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系列】《Hello,我的內在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Şeyda Nur Yüce @ Pexels.com)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出自韓國作家金惠男醫生和朴鐘錫醫生的著作《以為長大就會好了》的副標題,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然。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童年」總是遙遠、矇矓而美好的。每當工作至夜深,面對電腦屏幕前的閃爍的「工」字文件浮標、手機螢幕上Whatsapp圖示旁的紅色數字,不禁讓人想起童年時的無拘無束、想笑就笑、要嗌就嗌。
美好的童年讓人不住回味,但是美好之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經歷,卻或多或少成為他日成年後的傷痕。哪怕是父母之間的關係、鄰里之間的目光、親朋戚友的關注,一點一滴(甚至無意識地)成為我們今日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正是將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分成四大類:
1. 安穩型(Secure)
2.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4. 分離型(Disorganized)
不同的關係型態會影響孩童成長後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s)等等的取向,影響極為深遠。
有時候,也許只是一句難堪的說話,在一個期待得到認同的時刻出現,於是在童年這塊未乾透的混凝土上留下深深的足印。每當重遇,那種被否定的落寞油然而生。有些時候,童年時經歷的父母吵架,甚或冷漠對待,都可能令沃土被侵蝕淨盡,往後即使親密關係的種子飄落,也難以生根、開花、結果。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因為美好的童年容許我們有更大的自信,信任自己有價值、有能力、有同伴克服困難;但「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卻非必然。
漫威(Marvel)電影《黑寡婦》(The Black Widow)中,主角Natasha因為相信自己被父母遺棄、被養父母出賣給紅室(Red Room)成為冷血殺手,成為她心中一道難以磨滅的疤痕。最終Natasha知道自己的父母原來並沒有離棄自己,養父母也不是絕情棄義之人,讓她也放下心頭大石。
當然,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受傷的人都能像Natasha一樣,能夠發現一個與自己經歷或所信的不同的「真相」。不過,我們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一個怎樣的未來。
孩童所以可愛,在於他們的純真、樸素、不加思索,無需顧慮太多。換言之,他們的需要也是最真實無訛的。當我們一直關上那道房門,拘禁這位內在的小孩。結果會是怎樣?當然嚎哭的聲音便會響徹心房。於是,我們又會用更厚的板、更長的鐵釘,把自己鎖在深深處。當需要釋放的小孩呼天不應,哭聲只會越來越響亮。因為他/她需要被聽見,如同您/我需要被了解一樣。
同樣是漫威電影中的角色Spider Man / Peter Parker,曾經因為Uncle Ben的死亡內疚自責。然而在最新的《蜘蛛俠:無家日》(Spider-Man: Homecoming)中,面對來自多重宇宙(Multiverse)中的自己,他終於醒覺,能夠解救自己脫離內疚的,只有自己——那個值得被愛的自己。
您的童年過得怎樣呢?過去的經歷有成為您今天的羈絆嗎?
願您可以一步一步解開心門的枷鎖,細聽內在小孩的微聲。
待續。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師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偶爾會想起他、她、她……想着如果今天他們還在,萬一某日某時在街上相遇,我們會相視而笑,即使未必很熟稔,卻仍可以從容地分享自己經歷的高高低低、快樂與悲傷、挫敗與成功……各人如何在各自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色彩,追求、欣賞不同經歷給他們帶來的「美好」。
「知道了,快進去吧。」我說,然後揮手作別。走了幾步,我回頭看看,母親還在家門前看着,揮揮手向我道別。搬離老家這年,每星期都會上演這道離別叮嚀的戲碼,但是今天這一回首,幾乎讓早已受壓的淚腺忍不住江河泛濫。
在傳統的教育中,不斷要求我們「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以達致更高的道德層面,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但是當我們越是放下這照顧自己的資格、責任和能力,越是把自己的優點、需要和想法拋諸腦後,這樣反而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自我否定的懸崖。最終受不住巨壓,僥倖時有人來扶,但這難以強求……
姜濤日前推出第八首個人單曲《Dear My Friend, 》,不少歌迷都表示十分催淚。筆者本來不是忠實的「姜糖」,卻也被這首歌深深吸引。
有人說:「生仔要考牌。」然而,「考牌」並不足以說明養育孩子的責任與能力要求。從歲首到年終,每天多少人通過路試,成為「P牌」司機。結果是,隨便在Google、YouTube上搜尋一下「馬路奇景」,可說是段段精彩又驚險。 可惜世上只有「車Cam」但無「o靚Cam」,否則「教仔奇景」肯定會登上熱門搜尋榜。
一個運動員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與後天的努力之外,更需要許多身邊人各種有形無形的支持。教練以外,家人的支持更是關鍵。香港乒乓球奧運代表隊女將之一李皓晴原為名校拔萃女書院學生,後因醉心乒乓球而欲暫時放下學業,幸得家人理解和支持,才成就今天的「奧運獎牌夢」。
我偶爾會想起他、她、她……想着如果今天他們還在,萬一某日某時在街上相遇,我們會相視而笑,即使未必很熟稔,卻仍可以從容地分享自己經歷的高高低低、快樂與悲傷、挫敗與成功……各人如何在各自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色彩,追求、欣賞不同經歷給他們帶來的「美好」。
「知道了,快進去吧。」我說,然後揮手作別。走了幾步,我回頭看看,母親還在家門前看着,揮揮手向我道別。搬離老家這年,每星期都會上演這道離別叮嚀的戲碼,但是今天這一回首,幾乎讓早已受壓的淚腺忍不住江河泛濫。
在傳統的教育中,不斷要求我們「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以達致更高的道德層面,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但是當我們越是放下這照顧自己的資格、責任和能力,越是把自己的優點、需要和想法拋諸腦後,這樣反而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自我否定的懸崖。最終受不住巨壓,僥倖時有人來扶,但這難以強求……
姜濤日前推出第八首個人單曲《Dear My Friend, 》,不少歌迷都表示十分催淚。筆者本來不是忠實的「姜糖」,卻也被這首歌深深吸引。
有人說:「生仔要考牌。」然而,「考牌」並不足以說明養育孩子的責任與能力要求。從歲首到年終,每天多少人通過路試,成為「P牌」司機。結果是,隨便在Google、YouTube上搜尋一下「馬路奇景」,可說是段段精彩又驚險。 可惜世上只有「車Cam」但無「o靚Cam」,否則「教仔奇景」肯定會登上熱門搜尋榜。
一個運動員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與後天的努力之外,更需要許多身邊人各種有形無形的支持。教練以外,家人的支持更是關鍵。香港乒乓球奧運代表隊女將之一李皓晴原為名校拔萃女書院學生,後因醉心乒乓球而欲暫時放下學業,幸得家人理解和支持,才成就今天的「奧運獎牌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我們的內在小孩,是我們幸福和繁榮的關鍵 當我們與內在小孩建立聯繫並治癒他時, 我們就消除了阻礙我們體驗愛和財富的障礙。 我們的人際關系會變得更加和諧, 因為我們不再從痛苦中做出反應, 而是從愛和理解中做出反應。 治癒的內在小孩開啟了通往直覺和真實生活的道路。 我們吸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用「內在父母」來愛自己,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有效的療癒方式。 當你變成自己的媽媽,會對受傷的自己說什麼呢?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我們的內在小孩,是我們幸福和繁榮的關鍵 當我們與內在小孩建立聯繫並治癒他時, 我們就消除了阻礙我們體驗愛和財富的障礙。 我們的人際關系會變得更加和諧, 因為我們不再從痛苦中做出反應, 而是從愛和理解中做出反應。 治癒的內在小孩開啟了通往直覺和真實生活的道路。 我們吸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用「內在父母」來愛自己,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有效的療癒方式。 當你變成自己的媽媽,會對受傷的自己說什麼呢?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