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回家的理由》心的痛苦 傷疤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疫情的關係,線上直播已經是一種觀影的現在進行式。前陣子才觀看完《人間條件1~6》集,所以對於線上影片直播一點也不陌生。

今日由紀錄片工會舉辦的「影力注入!《回家的理由》放映暨映後座談」相當精采,剛開始先播放《回家的理由》,後續再用Google Meet,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舉辦映後座談會。

我一直覺得紀錄片加映後座談的活動,映後座談的部分,反而才是整個活動的精華。紀錄片基於一種創作型態,會有許多不同的視野與觀點,讓觀者並不會得到真正的解答,而紀錄片導演所給予觀眾的觀點,又會有更多層面,讓映後對談有更多的層次。

raw-image

《回家的理由》的故事是講述,一位離家多年的女兒,因為母親沈溺於日月明功而虐殺兒子的社會事件,被迫返家生活的故事,一方面女兒有著喪親之痛,另一方面加害人是自己的母親。對於許久未見的家,開始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從新開始修補,不僅修補家人間的關係,也要修補自己心靈上的傷痕。

在這起事件中,每個家中的角色都充滿著矛盾。爸爸告媽媽殺害,媽媽為加害人,弟弟為被害人,而姊姊原本寧靜的生活,卻因為事件被迫拉回家中。

其實在內容的呈現上,很少有對於這起社會事件的描述,大部分是描述女兒經歷事件後,再自組家庭的生活。

姊姊詹真昀是一個極具衝突性的角色。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等親的親人,破碎的家庭,不論談及誰,都會感到難過,在未來的人生中,心中永遠都會有個缺口。

也因為這起事件的關係,她被迫分邊站,那種撕裂的痛,也因為丈夫和孩子的出現而有了平衡,也因為孩子的出世,而對於為人母親的角色(投射自己的母親),多了另外一個層面的疼惜。

raw-image

不同於一般剪輯的手法,沒有字卡輔助人物名字,沒有文字說明人物關係與場景狀態,看過許多邏輯思維清晰的紀錄片時,會對於這部影片的剪輯方式與說明非常地不熟悉與不適應。

導演與片中的女兒,原本就熟識,這種剪輯的角度,莫名地會讓人感受到,導演對於朋友,多一層有別於其他紀錄片的友誼之愛。

raw-image

這是一部,來到陌生人家裡的紀錄片。

我們在社會事件中,往往藉由媒體的報導,而影響到了主觀的判斷思維。這次我們走進了,詹真昀的家中,沒有前因後果,直接就進入了陌生人詹真昀的生活。這也挑戰了許多人對於觀影因果邏輯。

隨著影片的進展,也可以因為母親身分的變換,而感受到詹真昀心境上的轉變,這是一種同為女性的交疊。這部影片中,男性的觀點較少提及,將重點全部壓在兩位女性身上,卻不減影片在故事情感堆疊的發展。

raw-image

在媒體的標籤下,黃芬雀媽媽是個走火入魔的殺人犯;在鏡頭中,卻是需要心靈慰藉的一位母親。而血濃於水,怎麼樣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實,與家人在這個世界上的關係。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即使媒體的標籤早已貼上,但我們藉由導演的視角,用另外一種角度,去認識這個家庭的另外一種樣貌,即使故事的結尾,是一齣悲劇,但他們依然堅強地走下去。

raw-image

傷疤永遠都在,痛苦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囉嗦是一種關心。」
請關心囉嗦男粉絲團,追蹤+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wuyolife

紀錄片工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ocwork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料五六的沙龍
16會員
74內容數
料五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24
我們不能忘的是,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天賦,再靠著一些時間的沉澱與努力,我想有朝一日,也能夠像「哈塔」這樣,充滿黑歷史,卻能由黑轉白,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2023/05/24
我們不能忘的是,我們本來所擁有的天賦,再靠著一些時間的沉澱與努力,我想有朝一日,也能夠像「哈塔」這樣,充滿黑歷史,卻能由黑轉白,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2023/02/15
安坑輕軌通了之後,看到許多媒體報導安坑美食或景點,已經有許多大家早已知道的名店,像是布佬廚房,這邊就不多加贅述,我們來聊聊,如果你來安坑一整天,用我38年的經驗,介紹一整天的美食給大家做選擇。
Thumbnail
2023/02/15
安坑輕軌通了之後,看到許多媒體報導安坑美食或景點,已經有許多大家早已知道的名店,像是布佬廚房,這邊就不多加贅述,我們來聊聊,如果你來安坑一整天,用我38年的經驗,介紹一整天的美食給大家做選擇。
Thumbnail
2022/12/04
先說說我過往的煮菜經驗!要買菜、洗菜、切菜、準料、抓完美比例調味,重點是剩下的食材,常常會放在冰箱,等待下一個有緣的菜出現,如果不是很勤煮的人,食材就會放到過期! 但是內心小劇場又希望不要外食! 選「Fami煮煮」就對了! 我是真的覺得「Fami煮煮」很好!不是業配!就算業配也不會找我流量那麼低的人
Thumbnail
2022/12/04
先說說我過往的煮菜經驗!要買菜、洗菜、切菜、準料、抓完美比例調味,重點是剩下的食材,常常會放在冰箱,等待下一個有緣的菜出現,如果不是很勤煮的人,食材就會放到過期! 但是內心小劇場又希望不要外食! 選「Fami煮煮」就對了! 我是真的覺得「Fami煮煮」很好!不是業配!就算業配也不會找我流量那麼低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明明是紀錄片,卻比劇情片更好看。 這是我用來邀請爸媽和我一起看《神人之家》的說詞之一。
Thumbnail
明明是紀錄片,卻比劇情片更好看。 這是我用來邀請爸媽和我一起看《神人之家》的說詞之一。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劇中的那些創傷,連同我的,相信你多少也能瞧見自己的影子,只是有沒有意識到那些創傷是如何拖垮我們身心,甚至於一步步拖垮了人生;有沒有病識感去察覺自己需要求助?不管是做諮商、看身心科,還是設法讓靈性成長。就像張琪說的:「你以為只要不去看,事情好像忘了就過了;但其實那個傷口它還是一直都在。」
Thumbnail
劇中的那些創傷,連同我的,相信你多少也能瞧見自己的影子,只是有沒有意識到那些創傷是如何拖垮我們身心,甚至於一步步拖垮了人生;有沒有病識感去察覺自己需要求助?不管是做諮商、看身心科,還是設法讓靈性成長。就像張琪說的:「你以為只要不去看,事情好像忘了就過了;但其實那個傷口它還是一直都在。」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每個家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痛,而傷痛是一種最快成長的方式。即使滿身傷痕,答應大家,也要繼續走下去,好嗎?
Thumbnail
每個家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痛,而傷痛是一種最快成長的方式。即使滿身傷痕,答應大家,也要繼續走下去,好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