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精神病手記》作者昭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次的受訪者是《精神病手記》的作者昭生。臨心系畢業的他,曾經是訪視員*,現在重回學校讀研究所。他總共入院五次,一次兩個禮拜、其餘三到四週。有一次被強制住院但被保出來了,「我應該來寫個強制住院逃脫術!」,昭生灑脫地說。
因為主治醫師在馬偕,他在馬偕住院四次,後來因馬偕爆發群聚感染轉送台大,但因台大住院要家人陪同,他便決定入住亞東。問他兩間醫院有什麼不同?昭生說,馬偕是三人一間的套房、亞東是雅房;住在亞東的時候廁所地板上永遠都有不明人士留下的尿液,讓他很抓狂。
兩間醫院的作息都差不多,「馬偕就是,起床吃早餐量血壓、早操但我沒有做過,活動、午餐、午休、下午活動、晚餐、吃藥、睡覺。活動有烹飪、填字、卡拉OK、丟乒乓球、使用健身器材、花園走動等等。」、「亞東差不多,但還是很無聊。」至於職能治療,亞東會一間一間的詢問要不要參加,但他大多拒絕。他對病房有些怨言:「廁所掛衣服的地方永遠不夠;亞東開置物櫃、用熱水都有限定時間……」
對職能治療沒有興趣的昭生說,他最常做的事是閱讀:他帶了《精神病院的歷史學家》《憂鬱的文化政治》《關係的存有》等書,只要能看書的時候,他就看。

談到跟病友的相處,昭生說,有個60餘歲的病友有妄想症狀,會對外表中性的他說「你是男生,這是我的房子」等、有病友會長時間佔據使用廁所、也有病友躁症發作時一直找他聊天;但也有處得來的:每天不停說垃圾話,很開心,出院時有留聯絡方式,之後甚至互相慶生。
在病房中,他與職能治療師聊最久,有時也會聊到他的書。說起出書的原因,昭生說,只是因為三年來累積了很多的紀錄,在前任伴侶的鼓勵下就出了,算是無心插柳。
我問,「住院」對他而言是什麼?昭生說,有兩層意義:一個是「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可以去的地方」、另一個是「別人無法忍受我的時候叫我去的地方」。問他進入保護室的次數?「N次,」昭生說,每次都是因為自傷,「他們應該覺得我是個很麻煩的患者吧;但問我怎麼看待那裡,我只想說:『關別人就好,不要關我。』」
昭生覺得精神科病房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一住進去就不能上學跟工作,但時間太長了,沒辦法延續外面的生活。他在出院後曾有一段難以適應的過渡期,覺得公車好快、甚至忘記怎麼去便利商店買東西;但時間長了也就慢慢習慣。
擁有患者與工作者雙重身分的昭生說,工作的時候跟自己被人幫助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因為工作的關係,他也常常思考,怎樣叫做對患者「好」?怎樣的治療叫做「好」?現在社會認為的好,似乎是能讓患者繼續跟著世界的節奏向前,但好像抹去了患者的主體性;普遍認為的好好像就是能夠在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但為什麼這樣?昭生自己也偶爾覺得,「用了藥,感覺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作為助人工作者,他也會自問,到底怎樣的行動可以真正「幫助」到人?
這或許是個難解的習題,訪談至今,我們從工作者、患者身上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似乎正如昭生說的,「沒有唯一的好,是多重的好,但好又不存在。」儘管懷疑藥物,昭生仍覺得藥物是一個很方便的東西,非常符合現代文化,當無人可以求救的時候,藥物是最好的朋友。「吃一顆藥突然覺得可能有人能愛你,」昭生如是說。
作為助人工作者,昭生說,現在整體的氛圍很忌諱「助人工作者自己是病人」這件事,大家會認為,自己的議題都處理不好,要怎麼處理別人的?你沒有接受治療,就是不穩定;他也很害怕被認為不適任。兩個身份很難取得平衡,但昭生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另外還有社會救助:領有重大傷病卡的昭生說,申請後覺得真的幫助很大,因為他的藥物若沒有補助經常動輒上千,但補助後只要付幾百元就好;尤其經濟不穩定的他常常沒錢付醫藥費,這時就覺得這是一項很棒的社會福利。
昭生覺得,大家常常對精神科病房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覺得進去就一勞永逸、或覺得很恐怖;但它其實就是個小社會,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情、也會有衝突,
「住院也是一種生活。」
受訪日期:2018/6/16下午
名詞解釋
訪視員:醫院精神科的個案管理師,工作內容為家訪精神病患,必要時給予協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5內容數
患有精神疾病、沒有住過精神科病房的我,基於忿忿不平、基於好奇,某種程度也呼應了林奕含的〈你該去看精神科了〉,採訪了曾經處在精神科這個場域中的醫生、護理人員、患者,我想透過他們的眼睛,知道「精神科」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nsen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他永遠記得,有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房仲,必須透過一些照片與文字,向可能需要住院的患者與家屬,介紹精神科病房的環境、房型、與生活型態。
穩潔說,住院最大的意義,就是「把命保住」;不論是國中時的飲食障礙、或是日後的情感疾患。大學時他的飲食障礙轉變為暴食:他不停的吃、然後催吐;住院對他而言,也是終結這樣的惡性循環。但飲食障礙,住院可以緩解,出院後又會開始那些循環。有時不想出院,不知道出院可以幹嘛。
即使身為一個精神病患,在住院之前,美月也對精神科病房一知半解。網路上的紀實只有寥寥幾篇,讓他對「精神科病房」有著不太真實的想像;直到入住之後,看到太多顛覆想像的東西,也看到很多結構問題。
他永遠記得,有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房仲,必須透過一些照片與文字,向可能需要住院的患者與家屬,介紹精神科病房的環境、房型、與生活型態。
穩潔說,住院最大的意義,就是「把命保住」;不論是國中時的飲食障礙、或是日後的情感疾患。大學時他的飲食障礙轉變為暴食:他不停的吃、然後催吐;住院對他而言,也是終結這樣的惡性循環。但飲食障礙,住院可以緩解,出院後又會開始那些循環。有時不想出院,不知道出院可以幹嘛。
即使身為一個精神病患,在住院之前,美月也對精神科病房一知半解。網路上的紀實只有寥寥幾篇,讓他對「精神科病房」有著不太真實的想像;直到入住之後,看到太多顛覆想像的東西,也看到很多結構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Thumbnail
作者/趙嘉瑞 彰化縣 曾經!在我第一次踏入康復之家的那一天,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從一個熱鬧的城市,到一個鄉間的村落,屹立在田中央的康復之家,至今以來我已經來到此地18年了。 從一個憂鬱症的患者,到現在轉變成思覺失調,其實我的心裡是很複雜的,也因為這樣我開始把自己的轉變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在安寧緩和療護病房的工作者分享每日的服務經歷,以及對於安寧護理的信念與價值,並推薦愛瑞克的「內在成就」。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Thumbnail
作者/趙嘉瑞 彰化縣 曾經!在我第一次踏入康復之家的那一天,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從一個熱鬧的城市,到一個鄉間的村落,屹立在田中央的康復之家,至今以來我已經來到此地18年了。 從一個憂鬱症的患者,到現在轉變成思覺失調,其實我的心裡是很複雜的,也因為這樣我開始把自己的轉變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在安寧緩和療護病房的工作者分享每日的服務經歷,以及對於安寧護理的信念與價值,並推薦愛瑞克的「內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