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失控的正向思考 │復仇母親 Bring Me Home(201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片名翻譯是種學問,也存在詮釋的線索。〈復仇母親〉原名〈Bring me home〉,指的是那些失蹤孩子的心聲,但對四處尋找孩子的父母而言,「家」不再完整,唯有當事件落幕,身心也才終於有了安頓的可能;「家」既是雙向的渴望,也是雙份的折磨,迷失的孩子未知將承受世界的善意又或是惡意,對於父母卻只有絕對的苦痛。

而台譯片名自然是片商想沾光2005年同樣由李英愛主演、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親切的金子〉,就劇情而言本片自然與「復仇」扯不上關係,但兩片的關連也不全然牽強;正妍與金子這兩個角色都靠著李英愛的優異表演而出彩,她賦予了苦難女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瘋狂特質,較之戲劇張力十足的金子,正妍是樸實得多的版本,姑且不論她隻身成功對抗眾人的好運,那種已然一無所有、賭命拼搏的狠勁某程度仍能與金子的絕決形象相疊合。

然而,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生的、不知道世上為何有這樣的惡人、不知道尋找是否就必尋見,家屬必然責怪過自己千百遍,但真正要為一切付出代價的人卻又何在?釣魚場的眾人再惡也不是需要為允秀事件承擔的幕後黑手,使正妍的復仇稱不上復仇,真相就像泥濘一般,使她最終徒然虛脫。

片中充滿各式各樣的惡意,形塑出極其真實的絕望感:百無聊賴的惡作劇電話,就這麼奪取了正妍丈夫的性命;比起沒了孩子的正妍亟需小孩教育經費的小叔,耍了手段訛詐了哥哥遺留的保險金;以釣魚場眾人來說,白白拉拔民秀長大要是放他回家豈不可惜(使喚他不過是剛好),也只是基於投資報酬的計算;身處化外之地的警長,不讓外來的力量破壞表面的秩序也或許才是「治理」的最好方式……每一份惡,都足以自圓其說,更像是選「錯」了邊站,想回頭沒那麼容易一般。

在這個混沌的世界裡,還有讓人挺得下去的能量嗎?

為了尋找孩子,正妍丈夫放下工作跑遍韓國還寫下了厚厚一本筆記,而後輩形容正妍「專業、正向」那些藏在話中沒說的,正妍替她補完「完全不像失去孩子的人」也暴露了自己的故作堅強;這些輾轉周折的長途追尋、一而再再而三的希望與失望,卻也是他們自己選擇了繼續相信、堅持不放棄,儘管淘空他們的人生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股力量就像雙面刃,既是正妍活下去的唯一支撐也反覆摧折她的靈魂。或許正是出於悲憫,編導給了一個樂觀的結局,然而身為旁觀者,這樣輕易給出的樂觀顯得過於偽善,真實世界裡誰也給不起這樣的承諾,被稱作造夢的影像更不該不負責任地任意編造正向的幻想。

如同中國譯名〈請尋找我〉是來自片末故去的民秀託夢所說的話,雖然凸顯了正妍的堅定、親人間的牽絆,但這段情節也成了變相的情緒勒索,並非堅持尋找更值得稱讚、選擇放下就代表不夠親愛,總歸來說,對於我們不曾有過的遭遇,不明所以的正向都只是殘忍的慈悲,所有直指社會黑暗的論述,或許應該先從檢視自己是否不經意地造成他人陰影開始。

一如那些活在灰色地帶的人們,他們自圓其說的善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2會員
283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近期引發熱烈討論的韓劇《黑暗榮耀》果真讓人一點也不失望,不僅主題上談論校園霸凌議題,也討論生死與社會角色。一部劇作之所以好看,除了議題以外,更重要的在於整體結構與隱喻的安排,而本劇多重對比與隱喻的恰到好處令人驚豔不已。
Thumbnail
近期引發熱烈討論的韓劇《黑暗榮耀》果真讓人一點也不失望,不僅主題上談論校園霸凌議題,也討論生死與社會角色。一部劇作之所以好看,除了議題以外,更重要的在於整體結構與隱喻的安排,而本劇多重對比與隱喻的恰到好處令人驚豔不已。
Thumbnail
#有些劇透,請斟酌閱讀 受害者在那一刻開始,就堅決不再信神,因為她曾經希望有神存在,能挽救她,能將那些惡人的殘忍和暴力挪走,然後呢?什麼拯救和懲罰都沒發生,對於一個貧窮家庭的孩子而言,她注定是永遠的「弱勢」。而因為貧窮,就連自己的媽媽也合夥成為加害者,拿了錢要主角退學、息事寧人,大事化無。
Thumbnail
#有些劇透,請斟酌閱讀 受害者在那一刻開始,就堅決不再信神,因為她曾經希望有神存在,能挽救她,能將那些惡人的殘忍和暴力挪走,然後呢?什麼拯救和懲罰都沒發生,對於一個貧窮家庭的孩子而言,她注定是永遠的「弱勢」。而因為貧窮,就連自己的媽媽也合夥成為加害者,拿了錢要主角退學、息事寧人,大事化無。
Thumbnail
要不是有這個嬰兒的誕生,要不是有這個非典型家庭的組成,這樣的對話與理解永遠不可能發生;他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原來被遺棄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Thumbnail
要不是有這個嬰兒的誕生,要不是有這個非典型家庭的組成,這樣的對話與理解永遠不可能發生;他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原來被遺棄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16歲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可能享有國民義務教育,他們可能假日會和同學相約出遊,他們也可能已經在為大學生活努力、替未來奠基基礎。「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句老調重彈的俗諺,在家庭功能失序的場域,反倒成了一種反諷。
Thumbnail
跟著《誰在你身邊》一起來探索,辨識幽微卻又明確的議題「親密關係暴力」。
Thumbnail
跟著《誰在你身邊》一起來探索,辨識幽微卻又明確的議題「親密關係暴力」。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每個家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痛,而傷痛是一種最快成長的方式。即使滿身傷痕,答應大家,也要繼續走下去,好嗎?
Thumbnail
每個家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痛,而傷痛是一種最快成長的方式。即使滿身傷痕,答應大家,也要繼續走下去,好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