫切需要… 必要:非常想,得不到會覺得很難過,但真的是「需要」嗎? 要-積極的要,請付出代價… 要-消極的要,請付出等待… 你(妳)逛街走著,看到帥氣/漂亮的衣服,「想買」… 理性消費者會守住荷包不輕易消費… 感性消費者會買下它,不管這衣服
Thumbnail
斷 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 棄多餘的廢物 脫 離 對物品的執著   買東西原則:東西只留下”我“ “現在” “需要”的 ”我“→以自己為出發點 “現在”→時間軸為當下 “需要”→與想要做區分   捨不得用=浪費物品的價值(物品要使用才可以發揮它的價值)   收納以最少為原則 同類
Thumbnail
斷捨離:人生中的「想要」與「需要」 斷捨離、斷捨離,這是這幾年經常被提及的字眼。 有捨才有得。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你們都是怎麼決定是否要購買某樣東西的呢?
Thumbnail
女人,要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且每一件都有非買不可的理由。 物慾,是個想放下,卻又是不容易放下的一種信念。 回頭想想你在購物時的所有理由,和你買回家後的種種情形,不難懂女人,哎~女人! 超前部署很重要,但超前消費就要謹慎了。 勤勞和勤儉在現今的這個世代,不只是標配,還是簡配,超不濟的。雖然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對物品的態度,在日誌中發現自己對於物品的珍惜感越來越淡漠,越不在意的態度也跟著變得嚴重。線上學習提供一個自我提升的方式,其中的內容也讓人深思,並提出了確認目標及付出代價的重要性。這些想法許多人在年輕時可能未曾思索,但在現下的生活折磨和抉擇後,讓人覺得這些內容有了新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生活中存在的符號消費 生活中的符號消費無所不在,當人們工作不再單純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消費用品,出現以生活風格與品味為重心的個體性, 透過展示自己所買的物品,創造並保持一種認同感,美學與文化是消費商品的元素,消費主要的目的是產品所象徵的符號意義,而不是產品本身。
Thumbnail
你是個愛「亂買」的人嗎?你想學些方法,好幫助自己養成理性購物的習慣嗎? 話說過去的我就是很容易衝動購物。只要聽到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電視網路上談論到新奇好康的東西,我都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導致家裡的東西超級多,荷包也總是清瘦。 不過,就在幾年前,在準備搬家的過程中(從亞洲搬到美國),我逐漸養
Thumbnail
想要;有點想,得不到會覺得不舒坦,但又不是非常的迫切需要… 必要:非常想,得不到會覺得很難過,但真的是「需要」嗎? 要-積極的要,請付出代價… 要-消極的要,請付出等待… 你(妳)逛街走著,看到帥氣/漂亮的衣服,「想買」… 理性消費者會守住荷包不輕易消費… 感性消費者會買下它,不管這衣服
Thumbnail
斷 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 棄多餘的廢物 脫 離 對物品的執著   買東西原則:東西只留下”我“ “現在” “需要”的 ”我“→以自己為出發點 “現在”→時間軸為當下 “需要”→與想要做區分   捨不得用=浪費物品的價值(物品要使用才可以發揮它的價值)   收納以最少為原則 同類
Thumbnail
斷捨離:人生中的「想要」與「需要」 斷捨離、斷捨離,這是這幾年經常被提及的字眼。 有捨才有得。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你們都是怎麼決定是否要購買某樣東西的呢?
Thumbnail
女人,要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且每一件都有非買不可的理由。 物慾,是個想放下,卻又是不容易放下的一種信念。 回頭想想你在購物時的所有理由,和你買回家後的種種情形,不難懂女人,哎~女人! 超前部署很重要,但超前消費就要謹慎了。 勤勞和勤儉在現今的這個世代,不只是標配,還是簡配,超不濟的。雖然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