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是時運不濟,當初前首相安倍晉三爭取奧運主辦權,希望將外國觀光客人數推至破紀錄的每年五千萬人,同時為疲軟的經濟打一劑強心針,不過因為疫情的關係,這些期待全都落空了。
日本經濟已停滯三十年,國內需求不振,以及高齡人口眾多,再加上這兩年疫情的衝擊,形成日本經濟的惡性循環,不過也因為疫情,總算讓日本有二個新的改變。
雖然說是新改變,但卻是老問題,而是令人訝異的問題,首先是總算開始數位化了。
今年二月,在疫情已爆發一年後,日本眾議院在野黨議員問執政黨,如何統計全國確診人數?
官員回答,每天晚上十二點之後,由委外的公司從各地方政府網路上搜尋公佈的數據,再一一用手計算確診人數,首相菅義偉也表示,日本疫情的統計一直是用手計算,從確診、死亡、住院人數……每個統計都是用人工手動計算。連首都東京市政府收集市內各地的確診數據,靠的仍然是各地用傳真機傳過來的資料再一一用筆紙來加乘。
傳真機?這個在台灣幾乎已經消失的辦公室設備,想不到仍是日本政府傳遞訊息的主要依靠。
就在今年六月,日本政府希望趁著疫情遠距離辦公的實施,想推動全日本的「辦公室革命」──要求各部會停用傳真機,改用電子郵件,不料卻引起幾乎所有政府部門的反彈,最後這項改革措施也只好不了了之。
為什麼科技能力這麼先進的日本,不管政府單位還是民間企業,數位化程度卻那麼差?這大概是來自於文化上的因素,至今他們仍習慣用印章,幾乎所有的文件都要由當事人在紙本上蓋章才算正式,即便日本的大企業容許員工在家上班,但是他們在執行各項業務往來簽核時,仍然需要在紙質文件蓋上個人印章,所以往往只是為了蓋章,許許多多的員工仍然要冒感染病毒的風險搭電車回到公司,彼此碰面然後看到對方親自在文件上蓋章才算完成流程。
或許也因為疫情的關係,日本政府總算決心數位化,新成立了數位廳,希望能提高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效率。
另外一個新的改變是開放外籍移工。日本的移民政策非常保守,而且除了較高階的白領族要獲得在日本的工作簽證很困難,過去也不開放低階的外籍勞工。通常在世界各先進國家裡,補充年輕的勞力,不管是北美靠移民,歐洲近年大量接受的難民,不然就是引進外國移工,在亞洲地區,除了台灣,包括韓國、香港、新加坡,這十多年來也是藉由大量的移工來協助社會的運轉,但是唯獨日本遲遲不願開放。
台灣人喜歡到日本旅遊,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好感度也非常高,兩國互動非常頻繁,許多常到日本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日本這兩個令人訝異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科技能力這麼先進的日本,不管政府單位還是民間企業,數位化程度卻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