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蘋果日報停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日看到《台灣蘋果日報》給讀者的一封信:忍痛決定本月18日起停刊 這個消息,有一點點訝異。蘋果中時自由聯合等紙本報紙中,蘋果是最不用擔心銷量的。但是蘋果日報依然決定停刊。我認為在數位時代,將資源轉到更多人收看的蘋果新聞網是合理的決定。但是不免因為時代變遷而落寞。

我記憶中的蘋果日報大概有幾件事:

  • 蘋果日報在台創刊,當時免費在車站發送,還隨報附贈一顆蘋果。當時許多香港藝人由於蘋果日報長期跟拍侵犯隱私(狗仔隊),對台灣人說:「這種報紙你們怎麼會讓它在台灣呢!」
  • 八八水災時,蘋果日報在頭版全彩刊登了一具頭向下全裸漂浮在洪流裡的男性浮屍。當時輿論嘩然,認為蘋果日報為了聳動,太沒有道德操守。
  • 蘋果日報遇到不能放現場照片時,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作為示意圖。
  • 蘋果日報同時可以看見藍綠雙方的立場。
  • 蘋果日報不接受業配、記者或是編輯收到禮物要退回。
  • 在苗栗大埔案時,蘋果日報挖出了劉政鴻的黑料,讓抗爭有一絲曙光。
  • 反媒體壟斷運動期間,蘋果日報和抗議的學生站在一起。呼喊你好大我好怕的口號。
  • 蘋果日報員工成立企業工會,訴求與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與簽訂保障媒體勞工權益。這是台灣第一個傳媒員工成立的工會組織,編輯室公約是國內第一家平面媒體簽訂有法律效力的編輯室公約。
  • 動新聞由免費觀看變成限定會員觀看。
  • 2020總統大選期間,在辯論會上,蘋果日報副總編輯蔡日雲分別對三位候選人提問, 韓國瑜回答時創造了跟問題全不相干的名言:「我談的是大海,妳跟我談的是一個漱口杯的問題」、「要不要問我幾歲之前還是處男」、「帶動這個大水庫」。
  • 然後是蘋果日報停刊。

蘋果日報壹傳媒在台灣深具影響力,在大家一邊厭煩其腥羶聳動的風格時,我那些讀新聞傳播的朋友卻說:「現在蘋果日報是最符合編輯自主的,不用揣測上意,沒有業配不收禮。蘋果日報讓記者有尊嚴,記者最想進的是蘋果日報。」

我後來很習慣看各種立場論點不同的新聞報導,也是從看蘋果日報開始。當立場分別是藍綠的報社總是針鋒相對時,蘋果提供了一個視角,這樣的視角讓我有辦法找出藍綠雙方攻訐、操作議題的點。慢慢地,我越來越習慣每天閱讀不同地區不同立場的報導,從中分析資訊。

蘋果日報在台灣,帶出了完全不同的氣象。不僅是中時聯合自由跟著改變,後來台灣的媒體,因為有蘋果日報編輯自主、新聞自由被落實的案例在眼前,媒體從業人員能夠學有所用,製作報導也比蘋果日報更加嚴謹。當網路時代來臨、人人隨時可以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看新聞,蘋果是最早查覺這趨勢做動新聞的媒體。吸引不少新興媒體跟進。

蘋果日報在台18年,正好是幼子至成年、中年至白頭的歲月。我的青春,跟著蘋果日報經歷了台灣的大小事。有過混亂,有過熱血,有些運氣,有些天真。不免掙扎,難免痛楚,懷抱希望,帶著信念。在抗爭中,我們面對的一直都不只是可被清楚指認的強權,而是整個社會。那段期間透過報導,文字讓讀者們產生一種身處異域而心領神會的感受。那是一種連結,一種我們不能清楚指認、但是有著模糊的共同體情感的連結。

曾經經歷的歲月,偶爾想起總有什麼載體幫忙承接了那些不完整的記憶;慢慢匯流成河,再流淌出一片大地。這個載體記載的不是小小的我,而是我所處的大一點的、離我很近的世界;那段歲月我正好在其中。

raw-image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跟分享喔~

https://liker.land/jogien02069/civi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漉蔍漉漉蔍/漉的各路糾結的沙龍
4會員
37內容數
作為一位對人文學深感興趣的學生,我深知討論對概念釐清的重要。身為一個推動審議式民主的成員,也作為一位對教育深感興趣的助教。我嘗試將各種議題用淺顯的語言寫成一篇篇故事,我很希望大家不只是看文章,也透過討論來理解公民社會的運行。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10/24
每當我們講到食農議題,大多從食安入手。這的確有其脈絡,台灣在發展工業的時代,由於不重視環保,因而造成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病症。從而人們提出吃健康的訴求,由食安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進而提倡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人因為鑲嵌在環境中,所食衣住行皆與環境息息相關,也因此形塑了文化。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集合。
2024/10/24
每當我們講到食農議題,大多從食安入手。這的確有其脈絡,台灣在發展工業的時代,由於不重視環保,因而造成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病症。從而人們提出吃健康的訴求,由食安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進而提倡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人因為鑲嵌在環境中,所食衣住行皆與環境息息相關,也因此形塑了文化。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集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壹蘋新聞網」一週年了!你知道它跟「台灣蘋果日報」、「黎智英」都沒關係了嗎?這一年來,累積近20年的「台蘋」網站,整個消失了;取代而之的是一樣大紅、大藍、點綴著綠葉的「壹蘋」。作為「台蘋」的後生,「壹蘋」真的原汁原味地延續台蘋精神了嗎?選擇「更商業導向」的壹蘋,真的有更賺錢嗎?
Thumbnail
「壹蘋新聞網」一週年了!你知道它跟「台灣蘋果日報」、「黎智英」都沒關係了嗎?這一年來,累積近20年的「台蘋」網站,整個消失了;取代而之的是一樣大紅、大藍、點綴著綠葉的「壹蘋」。作為「台蘋」的後生,「壹蘋」真的原汁原味地延續台蘋精神了嗎?選擇「更商業導向」的壹蘋,真的有更賺錢嗎?
Thumbnail
今年的香港言論自由報告指出了哪些問題?香港傳媒是否有新的出路?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李家聰,討論香港新聞業面臨到的壓迫,以及四散各地的香港傳媒人如何生存?如何堅持理想?
Thumbnail
今年的香港言論自由報告指出了哪些問題?香港傳媒是否有新的出路?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李家聰,討論香港新聞業面臨到的壓迫,以及四散各地的香港傳媒人如何生存?如何堅持理想?
Thumbnail
選舉越近,怪事越多。 來看看20220817鄉民們都在討論些什麼吧。
Thumbnail
選舉越近,怪事越多。 來看看20220817鄉民們都在討論些什麼吧。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中心報導】 香港蘋果日報於去年6月遭香港政府打壓而被迫「熄燈」停業後,立場新聞於去年12/29日也遭受同樣命運,眾新聞也宣告在4日停止營運及關閉網站。 中國青年黨也發表聲明,對香港泛民主派媒體接二連三被迫結束營運表達深切遺憾外,也對香港目前新聞與言論自由狀況表達嚴正關切。 ---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中心報導】 香港蘋果日報於去年6月遭香港政府打壓而被迫「熄燈」停業後,立場新聞於去年12/29日也遭受同樣命運,眾新聞也宣告在4日停止營運及關閉網站。 中國青年黨也發表聲明,對香港泛民主派媒體接二連三被迫結束營運表達深切遺憾外,也對香港目前新聞與言論自由狀況表達嚴正關切。 ---
Thumbnail
瑞媒視角中蘋果日報是勇敢的,香港民眾最後一天的搶購也是公民道德勇氣的表現。瑞士媒體以民主視角,詳細描述黎智英26年來的起落,與香港今日面對獨裁的道德勇氣。 
Thumbnail
瑞媒視角中蘋果日報是勇敢的,香港民眾最後一天的搶購也是公民道德勇氣的表現。瑞士媒體以民主視角,詳細描述黎智英26年來的起落,與香港今日面對獨裁的道德勇氣。 
Thumbnail
《蘋果日報》在這種曲折離奇的情況下,似乎成了「推」歐彪峰這位知名維權人士入獄的最後一點作用力。這當然怪不了《蘋果》,以歐彪峰的敢言程度,入獄恐是遲早的事,但《蘋果》以其特殊的身位,成了連結起香港與中國民主人士故事的關鍵一環——《蘋果》求真,香港與中國的真相政治亦反映在了《蘋果》:共同受難,追求不止。
Thumbnail
《蘋果日報》在這種曲折離奇的情況下,似乎成了「推」歐彪峰這位知名維權人士入獄的最後一點作用力。這當然怪不了《蘋果》,以歐彪峰的敢言程度,入獄恐是遲早的事,但《蘋果》以其特殊的身位,成了連結起香港與中國民主人士故事的關鍵一環——《蘋果》求真,香港與中國的真相政治亦反映在了《蘋果》:共同受難,追求不止。
Thumbnail
《蘋果日報》今天 (6 月 24 日) 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從此結束二十六年辦報歷史。 誠如吳志森所言,二十六歲屬青年,青年英年早逝,率先受影響是香港報業生態。《東方》、《星島》、《文匯》、《大公》,清一色親共。《明報》雖以持平中立見稱,但近年已左傾。換句話說,代表右派立場,揭櫫西方自由、民主、人
Thumbnail
《蘋果日報》今天 (6 月 24 日) 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從此結束二十六年辦報歷史。 誠如吳志森所言,二十六歲屬青年,青年英年早逝,率先受影響是香港報業生態。《東方》、《星島》、《文匯》、《大公》,清一色親共。《明報》雖以持平中立見稱,但近年已左傾。換句話說,代表右派立場,揭櫫西方自由、民主、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