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系列】《Hello,我的內在小孩!》

2022/02/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Şeyda Nur Yüce @ Pexels.com)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出自韓國作家金惠男醫生和朴鐘錫醫生的著作《以為長大就會好了》的副標題,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然。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童年」總是遙遠、矇矓而美好的。每當工作至夜深,面對電腦屏幕前的閃爍的「工」字文件浮標、手機螢幕上Whatsapp圖示旁的紅色數字,不禁讓人想起童年時的無拘無束、想笑就笑、要嗌就嗌。
美好的童年讓人不住回味,但是美好之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經歷,卻或多或少成為他日成年後的傷痕。哪怕是父母之間的關係、鄰里之間的目光、親朋戚友的關注,一點一滴(甚至無意識地)成為我們今日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正是將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分成四大類:
1. 安穩型(Secure)
2.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4. 分離型(Disorganized)
不同的關係型態會影響孩童成長後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s)等等的取向,影響極為深遠。
有時候,也許只是一句難堪的說話,在一個期待得到認同的時刻出現,於是在童年這塊未乾透的混凝土上留下深深的足印。每當重遇,那種被否定的落寞油然而生。有些時候,童年時經歷的父母吵架,甚或冷漠對待,都可能令沃土被侵蝕淨盡,往後即使親密關係的種子飄落,也難以生根、開花、結果。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因為美好的童年容許我們有更大的自信,信任自己有價值、有能力、有同伴克服困難;但「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卻非必然。
漫威(Marvel)電影《黑寡婦》(The Black Widow)中,主角Natasha因為相信自己被父母遺棄、被養父母出賣給紅室(Red Room)成為冷血殺手,成為她心中一道難以磨滅的疤痕。最終Natasha知道自己的父母原來並沒有離棄自己,養父母也不是絕情棄義之人,讓她也放下心頭大石。
當然,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受傷的人都能像Natasha一樣,能夠發現一個與自己經歷或所信的不同的「真相」。不過,我們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一個怎樣的未來。
孩童所以可愛,在於他們的純真、樸素、不加思索,無需顧慮太多。換言之,他們的需要也是最真實無訛的。當我們一直關上那道房門,拘禁這位內在的小孩。結果會是怎樣?當然嚎哭的聲音便會響徹心房。於是,我們又會用更厚的板、更長的鐵釘,把自己鎖在深深處。當需要釋放的小孩呼天不應,哭聲只會越來越響亮。因為他/她需要被聽見,如同您/我需要被了解一樣。
同樣是漫威電影中的角色Spider Man / Peter Parker,曾經因為Uncle Ben的死亡內疚自責。然而在最新的《蜘蛛俠:無家日》(Spider-Man: Homecoming)中,面對來自多重宇宙(Multiverse)中的自己,他終於醒覺,能夠解救自己脫離內疚的,只有自己——那個值得被愛的自己。
您的童年過得怎樣呢?過去的經歷有成為您今天的羈絆嗎?
願您可以一步一步解開心門的枷鎖,細聽內在小孩的微聲。
待續。
    師仁
    師仁
    90後前教師,心理學學士。毅然離職去追尋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教育心理學家。 相信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潛能,每個人都可教,且能成為彼此的老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