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真實的現況.....

2021/07/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9年在疫情爆發時,各方親朋好友因網路驚悚的標題以及新聞早中晚不停的報導,對我展開各種訊息電話的慰問,但現實是我仍然好好吃飯睡覺正常上班,很多人因為新聞各種醫療人員在前線的爆料,同理的認為我也深陷其中,儘管我冷靜的解釋因為SRAS所以醫院已經有應對措施,而且我所屬重症單位特殊所以不常接觸到『肺炎』患者,更別說是接觸到『新冠肺炎確診』的患者了,聽到我這番回應後,過幾個禮拜各界如海浪般頗濤的關心也漸漸消停了。
事實是我在第一時間向主管提出支援的意願,單純只是想體驗不同經驗,基於尊重同住者我告知了寢室室友,室友表示他也和我有相同想法,但他的出發點只為離開現有單位給予的壓力所以也像單位主管提出意願,原本以為我們會像新聞報導一樣,立刻被召喚前去支援,但事實是我們依舊在原單位工作,正常上下班,唯一改變的是平時前往醫院的路線以及平常上班的同仁因為分艙劃分動線,實則和以往毫無變化。
2021年二度爆發的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疫情和自己很接近,或許是因為後期病毒變種,或是因為大家都有明顯症狀「發燒、呼吸喘」才來醫院所以轉變成重症患者的數量激增,因為台灣在疫情初期優秀的控制,所以各大醫院對於細節上的思考就顯得派緩慢且不上用場,進而發生疑似患者收療到非專責加護中心,儘管醫院感控小組對於此現象回覆「疑似非確診只需要單層防護,待PCR陰性即可解除,所以可以收療在非專責加護中心」,但隨著病房發生快篩陰性且PCR第一次陰性但第二次陽性時,對於感控先前說的話無疑是專業打臉,而第一線護理師則是各種人性惶惶,這可還未提及非專責加護中心裝備不足的狀況,以至於單位主管協助團購各種防護裝備,護理人員自掏腰包只為保護自己和家人,而我選擇再次提出到負壓隔離加護中心支援,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疫情二次爆發時徹底驗證了這個道理。
在萬華爆發後的五月底我來到負壓隔離加護中心支援,驚為天人的證實這裡是最安全的地方,全身包到腳的兔寶寶裝以及第二層防水隔離衣都不是用過即丟,不像其他加護中心因為缺乏重複使用至少八小時,更別說髮帽護目鏡這些,物資充足可以說是醫院的是富有地區,而在專責負壓加護中心對於防護以及感控觀念是深植於心的習慣,有別於其他單位在穿脫隔離衣上的不熟練,雖然醫院每年安排相關課程複習,可對於熟能生巧方面還是有差別,體會完三天支援生活後的我,猶如打開新視野的驚訝。雖說疫情下辛苦是一定有的,照顧確診患者與疑似患者風險差異大,相較在疑似轉為確診的風險護理師心理層面的壓力更大。
在疫情因疫苗施打趨向緩和後,重症需求的負擔就放鬆多了,雖然大家總喊著要去賺防疫獎金,但真實毅然決然去參與的在少數,慶幸的是目前沒有醫護死亡的案例,而支援的同事都安全回歸,只是經歷這些所謂「滾動式調整」讓我覺得所謂醫院評鑑要求都是紙上談兵,到底要多少次的經驗才能換來完整又確實的規劃?在這之前保護好自己是最簡單的改變了。
而你們在疫情下又有怎樣的『真實』變化呢?
J's
J's
單純想將胡思亂想,每日獲取的訊息記錄下來然後將腦袋記憶體清空所以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