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唱歌吧》:轉型正義與台灣社會的對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海島演劇
#那就唱歌吧
#轉型正義
#心得向
文中較多個人觀點
#爭議性
觀看前請保持和平包容友善
  接續上文所談到台灣自身的轉型正義問題,現在主流討論圍繞著兩個主軸,分別是國民黨版本的民主轉型已完成論調,與民進黨的過去錯誤未彌補主張。
  以下所述的「現行的轉型正義」將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的理念方向與所執行的作為」為定義,向下探討不同論述下此定義的異同是非離合。

現況下執行的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大致上拆解成兩個部分,其一是關於人的部分,所謂的「加害者名單」便是這部分的釐清;另一部份是關於財產的部分,「不當黨產」便是在這個部分斡旋。而現行的轉型正義多聚焦於對財產方面的討論。
對人
  台灣社會現行的轉型正義較少觸碰此區域,甚至可以說幾乎是避開了有關這個部分的事項。我認為原因大致有兩項,其一是對人的轉型正義其實和清算幾乎相同,要如何認定有罪之人與作為的刑度也牽涉到了許多爭議;其二是現在許多舊時代的人物仍然在現代具有影響力,冀望他們對過去的作為負責在實際面上的執行是非常困難的,也容易落入為削減對方政治影響力的惡鬥角力。
對財產
  目前的轉型正義多在這方面運作,其具體上主要是追討所謂的不當黨產,定義上為「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算起,政黨的財產如果不是來自於黨員繳的黨費政治獻金政黨補助金及衍生利息,則推定為「不當黨產」」 ,近年的不當黨產委員會便是在處理這方面的事項。對財產的追討也引發了不少爭議,首先由於符合定義的政黨只有國民黨,此情況下轉型正義是否成為針對單一政治勢力的鬥爭?接下來由於這樣的追討除了是對過去不當得利,也包含為了現在政黨在財產方面的公平競爭,不會因為歷史淵源而在競選經費等方面產生不公平的問題,但這樣的追討就結果面來看似乎是民進黨在對國民黨進行打擊,希望削弱在財產的影響力;另外不當認定方面也有許多的爭議,例如許多原國營企業或被認定的附隨組織,在現代被追回以前時代的所得導致經營問題等。

民主轉型已經完成,轉型正義乃政治迫害

  在這類論述的立場大多都不支持現況下的轉型正義運作方式,認為它既無轉型亦無正義,只不過是秋後算帳的理由,接下來從幾種面向分析看看這類論述。
歷史事實與合法性
  這項論述的這個切入點可以談幾個部分。首先是關於當時歷史的特殊性,因為現實面的威脅與必要性所以政府「不得已」必須採取傷害人民的行為以穩定局勢以免造成更大危害,而向下推斷到合法性的部分,歷史上政府所謂「不義」作為,當時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也有為此立法處理,因此當時的作為乃遵照當時法律的合法行動,其法律也構築在歷史特殊性上而具正當性。另外也有論述進一步追溯,認為要談歷史不正義也應該討論日本殖民時期造成的不正義,應該也向日本政府追討而非針對國民黨。
責任歸屬
  基於歷史特殊性的論述下,這類說法認為因為國民黨在當時是不得以而為之,所以不需要將歷史責任加壓在其上,且進一步的將國民黨定位成被欺負的受害者為了自保而做的行為,且認定現行的轉型正義是對當時是正義的事情進行事後追討,以此為藉口進行政治迫害。另一項的責任歸屬比較像credit,是關於野百合時的民主轉型期,其民主轉型的「功勞」應該歸功於誰?就國民黨論述下該時期是國民黨不阻攔與默許才能達成的,所以此概念下國民黨幫助了民主化進程。

民主尚未健全且遭歷史遺毒,轉型正義乃修復過去與現在

  這項論述多認為現在的轉型正義是必須的,且是民主化進程的必經之路,唯有執行轉型正義才算完成民主轉型。有更盛者認為現在執行的轉型正義範疇與強度都不足,應學習德國等對人對財產全審判的方式進行才能完全回復歷史錯誤。
歷史事實與合法性
  此論述的史觀的差距在於,這項論述認為雖然過去的情勢的確存在特殊性,但不代表國皆有權任意擴張權力,而在現代也應該正視且回復這段歷史,而不是完全斷絕過去與現在的關係。而到了合法性的部分,此派論調常主張所謂的「惡法非法」,認為在當時雖然有制定法律回應局勢,但法律制定幾乎沒有經過正當程序,執行面上也常違背法律,因此此論調認為政府當時的作為是不具合法性的。
責任歸屬
  基於方才提出的史觀與論點,此論述認為既然過去歷史發生是事實,那造成者就必須對此負責,而不能以「過去就過去不要再提起傷痛」回應。但前面對現況的解釋已經提到,現行的轉型正義多聚焦在黨產的部分,所以在認定誰造成了問題時就依循不當黨產的定義,針對政黨財產進行追究,認定那些屬於所謂的「不義之財」而需要進行回復。而雖然此論調的支持者對造成者本人追究的呼聲逐漸高漲,但目前還尚未聽聞有執行相關部分。
  其實在這個論調底下已經逐漸分裂出了許多的作法與論點,有些人認為現行的轉型正義在某些方面有問題,不應該如此執行,否則轉型正義已淪為政治工具;有些人則相反,認為現行的認定太侷限,應該擴大認定才能完成完全轉型。從野百合學運至今,應執行轉型正義的論調已逐漸從原本的雖有不同想法,大大致上都支持應執行的論調,轉變成不同的看法與論述,而對於是否支持現狀的轉型正義開始有不同意見,甚至現行的轉型正義也不太是大多數人支持的論述。有趣的是不應執行轉型正義的論調則一直呈現著一個整合的聲音,支持者在細節上或許有其他想法,但都支持不應執行的論調。

我的觀點

  我認為現在關於轉型正義的討論雖逐漸成熟,但也逐漸撲朔迷離,現在要了解轉型正義的門檻變低了,也變高了。隨著轉型正義的討論逐漸熱絡,我相信現在社會大眾應該都或多或少聽過這個議題,對這個議題應該也有一個自己的見解,從這個方面來看,轉型正義已經逐漸貼近我們生活;但很多時候轉型正義呈現出來的樣子與他理想的概念已產生了一段距離,在試圖了解這個議題時又會發覺許多論述互相衝突與論戰,關於這個議題呈現出一個紛擾而近乎烏煙瘴氣的狀態,要深入了解這個議題幾乎是荊棘之路,最後乾脆直接追隨一個掌握話語權的人士,或放棄了解議題,都顯得比較輕鬆,從這方面來看,這個個議題的討論門檻何嘗不低?
  雖然這樣的結論會說得很像中共同路人(?,但或許政治議題在民主社會中討論就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這樣的情形或許不能斷定是好是壞,他的確象徵著公共討論的熱絡與社會議題的普遍化,但某種程度上也引領著我們走向政治狂熱或政治冷感,走向所謂的政治極化。
  似乎有些說遠了,回到這個議題,我個人比較想從社會關懷的角度切入,關心受害者所經歷的一切與他們的遭遇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而在追討方面,我認為比起對現在的政黨或人開刀,我個人更傾向著重還原歷史事實,還原真相後的道德與責任判斷就留待被害者的和解與否與價值判斷,對我來說,社會要做的就是接住這些經歷過傷痛的人,關注他們的訴求。
回到最起初的問題,我們更進步了嗎?
  我想是的,我們正在進步的路上,在路上徘徊著、徬徨著、紛擾著,如此固然令人困擾,但這樣的躊躇象徵著我們的確進步了,我們願意開始思考,也願意接納思考了。
雖然這樣的論點應該也只是這個廣大議題中的一個紛擾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水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動機 最近看過無職轉生第6集後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討論,其中的一個橋段男主角有些變態的行徑,有人認為此段觀感上令人較為不適,認為這樣的描寫不甚恰當,在思考片刻後我發現這個問題可以擴展到如標題所述的問題,並與先前國文課折騰許久的朱光潛的《談美》有所連結,因此決定小小的寫一下這個題目。因為覺得是個挺有趣的
 #海島演劇 #那就唱歌吧 #轉型正義 故事背景  蔡焜霖,一名經歷過日本時代與台灣光復的台灣人,單純的讀著書,到區公所工作,過著平凡的生活,卻在熱心幫助陌生人後被銬上送往彰化憲兵隊,從此人生的故事徹底改變。 下意識與遲疑的瞬間   如故事背景所述,這齣戲主要展現了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境況,其描寫之深
  2019年的新生訓練,高雄中學在新生訓練中的社團展,社團在私下準備的介紹詞中出現了政治性迷因,因此鬧上一些新聞版面,對雄中校方產生了一些壓力。在2020年,也就是今年的新生訓練前,校方於社團展的籌備會口頭告知「希望」能避免爭議就盡量不要去犯險。然依照雄中的調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新生訓練便
 動機 最近看過無職轉生第6集後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討論,其中的一個橋段男主角有些變態的行徑,有人認為此段觀感上令人較為不適,認為這樣的描寫不甚恰當,在思考片刻後我發現這個問題可以擴展到如標題所述的問題,並與先前國文課折騰許久的朱光潛的《談美》有所連結,因此決定小小的寫一下這個題目。因為覺得是個挺有趣的
 #海島演劇 #那就唱歌吧 #轉型正義 故事背景  蔡焜霖,一名經歷過日本時代與台灣光復的台灣人,單純的讀著書,到區公所工作,過著平凡的生活,卻在熱心幫助陌生人後被銬上送往彰化憲兵隊,從此人生的故事徹底改變。 下意識與遲疑的瞬間   如故事背景所述,這齣戲主要展現了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境況,其描寫之深
  2019年的新生訓練,高雄中學在新生訓練中的社團展,社團在私下準備的介紹詞中出現了政治性迷因,因此鬧上一些新聞版面,對雄中校方產生了一些壓力。在2020年,也就是今年的新生訓練前,校方於社團展的籌備會口頭告知「希望」能避免爭議就盡量不要去犯險。然依照雄中的調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新生訓練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一、前言 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行自1996李登輝上任開始零星對過去威權時期的國家暴力之修正,如特赦美麗島事件涉案人員,對二二八事件道歉等。而以國家高度推動轉型正義的時間點,則自2017《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來。
我昨天在討論區發帖,提出了這段時間内一直困惑我的兩個問題。 1、國民黨到底是不是真的黑箱操作,違法亂紀。2、立法院加强權力是更民主了?還是更專制了? 在帖子中,我引用了兩位不同觀點的格子作者文章,想看看持對立觀點的人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可惜到最後都沒有。 我相信,這兩個問題是有正確答案的,而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政治改革是一個不能今是昨非兩套標準的任務,而所謂今是昨非的荒誕我們在惡意阻撓國會改革的民進黨身上看到,其實仔細思考高下立判,民進黨對於因為國會聽證權擴張失去的保護傘感到焦慮,而不惜發動側翼分子甚至在國會醜態百出,但民進黨應該自己很清楚但凡一個法令通過是所有的政黨還有官員都一體適用,並非只針對民進黨,
最近國會又爆發肢體衝突,雖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邏輯可以說,所謂靈活的道德底線表現在言行中,過去民進黨在席次弱勢當下往往是用暴力手段癱瘓議事,而且振振有詞地告訴國人自己在「維護民主」,而當民進黨變成相對多數時,利用席次優勢蠻橫行事時,政敵如法炮製當下,民進黨開始指責別人不民主,如果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2024年大選後,國民黨人在台灣社會引起許多爭議和反彈。在社會議題上表現強勢、無責任的態度,並將責任推給中央政府。並提出許多含政治目的的爭議法案。此外,國民黨員屢次訪問中國,令人擔憂其親中態度。這一系列事件都令人對新政府的未來擔憂,在施政上恐陷入混亂。希望人民應與真心為國效勞的人一銅守護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臺灣過去數十年來因民主政治逐漸呈現自由狀態,2024總統大選有16個政黨參選,兩岸議題、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決等議題引發民眾關注。日本歷史上的江戶和平模式與會津爭戮模式成為臺灣借鏡對象,強調時空背景相同,但立場不同的傷痛。張安樂強調臺灣不能再沈浸在幻想中,時間有限,應從日本歷史中吸取教訓。
Thumbnail
本研究比較韓國與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從人民對威權政府的抗議、政府的鎮壓過程,以及轉型正義的興起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韓國透過制定特別法對加害者進行清算,以懲治與補償的方式實踐轉型正義;而臺灣則採取賠償被害者而不追究加害者的方式。兩國須思量如何實踐轉型正義,並減緩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一、前言 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行自1996李登輝上任開始零星對過去威權時期的國家暴力之修正,如特赦美麗島事件涉案人員,對二二八事件道歉等。而以國家高度推動轉型正義的時間點,則自2017《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來。
我昨天在討論區發帖,提出了這段時間内一直困惑我的兩個問題。 1、國民黨到底是不是真的黑箱操作,違法亂紀。2、立法院加强權力是更民主了?還是更專制了? 在帖子中,我引用了兩位不同觀點的格子作者文章,想看看持對立觀點的人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可惜到最後都沒有。 我相信,這兩個問題是有正確答案的,而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政治改革是一個不能今是昨非兩套標準的任務,而所謂今是昨非的荒誕我們在惡意阻撓國會改革的民進黨身上看到,其實仔細思考高下立判,民進黨對於因為國會聽證權擴張失去的保護傘感到焦慮,而不惜發動側翼分子甚至在國會醜態百出,但民進黨應該自己很清楚但凡一個法令通過是所有的政黨還有官員都一體適用,並非只針對民進黨,
最近國會又爆發肢體衝突,雖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邏輯可以說,所謂靈活的道德底線表現在言行中,過去民進黨在席次弱勢當下往往是用暴力手段癱瘓議事,而且振振有詞地告訴國人自己在「維護民主」,而當民進黨變成相對多數時,利用席次優勢蠻橫行事時,政敵如法炮製當下,民進黨開始指責別人不民主,如果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2024年大選後,國民黨人在台灣社會引起許多爭議和反彈。在社會議題上表現強勢、無責任的態度,並將責任推給中央政府。並提出許多含政治目的的爭議法案。此外,國民黨員屢次訪問中國,令人擔憂其親中態度。這一系列事件都令人對新政府的未來擔憂,在施政上恐陷入混亂。希望人民應與真心為國效勞的人一銅守護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臺灣過去數十年來因民主政治逐漸呈現自由狀態,2024總統大選有16個政黨參選,兩岸議題、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決等議題引發民眾關注。日本歷史上的江戶和平模式與會津爭戮模式成為臺灣借鏡對象,強調時空背景相同,但立場不同的傷痛。張安樂強調臺灣不能再沈浸在幻想中,時間有限,應從日本歷史中吸取教訓。
Thumbnail
本研究比較韓國與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從人民對威權政府的抗議、政府的鎮壓過程,以及轉型正義的興起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韓國透過制定特別法對加害者進行清算,以懲治與補償的方式實踐轉型正義;而臺灣則採取賠償被害者而不追究加害者的方式。兩國須思量如何實踐轉型正義,並減緩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