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再被視為完整的人」專訪精神科病房住院者林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跟林美約在一家喧鬧的咖啡館。他抵達時背著樂器,看來有些侷促不安;點好飲料後,他便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

林美開始住院是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他說,病房的作息是十點半熄燈所以沒有跨到2018的年;說到這,我們都笑了。問起住院原因,是在一次自殺未遂之後被送進精神科專門的桃園療養院急診,等了一兩天才住進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比較特別的是,因為急性病房滿床,所以住院期間是住在慢性病房。林美展示醫院在他住院時給的,寫著時程、違禁品清單等等的注意事項。雖說違禁品列了長長一串,但他說,其實醫院的檢查很不嚴謹,他有抽繩的衣服也被容許,甚至還有鉛筆盒。

病房的作息是七點起床、七點半早餐、休息到九點跳早操,一些簡單的踏步、手繞圈等;十點至十一點為職能治療時間,以著色、唱歌、翻牌遊戲為主。接著吃中餐。下午兩點到三點也是職能治療時間,他說很少參與,因為內容都差不多。五點多晚餐。中間有領物時間:早上、下午、晚上各一次,可以去護理站拿點心吃,是自己花錢買的,沒有代買服務,如果有家屬久久才來一次就會放很多在護理站。如果有訂醫院餐的話會有小點心跟飲料,通常是豆漿、沖泡飲等。說起醫院的伙食,他說他只吃了兩餐,很難吃,顏色看起來都很像,但會附水果、有湯;之後就讓媽媽帶三餐來,算是滿不一樣的待遇。

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為探病時間,但只限二等親以內,因此朋友有東西就會託付媽媽轉交。媽媽每天都會來,因為醫院規定自殺意念強烈的急性病患要有24小時的看護,為了節省看護的費用,白天媽媽會來照顧他,晚上再跟看護交接。林美平時話不多,看護雖然專業,但他太愛說話了,吱吱喳喳的說個不停,有時反而變成另一個壓力源。後來請護理師居中協調,兩人必須距離幾公尺以上。

醫院工作人員大致分為醫師、醫師助理、護理師、職能治聊師、護佐。護佐這個名詞對大眾而言比較陌生,林美說,就是做量血壓、每個小時觀察睡眠狀態等等不需醫療專業的工作*。他在裡面跟職能治聊師感情最好,護理師的態度也都很不錯,但讓他納悶的是護理師對每個人的態度都不太一樣,他對其他人可能就會比較嚴厲一些:曾經有次病患與護理師不明原因的發生推擠,護理師馬上呼叫其他人幫他打針、綁進保護室。

聊到保護室,我不禁好奇的問林美對此的看法。他笑著說他進去過三次:第一次是住院初期因為好奇拉了冷氣風扇上飄著的絲帶,但整個扇葉就這樣掉下來了。他被關進保護室,因為破壞公物。第二次也是破壞公物,那天突然很焦慮,就把窗戶打破了。一樣被關進保護室;而且要賠償,忘記了是多少錢,因為媽媽幫他付了。最後一次,是因為自殺意念強烈,就把衣服上的抽繩拉出來,在浴室準備上吊,但被看護發現了。保護室四周都是木紋,但材質是軟的,還有一張單人床墊、把棉被枕頭拿進去,進去後會拿走身上所有東西,包括眼鏡。

住院期間除了媽媽每天來以外,他說,很少看見其他病友的家屬來探訪。他認為,其實,長期住院的人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都不是太好,家人會出現的頻率滿低的,他們感覺像被丟下,好像沒有辦法讓他們真的回歸社會。有的是智力受損、有知能上的困難;有些好像很常進出醫院,聽到跟護理師的對話都覺得好像是常客。我也問林美,「住院」對自己而言是什麼?他說,當時以為是可以讓我冷靜的地方,可以放空、隔絕外面的世界;但其實不然:很吵,活動很大聲。而且看護讓他壓力很大。但除此之外,不用社交對內向的林美而言是好事。住院期間每天跟媽媽長時間的相處,最常討論的就是出院之後想做什麼。林美說他從國中就想學薩克斯風,有一天媽媽來探病,突然說找到老師了。出院到現在四五個月,休學中的他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上課、練習;什麼都可以放棄、可以不做正經事,但不能不練樂器。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也曾經在校園中看過以「精神病院」為名的密室逃脫,裡面學生身穿白袍、用斷手斷腳當道具、用血漿製造出恐怖的氣氛;活動辦得很成功,大家都非常盡興。說到這裡,我不禁義憤填膺,因為這正是我們開始訪談的初衷:希望更多人能夠對精神疾病、乃至整個精神醫療體系的想像不再扁平,而能有更多的理解。這樣的理解不是同情、不是浪漫化,而是知道,即使同為精神病患,大家都還是活生生的人。

說起醫療體系,林美有些怨言。他覺得,醫生不把他們當做完整的人,因為是病人,尤其是精神病人,所以不全然相信你說的話;明顯感覺他的態度是上對下的。每晚護佐都會巡視大家的睡眠狀況,但淺眠的他聽到腳步聲就會醒來,被記錄下來後,安眠藥的劑量一直往上調,導致白天昏昏沈沈的。他有些困擾,反映給醫師助理,醫師助理盯著電腦螢幕,說,「這不是你想要的嗎?」連同前段的營隊事件讓他很不開心的是,陪同前往急診的是營隊總召,醫生沒有問過總召的身份就以林美的用藥紀錄來推斷他的病況,暴露了他的隱私。因此,他覺得,即便是在醫療體系,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對精神病友善的。

最後我詢問,有沒有想要給想要住院者的一些建議?他說,多帶一點書,不然會很無聊。他當初帶了三本,其中一本是單字書,因為覺得這樣就永遠看不完;睡不著時他會起床翻單字書,看半小時再被護理師趕回病房睡覺。

他認為,「精神病房是用一部份的自己來交換與世隔絕的生活,在這裡,你不再被視為完整的人。」

受訪日期:2018/6/14晚上

*名詞解釋

護佐:不同醫院有不同的稱呼,有時稱為護安、房管⋯⋯等;工作內容也稍微不同,但大致是進行安檢、量血壓、紀錄睡眠狀態、處理病人躁動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sen Lin的沙龍
8會員
15內容數
患有精神疾病、沒有住過精神科病房的我,基於忿忿不平、基於好奇,某種程度也呼應了林奕含的〈你該去看精神科了〉,採訪了曾經處在精神科這個場域中的醫生、護理人員、患者,我想透過他們的眼睛,知道「精神科」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Sensen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7
詢問思樂康對精神科病房的觀察,他說,每個人都有個性,但在精神病房都歸類為疾病。「常常有人只是情緒波動較大,就被認為是發作」;他也發覺,裡面很多人都住很久了,開始沒有時間感,即使狀況穩定,也因為家人覺得丟臉不願意來接而無法出院。
2021/06/27
詢問思樂康對精神科病房的觀察,他說,每個人都有個性,但在精神病房都歸類為疾病。「常常有人只是情緒波動較大,就被認為是發作」;他也發覺,裡面很多人都住很久了,開始沒有時間感,即使狀況穩定,也因為家人覺得丟臉不願意來接而無法出院。
2021/05/13
「之前在別間醫院的慢性病房,因為大家都住很久,有些病友有菸癮,家屬探訪時就會偷偷夾帶菸進去。藏菸的方法千奇百怪,有聽過把漫畫中間挖空塞菸的,也有女病友會把菸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保險套、塞進陰道裡。病房裡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市場;有病友靠這個賺錢,出院後買了一台摩托車。」
2021/05/13
「之前在別間醫院的慢性病房,因為大家都住很久,有些病友有菸癮,家屬探訪時就會偷偷夾帶菸進去。藏菸的方法千奇百怪,有聽過把漫畫中間挖空塞菸的,也有女病友會把菸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保險套、塞進陰道裡。病房裡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市場;有病友靠這個賺錢,出院後買了一台摩托車。」
2021/04/28
擁有患者與工作者雙重身分的昭生說,工作的時候跟自己被人幫助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因為工作的關係,他也常常思考,怎樣叫做對患者「好」?怎樣的治療叫做「好」?
2021/04/28
擁有患者與工作者雙重身分的昭生說,工作的時候跟自己被人幫助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因為工作的關係,他也常常思考,怎樣叫做對患者「好」?怎樣的治療叫做「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第一次發病是國小(當時還沒有兒少身心醫學科及兒少法連家暴法都沒有),長期處在這種環境污染問題想逃又逃不了的牢籠,疑似邊緣性人格悄悄的產生。 家暴、受虐、性侵、不信任與霸凌都等陰影跟隨我很久,又不知道要找誰求助~很多人說我該住瘋人院(松德院區),我真的不知道該相信誰? 長處在壓力鍋下我有點變成神經
Thumbnail
第一次發病是國小(當時還沒有兒少身心醫學科及兒少法連家暴法都沒有),長期處在這種環境污染問題想逃又逃不了的牢籠,疑似邊緣性人格悄悄的產生。 家暴、受虐、性侵、不信任與霸凌都等陰影跟隨我很久,又不知道要找誰求助~很多人說我該住瘋人院(松德院區),我真的不知道該相信誰? 長處在壓力鍋下我有點變成神經
Thumbnail
林小美是一位新人護理師,她剛從護理學校畢業,進入了一家大型的醫院工作。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情和期待,她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病人,讓他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她有一個愛她的男友,一個支持她的家庭,一群關心她的同事。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完美,沒有什麼遺憾。 然而,這一切在一天晚上都變了。那天,林小美下班後,
Thumbnail
林小美是一位新人護理師,她剛從護理學校畢業,進入了一家大型的醫院工作。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情和期待,她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病人,讓他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她有一個愛她的男友,一個支持她的家庭,一群關心她的同事。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完美,沒有什麼遺憾。 然而,這一切在一天晚上都變了。那天,林小美下班後,
Thumbnail
小美是一名新進的護理師,剛分配到一家大型的醫院工作。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希望能夠照顧好每一位病人,並且學習更多的護理技能。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加入這個團隊,和其他資深的護理師一起合作。 然而,她很快就發現了職場的黑暗面。她所在的科室的主任護理師,林主任,是一個嚴厲而刻薄的女人。她對小美非常苛刻
Thumbnail
小美是一名新進的護理師,剛分配到一家大型的醫院工作。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希望能夠照顧好每一位病人,並且學習更多的護理技能。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加入這個團隊,和其他資深的護理師一起合作。 然而,她很快就發現了職場的黑暗面。她所在的科室的主任護理師,林主任,是一個嚴厲而刻薄的女人。她對小美非常苛刻
Thumbnail
去年十一月初,我當時狀況很不好,自己一個人待在家,我姊人遠在台北,但在電話中覺得我不太對勁,就打電話報警,請警察來看。警察後來打回去告訴我姊說我很配合,但是非常恍惚,應該不太適合一個人待在家裡。於是叫了救護車把我送去醫院,後來就辦了住院,隔天就入住了。我運氣不錯,當時因為防役規定,要隔離住宿,剛好
Thumbnail
去年十一月初,我當時狀況很不好,自己一個人待在家,我姊人遠在台北,但在電話中覺得我不太對勁,就打電話報警,請警察來看。警察後來打回去告訴我姊說我很配合,但是非常恍惚,應該不太適合一個人待在家裡。於是叫了救護車把我送去醫院,後來就辦了住院,隔天就入住了。我運氣不錯,當時因為防役規定,要隔離住宿,剛好
Thumbnail
無知地以偏概全,令人心碎。精神議題感知的前後對比,沒有人該被貼標籤,更沒有人該被責備。(晚夏「精神科病房」講座會後所思所想)
Thumbnail
無知地以偏概全,令人心碎。精神議題感知的前後對比,沒有人該被貼標籤,更沒有人該被責備。(晚夏「精神科病房」講座會後所思所想)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以一位在精神醫療體系中病患的角度,盡可能地再現我在病房裡經歷到的一切。讓考慮入院、即將入院的朋友們及照顧者少一些未知的恐懼;或者讓純粹對精神病房感到好奇者明白,這裡既不特別神聖,亦不特別髒汙。我的經驗僅能代表我自己,而無法代言座落在象限上其他位置的人,我會在結論更詳細說明。
Thumbnail
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以一位在精神醫療體系中病患的角度,盡可能地再現我在病房裡經歷到的一切。讓考慮入院、即將入院的朋友們及照顧者少一些未知的恐懼;或者讓純粹對精神病房感到好奇者明白,這裡既不特別神聖,亦不特別髒汙。我的經驗僅能代表我自己,而無法代言座落在象限上其他位置的人,我會在結論更詳細說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