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回家的理由》心的痛苦 傷疤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的關係,線上直播已經是一種觀影的現在進行式。前陣子才觀看完《人間條件1~6》集,所以對於線上影片直播一點也不陌生。
今日由紀錄片工會舉辦的「影力注入!《回家的理由》放映暨映後座談」相當精采,剛開始先播放《回家的理由》,後續再用Google Meet,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舉辦映後座談會。
我一直覺得紀錄片加映後座談的活動,映後座談的部分,反而才是整個活動的精華。紀錄片基於一種創作型態,會有許多不同的視野與觀點,讓觀者並不會得到真正的解答,而紀錄片導演所給予觀眾的觀點,又會有更多層面,讓映後對談有更多的層次。
紀錄片工會舉辦的「影力注入!《回家的理由》放映暨映後座談」活動訊息@紀錄片工會Facebook
《回家的理由》的故事是講述,一位離家多年的女兒,因為母親沈溺於日月明功而虐殺兒子的社會事件,被迫返家生活的故事,一方面女兒有著喪親之痛,另一方面加害人是自己的母親。對於許久未見的家,開始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從新開始修補,不僅修補家人間的關係,也要修補自己心靈上的傷痕。
在這起事件中,每個家中的角色都充滿著矛盾。爸爸告媽媽殺害,媽媽為加害人,弟弟為被害人,而姊姊原本寧靜的生活,卻因為事件被迫拉回家中。
其實在內容的呈現上,很少有對於這起社會事件的描述,大部分是描述女兒經歷事件後,再自組家庭的生活。
姊姊詹真昀是一個極具衝突性的角色。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等親的親人,破碎的家庭,不論談及誰,都會感到難過,在未來的人生中,心中永遠都會有個缺口。
也因為這起事件的關係,她被迫分邊站,那種撕裂的痛,也因為丈夫和孩子的出現而有了平衡,也因為孩子的出世,而對於為人母親的角色(投射自己的母親),多了另外一個層面的疼惜。
姊姊詹真昀多次代表家裡對外發言@Yahoo!電影
不同於一般剪輯的手法,沒有字卡輔助人物名字,沒有文字說明人物關係與場景狀態,看過許多邏輯思維清晰的紀錄片時,會對於這部影片的剪輯方式與說明非常地不熟悉與不適應。
導演與片中的女兒,原本就熟識,這種剪輯的角度,莫名地會讓人感受到,導演對於朋友,多一層有別於其他紀錄片的友誼之愛。
樸實且生活化的拍攝方式,完全感覺不出來,家中曾經發生過那麼大的事情@Taiwan Docs
這是一部,來到陌生人家裡的紀錄片。
我們在社會事件中,往往藉由媒體的報導,而影響到了主觀的判斷思維。這次我們走進了,詹真昀的家中,沒有前因後果,直接就進入了陌生人詹真昀的生活。這也挑戰了許多人對於觀影因果邏輯。
隨著影片的進展,也可以因為母親身分的變換,而感受到詹真昀心境上的轉變,這是一種同為女性的交疊。這部影片中,男性的觀點較少提及,將重點全部壓在兩位女性身上,卻不減影片在故事情感堆疊的發展。
母女的關係,隨著時間慢慢修復@Taiwan Docs
在媒體的標籤下,黃芬雀媽媽是個走火入魔的殺人犯;在鏡頭中,卻是需要心靈慰藉的一位母親。而血濃於水,怎麼樣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實,與家人在這個世界上的關係。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即使媒體的標籤早已貼上,但我們藉由導演的視角,用另外一種角度,去認識這個家庭的另外一種樣貌,即使故事的結尾,是一齣悲劇,但他們依然堅強地走下去。
我們都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定義任何人@Taiwan Docs
傷疤永遠都在,痛苦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囉嗦是一種關心。」
請關心囉嗦男粉絲團,追蹤+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wuyolife
紀錄片工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ocworker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7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料五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數位時代取代了類比時代,這是大環境的趨勢。想一想失去的好像不是一條條電力,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絲絲人味。
我很喜歡的養貓模式,是像那種「鄰居關係」,既能三不五時來我們家吃飼料,也能在外遊蕩打野味,貓有自己的貓權。有時候,我會覺得人類參與貓的部分,還是太多了。
今天想特別介紹「法國巴黎耶誕之旅」,這是由「contiki國際青年英語半自助旅行」所舉辦,專為18歲到35歲的一趟巴士旅行,我稱為戀愛巴士,很適合單身男女來體驗唷。
不管是這次的「移開可樂事件」或是過往為人所知的「假摔事件」,這樣一位充滿話題性的世界級足球球星。 不知下個世代,是否還會出現?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傷疤在身上,你還記得他們的故事嗎?
離開時會想念,相聚時會歡笑。 面對乖迭的生命,她時而柔軟,時而堅毅,20年前從越南薄遼嫁來台灣桃園,現在龍東路上賣著好吃的牛肉米線,她用心維繫家庭,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她是楨姐,Đặng Tú trinh,一位對愛充滿韌性的母親。
數位時代取代了類比時代,這是大環境的趨勢。想一想失去的好像不是一條條電力,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絲絲人味。
我很喜歡的養貓模式,是像那種「鄰居關係」,既能三不五時來我們家吃飼料,也能在外遊蕩打野味,貓有自己的貓權。有時候,我會覺得人類參與貓的部分,還是太多了。
今天想特別介紹「法國巴黎耶誕之旅」,這是由「contiki國際青年英語半自助旅行」所舉辦,專為18歲到35歲的一趟巴士旅行,我稱為戀愛巴士,很適合單身男女來體驗唷。
不管是這次的「移開可樂事件」或是過往為人所知的「假摔事件」,這樣一位充滿話題性的世界級足球球星。 不知下個世代,是否還會出現?
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傷疤在身上,你還記得他們的故事嗎?
離開時會想念,相聚時會歡笑。 面對乖迭的生命,她時而柔軟,時而堅毅,20年前從越南薄遼嫁來台灣桃園,現在龍東路上賣著好吃的牛肉米線,她用心維繫家庭,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她是楨姐,Đặng Tú trinh,一位對愛充滿韌性的母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母親為了找出殺害女兒的真兇,她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分岔口,作出一次比一次極端的選擇,最終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此劇以母親的痛與選擇為主軸,探討了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問題,母子之間的糾葛,以及母愛與內疚等情感。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痛,都是起伏不定的過程... 「你是不是外面有女人了?!所以才一直藉故出差!」五歲的小漢生躲在房門內的門縫中,看著父母在客廳爭執不休的畫面。白天慈愛的母親,怎會一到夜間就變了臉色,像個惡毒的老巫婆,正在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母親為了找出殺害女兒的真兇,她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分岔口,作出一次比一次極端的選擇,最終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此劇以母親的痛與選擇為主軸,探討了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問題,母子之間的糾葛,以及母愛與內疚等情感。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痛,都是起伏不定的過程... 「你是不是外面有女人了?!所以才一直藉故出差!」五歲的小漢生躲在房門內的門縫中,看著父母在客廳爭執不休的畫面。白天慈愛的母親,怎會一到夜間就變了臉色,像個惡毒的老巫婆,正在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