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
「嘉明湖」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登山景點,就算不是登山愛好者,也多少聽過這座位於高山上的冰斗湖。但相對之下,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聽過在它附近發生的「三叉山事件」。
1945年二戰後,美軍運送戰俘的飛機因颱風墜落台灣山區,促使臺東海端鄉與關山鎮組織了一支包含日警、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多民族的救難隊前往救援。但在救援途中,卻遭遇另一個颱風,造成26人失溫死亡。而這起罕見的山難兼空難事故,也成為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的故事背景。
小說主角哈魯牧特是生活在日治時期下的布農族少年,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海努南為了打棒球,來到花蓮市區讀書,卻在戰爭中失去了摯愛與夢想。受到故鄉的召喚,內心已經殘破的哈魯牧特重新回到部落,並成為救難隊的一員,但比起救人,他卻必須在內心的掙扎與糾葛中,重新找回身而為人的價值。
雖然表面上是以愛情故事與三叉山事件為主軸,甚至還因此整理了資料並創設粉絲專頁說明,但《成為真正的人》同時似乎也說了另外兩個故事,一個是「在日治時期下的原住民」,另一個則是名為「布農族」的故事。
包含撫番、駐在所,以及深入原民生活的日本警民,藉由哈魯牧特的視角、回憶,日治時期原住民的生活一一浮現。設定在二戰後期的時間背景,更凸顯了雙方在殖民初期、皇民化,及日本戰敗後彼此氛圍的轉變。
至於其中對於「布農族」的描寫,則是《成為真正的人》中筆者最喜歡的部分。不論是被射瞎一眼的月亮、血淚灑在空中形成的星星,或者是為了偷看衣服摔入染缸成為染劑的天空,布農族以神話解釋各種現象的智慧,令人感到入迷。其中尤其是關於樹木特性的傳說故事,更是讓人覺得有趣。
「傳說,所有樹木都走到布農家,跳進火堆燃燒。自從有一位偷懶又愛睡懶覺的婦人,被進門的樹木吵醒,便對它們大罵,越罵越兇,最後樹木全部逃開再也不願意走進布農家了。」哈魯牧特朝篝火丟了松木,不久冒起火焰與馨香,他聽火焰在飽含樹脂的松木上吱吱喳喳的跳躍聲,才說:「那些樹木被婦人罵,想到自己幹麼奉獻給火,該逃才行。鹽巴樹跑得冒汗,身子乾了後堆著鹽巴,布農人要吃鹽去找它的汗垢。櫸木逃到懸崖,取它當梁木要注意危險。山漆樹跑太急,壓死了有毒蟾蜍,從此樹幹流白汁,惹人癢。松樹與檜木往高山跑,而口渴的鐵杉好太多水而難燒(後略)。」
布農語書名《minBunun》,指的不只是「成為(布農)人」,同時也代表著成年禮,或是生命蛻變的過程。其中代表的不只是主角哈魯牧特,也象徵著在統治者不斷更替的時代中,面對各種困境、騎士與挑戰,卻仍不斷蛻變、適應,並尋找自我意義的原住民們。
2020東京奧運總算在疫情中舉辦,而隨著原住民選手在本屆奧運獲得佳績,他們的「族裔」,也往往成為媒體進行標籤化的重點。然而,對於這些更「在地」的台灣人們,台灣社會似乎仍舊處於一知半解的階段,更遑論奧運後是否能夠持續關注相關議題。藉由神話、信仰,甚至是與大自然互動的描寫,《成為真正的人》不只讓讀者更能夠了解關於原住民與布農族的文化與信仰,也更能感受到這些「不論在哪個統治者眼裡,都像動物一樣」的族群,或許才是更加具有人性的存在。
金石堂網路書城:https://reurl.cc/eEbyjQ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yEbD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