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2》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台北現存的城門中,北門因其位置,成為一座有故事的城門,那下個場景又會是什麼畫面呢要置入什麼議題?

在台北之上,疊了一層又一層的事件,而在20世紀出生於台北的我,似乎都輕踏在最表層,遊走在前人們打造出的現代工廠中,日覆一日地生活著,看似迷人,但這樣一直作為城市中傾聽故事的角色不對吧?像個陌生人孤獨地聽著屬於自己城市的故事。

因此,我想著如果在這片逐漸被一座座現代產物所覆蓋的地景之上,有個可以收集記憶並產出故事的工廠,那麼大家是否都能成為說故事的人了?而記憶也能透過故事的包裝不斷地流傳。

「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p219)

將記憶視為所有故事的原型,那如這段話提到的,以什麼形式「貯存」會是生產線上重要的步驟。而從一開始的「記憶」,到最後的「故事」,會是怎樣的一條線,抑或是多條線?是由哪些節點所串連?這是接下來我會不斷探討的,且衍伸在之後最實際的問題—也就是空間需求會有哪些。


「Hooper Greenhill說過,我們從前(現在仍是)以建築物來想像現代主義的博物館,而未來的博物館則是以過程或經驗來被想像的。後博物館將要、並且也已經開始採取許多的建築形式。」

(殷寶寧,2021,《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p234)

藉由物件的收藏、展示,搭配著推廣教育,來作為保存記憶之載體,向人們放送這些資訊,是現代博物館的作用,而話語權始終不落在參觀的人們身上。而未來的博物館(也就是後博物館)的概念趨向「放大」人們進博物館的「體驗過程」及在這過程中的與物件之「對話」,並在最後成為自己的「想像」。

在我城一書中,跟隨殷寶寧老師探究大稻埕中的兩座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及迪化街博物館,讀到Hooper Greenhill曾說的這段話時,想著這與自己思考的議題概念是相同的,但自己是想操作具紀念性意義之地方博物館嗎?不是,不過後博物館的概念中是我能收集的關鍵字。

我想操作的是在具紀念性之場域中,建構前述所說的機制—收集記憶,產出故事,將話語權回歸至人們自己—視角呈現多元的,而北門會是場景之一。然而比起只有紀念「事件」本身,這個機制的過程是我更想述說的。

這艘忒修斯之船航行中⋯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5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何理解歷史結構,作為文學身體的創作可能性?當創作者從歷史中挖掘靈光,不僅是在實行「復活術」,而是把進行基因解密:擷取其中一段,閱讀、註釋,並且找到空缺、找出它獨特序列中,合理的切斷之處、可以補充之處,那是編輯、重組的「基因編輯術」。
Thumbnail
如何理解歷史結構,作為文學身體的創作可能性?當創作者從歷史中挖掘靈光,不僅是在實行「復活術」,而是把進行基因解密:擷取其中一段,閱讀、註釋,並且找到空缺、找出它獨特序列中,合理的切斷之處、可以補充之處,那是編輯、重組的「基因編輯術」。
Thumbnail
如在海上看著遠方一道道浪陸續走到跟前,活在島嶼的敘事第三期,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正一場一場的展開。很喜歡這一期的大主題:藝術X敘事。從繪畫、手作、設計、攝影到電影,這些場次的分享,啟發了我許多的思考。 這個剛過的週末(5/20日),德淳從電影人的角度分享了《動人的故事》,雖然我和德淳多年來一直有合作
Thumbnail
如在海上看著遠方一道道浪陸續走到跟前,活在島嶼的敘事第三期,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正一場一場的展開。很喜歡這一期的大主題:藝術X敘事。從繪畫、手作、設計、攝影到電影,這些場次的分享,啟發了我許多的思考。 這個剛過的週末(5/20日),德淳從電影人的角度分享了《動人的故事》,雖然我和德淳多年來一直有合作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是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過去與現在的未來,並非過去的過去與未來的未來。意即,20歲的軍校體驗,並非30歲回憶的20歲軍校體驗,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缺漏、腦補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事件的團塊逕自的生長了起來。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是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過去與現在的未來,並非過去的過去與未來的未來。意即,20歲的軍校體驗,並非30歲回憶的20歲軍校體驗,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缺漏、腦補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事件的團塊逕自的生長了起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