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少在紀錄片中看到沉得喘不過氣的真實家庭一刻發生在眼前,我們或多或少在家庭中都有一個在餐桌上說出什麼的時刻,所以真實,尤其在與自己不甚親近的家人面前,或許會得到的不一定是好聽的溫言暖語與擁抱吧!知道《日常對話》有一場餐桌上攤牌的片段,但當他在場景之間突然的橫擺在眼前,還是讓人心驚。她是如何最後決定以這個問題找尋答案的呢?
導演有一種糾纏的特質,對任何問題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她拍攝者的身分使然,也或許這就是她的個性,不將生命的混沌問得一清二楚不肯罷休,所以促使她以二十年的時光拍攝一部家庭錄影帶,相信對話能帶來效果,相信生命能因此撥雲見日。
活得越大才知道愛有許多形式,也有沒辦法愛的可能,對愛的渴求若有一日結束,我們就不再追逐了吧。
作為紀錄片,這部片有一種可貴的誠實,可以看出一種單純的創作之心。無可厚非的,導演希望藉由這部創作去尋找答案的企圖,不斷在片中顯現,我們無法斷言這個結果是否符合預期,雖然導演在事後的訪問都說到,母女的關係因而改善了,雖然沒有立即變得有話講,但至少媽媽是高興的。其實,導演希望這部片達成的生命目標,在片中不斷的提示,或許已經重重的變成一種負擔,紀錄片除了紀錄,也必須完成她想完成的事情。我們在片中看不出為何她一直認為媽媽不愛她,也看不出為何她總要媽媽接受她的做法,只能透過旁白的她說,她認為她們母女之前有問題。只能說這還是無可厚非,對於一部家庭錄影帶而言,對於一部以自己生活經歷為主要視點的紀錄片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