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奧運是為了追求獎牌,還是尋求成長?(圖:Anthony@Pexel.com)
本屆奧運可謂久違了的熱鬧,撇除穆老師一句狂言引起的軒然大波,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舞台上的超卓表現實在令人眼前一亮,更成為街頭巷尾老少男女的熱門話題。「家朗」可說是無人不識,「鄧謝配」也是深入民心,似乎香港人也很久沒有一起為一件事開心過。友人說:「起碼現在看直播是開心事。」此話讓我心有戚戚然。
面對社會大小事,網上自有「鍵盤戰士」;直擊奧運各項賽事,民間也有場外「軍師」。當他們看見張家朗擊敗世界劍擊「一哥」意大利選手Alessio Foconi,立刻肅然起敬,手掌拍得一片紅一片白。不過,有些軍師卻吝嗇這種欣賞之情,不願施捨予其他本港運動員,甚至用上「失落金/銀/銅牌」、「不敵某國選手」等等說話。這種說話也許言者無心,但確實是對運動員的一大侮辱。
早有網友在Reddit(希望我的來源沒錯)畫下這幅Just a Bronze的圖畫,貼題不已。
古語有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大家都肯定聽過,至少認知上都明白「運動員需要辛苦鍛練才能踏上奧運之路」的事實。然而,只要聽到這是一場獎牌賽,總是眉飛色舞、支撐不少收視。但要是「失落獎牌」,或者是小組賽,目光總是不及獎牌帶來的光芒。運動員的成就與獎牌早已暗暗地被畫上等號。我們口裡說不,但行動與說話卻很誠實。
歸根究底,「知」與「行」總是前者易、後者難,深藏在我們潛意識的精英主義,終究令我們無法好好欣賞他人的付出和成就,對運動發展如是,教育亦如是。
在這幾年教育工作中,最令我無法放下的,是整個教育系統內所有人對成績的追求。上至校本管理階層,下至學生,及至老師、家長,都一一拜服在「成績」這頭金牛之下。好聽一點的說法是:成績是學習成果的表現方法,不過,成績與學習成果之間的關係強弱為何?一紙文憑試成績單真的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是僅僅代表他/她在那天考試的表現,更與他人比較下得到的等第?荒謬的是,這一張成績單決定了考生未來幾年的升學路途,一疊成績單則成為教師的考績指標及增值指標。
「失落獎牌」與「失落5**」本質一樣,都是僅以一戰定成敗,完全無視了背後付出的努力、期間犧牲的自由,以至是過程中累積的進步。成則張家朗,負則無名氏。這已經不單是有沒有尊重運動發展的問題,更是關乎我們有沒有在意一個人的基本尊嚴和核心價值。
奧運健兒的成功,從他們坐上往東京的航班開始已經斷定,願我們為他們振臂高呼喝采!至於教育的真正成功,卻是一輩子的事。與其目光短小得放在一朝半夕的考試,何不好好傾聽少年夢?就像那古老的傳統,放手讓孩兒「抓周」,在探索中、跌碰中成長,止於至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正如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 — — 更團結!(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