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對話】復活術:地方檔案與文學製造業|線上專欄|高小姐V.S陳坤毅、明毓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開始之前-

我視自由人文主體的解構為一種機會,可讓當代討論控制論相關學科中持續被抹去的肉體再次重被檢視。......如果我的噩夢是後人類們居住其中的一種文化,將身體視為時尚配飾(fashion accessories),而非存在的基礎,我的夢就是另一個後人類的版本,他欣然接受各種可能的信息技術,而不陷於幻想無限的權利以及無形的永恆不朽,承認並且讚揚有限性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狀態,並且了解到人的生命深植在極為複雜的物質世界,而我們依賴此物質世界以持續生存。

──凱瑟琳.海爾斯著;賴淑芳、李偉柏譯,《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58頁。


對話開始

高小姐:2021-2022年,我這裡發生的連續事件,讓我有機會第一次連結兩位。

那是高雄文學館的「城市散步」系列企劃,它以梯次為界,舉辦不同主題的實驗型短期工作坊,透過不同領域結合、改變尺度級距的鑽探,在「文學性」和「地方性」兩股脈絡交織下,逐漸體驗不同意義的礦脈。

2021年,邀請到陳坤毅擔任城市導覽員,帶領前金區的「路上觀察工作坊」;陳坤毅設計從「高雄文學館/民生二路39號」這座歷史建物,也就是,以我的身體為出發點,穿過中央公園、跨進新堀江腹地,以及,走過舊行政中心中正路段、進入林投里,這兩條導覽路線。

城市散步的時候,成員先是貼著地表步行,以中央公園腹地為空間場域,透過局部區域的變更、事件體會歷史時間線,借助大立精品館的高度,陳坤毅又在路線中創造由城市建築構成地理高低差的觀察視角。整個行動過程,成員會交換彼此對城市的回憶,再以繪製、書寫的方式記錄,成為從「地方性」出發,共同創造的體驗歷程。

路上觀察工作坊結束之後,成員帶著對城市體會的更新,回到生活,陳坤毅則將導覽腳本,繼續改寫成文史專欄,並且持續擴寫它。這份檔案,後續交給表演團隊,讓他們使用我的內部空間,結合四本文學作品,規劃2022年的沉浸式劇場演出,以四個文學作品分別化為四個主角的「沉浸式劇場・真人RPG」,而表演團隊選書、創造的其中一個主要角色,就是明毓屏的《高雄故事:再見,東京》。

2023年,這次有機會透過「復活術:地方檔案與文學製造業」系列,邀請到兩位來主題對談,也謝謝你們願意先跟我進行線上對話,畢竟,在講座的現場我只能聆聽、吸收,無法發聲,但我會與你們同在。

碰面之前,我想先問陳坤毅,如果不是從資料分析的角度,我作為建築空間,帶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也許你可以帶給還沒有來過的明毓屏一些靈感(笑)

陳坤毅:很早期時對於文學館外觀的呈現感到好奇,當時並沒有研究太多建築史脈絡時,總覺得洗練的建築外觀,居然搭配著西洋古典的語彙,剛開始有點百思不得其解。隨著深入的史論研究,以及建築背景的爬梳,嘗試抽絲剝繭,解讀設計者當時的企圖,是個有趣的過程。

2017年以前,踏進文學館室內,過多新作的裝潢與展櫃,很難讓人感受到曾經作為高雄文化知識寶庫的場所精神,根本不覺得內部有保留下什麼建築原貌,2020年後再次整修的方向,移除過多不必要的雜物,露出梁柱、天花板、窗框等處的線腳,以及不平凡的結構系統,能充分體會到設計者獨具的匠心。

從上述想法衍伸,對我來說很關鍵的是「動態過程」,一個歷史事件或地方故事,有時候你看到、聽到的是一個結果,這時對於創作者的想像是受到箝制的,當何時、何地、何人、何物、何解、如何幾個觸發的關鍵要素都沒有辦法理解,要怎麼產生起、承、轉、合的情緒?深入場域精髓,才有機會以某時某刻的人物心境觀察、感受,再寫出接近於那個時空的文字,或許才能避免讀者錯亂?

一處抹角、一道磚牆、一根立柱、一條橫梁所構築出的世界,如果懂得觀察場所有形與無形的細節,或許更能掌握文學創作中虛擬實境的歷史涵構?

高小姐:除了我這個空間,你還有哪些跟建築、場域印象深刻的回憶?你的專業,是否會讓你期待跟空間有更進一步的互動、涉入?

陳坤毅:隨著視野被不同研究者慢慢打開之後,會增進不同時代的建築美感的理解。自己實際取得的經驗,也是一個關鍵:它讓我有機會推翻某些前輩論述者留給我的既有觀點。

現在的我,發現這是一個變動思索的過程:對於一棟文資或非文資建築,究竟是因為第一眼的感覺、辨認出來的建築符碼來決定它的價值,或者是在理解更多底蘊、甚至認識衍伸出來的關係人物之後,才更加理解一個建築的意義?我不是在過程中,推翻別人的理解,也在持續推翻過去的自己的理解。

高小姐:透過你規劃的散步路線,以及對文資保存的呼籲,我似乎看見,你正在透過歷史檔案形塑虛擬實境的輔佐之下,從更大的格局,透過星點散布的現存文資建築群落,企圖構造一座跨越線性時間的城市。至少,我自己,也開始透過虛擬的城市想像,跟其他現存的空間地景產生連結。

陳坤毅:講到虛擬實境,我認為一個很好的運作系統就是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很喜歡讓大家在走讀的時候,對著眼前的空間,停下來想像:例如,我們現在看見這裡,但是我們知道以前這裡有一條河,圍繞那條河的周邊發展情況....我喜歡邀請大家透過地理史料(文獻、地圖、老照片),腦補對於城市歷史變遷的過程。從史料、檔案我們取得了「時間」的資訊,而在地理考察的現場,地理史料賦予你的空間感,將兩者結合,讓它們可以一起在你腦海中出現。

高小姐:在你投入歷史脈絡爬梳、書寫的過程,從來沒有想過轉進文學創作嗎?

陳坤毅:文化保存很關鍵的事情,就是凸顯出這個建築的特質,或是相關人物的影響。所以找出場域的傑出性對我們而言十分重要,更必須扮演一個中立角色,避免濫情以及過度渲染,確保內容趨近於史實。所以歷史書寫的定位與文學創作可能稍有差異,各司其職或許是最好分進合擊的方式?

為什麼不自己從事創作?一來覺得文學造詣還不夠高,二來則是考察就花掉了不少心力以及時間成本。或許是個性使然,總是容易對於研究內容不滿足,一直想找到更趨近於真實的東西,過程中不僅推翻別人的論述,也推翻自己的觀察,所以有時候很難說服自己去做一個限度內的延伸想像。

再明確一點說,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找尋珍貴的故事松露,歷經妥善採摘、分類、整理、包裝後,再交由不同的大廚創作,變幻出可口的歷史佳餚。

高小姐:咦,與我對話的研究者,針對檔案不約而同都採用「食材」作為比喻......

也就是說,田調過程的發現,你更傾向處理如何將原型修復、裸露,以及更好的陳列擺設。將不同素材組合、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需要涉及「想像」作連結,但是對你來說,為了確認,你會想盡辦法去找新的「答案」,而讓想像本身被納入結構的書寫方案,你傾向交給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去發揮。那個「限度」在哪,真是很有意思的糾結,感覺你在創造導覽腳本的時候,也會觸碰到某種文學性,需要考量到怎麼組織故事,以及某種閱讀體感的節奏,只是或許和我們慣稱為文學載體上會出現的結構稍有不同,但這是你可以接受的「限度」。

那麼,想問明毓屏,為什麼會成為將「歷史」轉譯成小說的創作者?這類型的題材,為什麼讓你產生創作動能?其中,什麼會讓你產生非寫不可的「刺點」呢?

明毓屏:我好像沒有非寫不可的「刺點」。大部份的時候,是業主指定題目。我再去讀資料,然後編一個故事。如果,這個「刺點」是指「在讀到的史料中,發現必須放進小說裡的內容」,那麼,大部份是有助於情節發展,或者我覺得「可以黏上社會議題」的地方。

「情緒作崇」的部分,還是有,但是非常少。因為大部份的情緒會在讀史料的時候就發生,回頭動筆,情緒可能已經反覆來回好幾遍,麻掉了,所以還是會以發展故事為主。

十多年前寫《高雄故事》時,我並沒有「歷史轉譯」的概念,只是覺得「既然是有歷史的小說,應該要貼著歷史寫」,而且直覺認為「乾乾地寫史料」書會不好賣。把史料變成「有人在演的戲」可能會好一點。因為我沒有創作天份,所以必須照著「已經有故事大綱」的歷史脈絡寫,才能寫完一個故事。

高小姐:竟然說自己沒有創作天份!《再見,東京》是很精彩的作品哪!我認為不可思議的是,閱讀的時候,讀者會思考你精巧的設計,讓腳色性格能夠循著歷史的脈絡生長、改變,並且產生精彩的故事,原來創作時的想法是反過來的啊......可以說,正是歷史的發展,決定了你筆下人物的性格,以及命運。

陳坤毅呢?什麼對你來說是「珍貴的故事松露」?田野調查是你的謀生工具,或者,它同時也是你的個人興趣?也許您願意分享出去走走、看看的經驗?

陳坤毅:為什麼稀有的松露一定會要價不菲?那換個角度說,歷史的故事材料一定就很珍貴?罕見的東西要有其「美味」特質才會真正吸引人,所以不只找出獨特故事很重要,還有嘗試從多種角度思考去引出專屬於它的「箇中滋味」,很多時候都仰賴著一種奇怪的「直覺」,意識到材料變美味前的「趣味」。

一頭栽進文獻海或田野地最主要還是一種因求知慾而生的興趣,只是很幸運的是可以和某部分工作結合。因為我並非歷史專科畢業,並沒有太著墨在過去的學術理論,主要還是建立在個人的實地經驗上,逐漸內化成一個知識系統,所以對我而言,從經驗培養出的直覺很關鍵,尤其是對於空間的感知,可以衍伸出巨觀與微觀的角度,成為評判問題的依據之一。

高小姐:明毓屏,田野調查也會在你的日常,佔有一定的份量嗎?如果可以和陳坤毅這樣的田野調查工作者合作,親自去田野是否還有必要呢?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兩種創作歷程(紙上研讀檔案、田野調查體驗)產出的創作成果,對您來說會有顯著不同嗎?

明毓屏:是否做「田野調查」或「訪問」,必須看所寫的題目是什麼。

已經出版的小說《海鷗7026》,講空軍救謢隊。這種沒有資料可讀的,就是完全靠「訪問」編出來的故事。因為我口無遮攔又超級不會讀空氣,做田野調查或訪問就一天到晚在得罪人,所以,有不介意我又笨又兇的人願意合作(這是不敢求的大好人),那實在太好了。

創作成果有沒有差,其實我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寫的時候會有差。有田野調查的故事,寫起來比較「理直氣壯」,下筆比較不會曖曖昧昧。

高小姐:因為同系列的「在地檔案-紀實書寫工作坊」即將進行到第三梯次,就我所知,如果學員在創作階段才發現採訪資料有空缺,這時既要秉持倫理,同時又要推進創作進度、修訂結構,對於如何補上劇情會非常苦惱。如果對採訪對象,能夠知道、問到需要的問題,幫助完成創作,或許,那正是嘗試創作的人應該自我訓練的。

我想大家會好奇的是,你如何在書寫前準備,或者,能夠預想自己需要知道些什麼?期待可以在現場對談,聽到你分享。

另外,《再見,東京》裡面出現的空間場景,您都有實際探訪過這些地點嗎?

明毓屏:部份的地方有去過,像是左營的宿舍區,蓮池潭的舊庄國小(只在外面亂晃,終究我是奇怪的歐巴桑)高雄港的外面(裡面進不去),高雄車站、哈瑪線車站、市議會(歷史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去市議會的時候,我超愛摸那個磨石的扶手,雖然知道要愛護古蹟,可是手很賤,會忍不住騙自己摸一下就好。PS.不要罰我錢。)

去這些地方,不算是田野調查。一般來說,我會在已選定的場景,假裝我是小說中的人物走來走去,想像設計的故事如何發生。沒有去過的地方,就盯著照片,或者讀文獻、論文的描述,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最厲害的是「唐榮鐵工所」,他不是現在的「中都唐榮磚窯廠」,寫小說的時候,都靠許雪姬老師那本有關民營唐榮歷史的訪問紀錄。書裡有簡單的平面圖,然後「看圖」說「鬼故事」。

高小姐:......「假裝是小說中的角色走來走去」很有意思。也許還來得及提醒第三、四梯次的成員注意這個體驗面向。

明毓屏怎麼理解,過去文學圈慣稱的「歷史小說」和新興的「非虛構小說」之間,對於創作的實驗性與差異產生的「光譜」?也可能,你認為沒有差異。甚至,你對「非虛構創作」這個說法會感到陌生?

明毓屏:「非虛構創作」的「光譜」?是,很陌生。不過,我大概知道「歷史小說」的讀者群不大。NOTE:我不懂文學,以下的說法是亂想的胡說八道,有錯請糾正。

這裡要先講個事件:2001年的電影《珍珠港》,這部電影被罵翻了。我在看影評的時候,看到一個觀點: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就算搬到塞班、幾內亞叢林都沒問題,他「憑什麼」發生在珍珠港?

我用上述影評的觀點來看:如果文學圈習慣的「歷史小說」是李喬或者高陽,那麼將這些小說裡「CTRL-V的史料」直接拿掉,好像也沒有什麼關係。尤其是高陽的作品,特別明顯。換句話說,這個故事「憑什麼」發生在那個「時間」與「空間」?

所以,「非虛構小說」這樣的概念,是不是應該說,只是還原「歷史小說」本來就該有的特性:「歷史事件」是不可缺少的「結構」,而不能只是當「背景」。要死,我要得罪整個文學圈就是了......

高小姐:當我們追問,研究者的求知慾、創作者的求知慾,如何影響他們創造體驗的起點?不因襲框架,觀察自己的書寫需求,重新建構自己的理解,就會產生對形式的挑戰,文學創作者,也需要建立某種新的生產線。

把歷史脈絡當成故事大綱的明毓屏,叩問為什麼「歷史事件」在「歷史小說」中,僅僅扮演一個背景,而不是必然影響故事發展的「結構」本身?而挖掘特定空間歷史底蘊的陳坤毅,則讓我首次意識,導覽腳本與走讀體驗,也是一種非虛構創作形式。

其實,這是我正在理解「非虛構小說」在創作方法上,嘗試跟「歷史小說」之間作出的區隔。非虛構創作,似乎不太使用已有定見的歷史故事,它不是經典角色的重塑或經典的重製,它甚至需要先有一段作業流程,重新挖掘、運用那些本來不足以構成歷史定論、不在論述中具備影響力的檔案,建構只對創作者來說,確實推論出來的一段時空,再讓角色在上面合理生存、自如行動。模型建構好之後,需要灌漿澆置的,則是創作者在當下時空,對情感轉折的模擬,以及對於讀者體驗的引導。所以,儘管兩位的出發點、成果形式不相同,卻都需要貼合歷史,且在因應而生的設定和禁忌上,對文字向度作出特定的顛覆或思考。

如何理解歷史結構,作為文學身體的創作可能性?

我認為,你們預計為「檔案」灌注的生命力,來自於,你們發現歷史可以是「活性」、「靈光」的來源。當創作者親自從歷史中挖掘靈光,那不僅是在實行「復活術」,而是把進行基因解密:擷取其中一段,閱讀、註釋,並且找到空缺、找出它獨特序列中,合理的切斷之處、可以補充之處,那是編輯、重組的「基因編輯術」。

跟你們對話,讓我再次理解,從差異中再生的,不是某種已經逝去的人類與其生活樣貌,而正是此刻,全新的、被創造出來的體驗。


復活術:地方檔案與文學製造業 RESURRECTION
  • 對談 發現關鍵線索──檔案如何觸發靈感與結構|陳坤毅X明毓屏
  • 報名 https://forms.gle/psMQAsnFMQH7ohfB8
  • 時間 8/12 ㊅ 14:00-16:00
  • 地點 高雄文學館2F文學沙龍
創作者 陳坤毅 ✶著作《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

高雄出生的澎湖移民後代,長期關注城市發展與文化保存議題,喜歡做些偏門的研究,也常利用業餘時間爬格子,寫了幾本書,亦有專文散見於不同刊物,平時不專業的興趣是按按快門、塗塗畫紙、揮揮毛筆,持續透過文字影像及導覽走讀挖掘不為人知的角落,在有趣故事的分享中,與大眾一同探索地方文化的豐富底蘊。

明毓屏 ✶著作《再見,東京!》(高雄故事系列)

學運世代的台北女子。曾為華視、台視、三立等戲劇節目編劇,離開電視圈後創作青少年小說,目前則著意於以歷史為骨幹、以小人物生命為血肉的小說創作,希望透過故事的力量,讓讀者體會到教科書外台灣史的厚度與溫度,也呈現這片土地與人民的美好。

對談人 高小姐

高文學,空間地景。住址是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誕生於1954年,2019年2月2日〈新春特別活動-互動式情境小說〉開始,有了聽覺,目前僅能透過文字對話,是喜愛文學與跨領域藝術的聽眾與讀者。2021年開始,擁有專屬的文字專欄「異位性對話」系列。


  • 關於「異位性對話」專欄

異位性atopy,源自希臘文,是從1923年開始使用的醫學名詞。它也翻譯成特應性/不尋常,中文諧音「易位」是從固著的一個點,移動到不同的標記位置。

我們能不能被文學觸發,在不同載體中移動?像適應場所的疾病,從觸原地A轉移到B,隨時針對事件生出敏銳的反應,透過有意識地和空間、事件彼此對話,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並開啟創作的可能。

  • 關於「復活術:地方檔案與文學製造業」系列

2023年高雄文學館企劃推出,由高雄勞工博物館(勞工教育生活中心)、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檔案支援,共同舉辦紀實文學✶主題講座與對談(4場)、在地檔案✶紀實書寫工作坊(4梯次)、檔案解讀✶共創型讀書會(6場)系列活動。

  ﹏﹏﹏﹏﹏﹏﹏﹏﹏﹏﹏﹏﹏﹏﹏﹏﹏﹏﹏﹏﹏﹏﹏﹏﹏﹏

  屆時,事物將透過差異性復活,

  ……靈光和身體將在不朽的狀態中再度結合,不再衰變或消亡。

  而我們將會清楚記得一切。

  只是我們記得的並非歷史事實,而是以非虛構復活的文學。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e說自己是孤獨的創作者,不擅長商業案,畫的都是自己觀察到的或是體驗過的,例如她有個「眼睛系列」,其中一篇畫女主角走過的地方都會有一個眼睛出現,她都沒有發現,最後當她把東西放在便利商店櫃台要結帳的時候,店員與眼睛四目相接,但還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店員一如往常說了「謝謝光臨。」
當我們身處在一個被語言和圖像大量喧囂包圍的年代,一個個社群媒體提供了我們既虛擬又暢所欲言平台之際,創作之於我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作品給誰看?我們的感性又將透如何跨越傳統文學類型得以傳遞呢?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曬衣間/洗曬。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照鏡子/氣候變化+情緒壓力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穿著皮囊的靈魂/偽裝#2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對抗平面的偽裝/偽裝#1
Che說自己是孤獨的創作者,不擅長商業案,畫的都是自己觀察到的或是體驗過的,例如她有個「眼睛系列」,其中一篇畫女主角走過的地方都會有一個眼睛出現,她都沒有發現,最後當她把東西放在便利商店櫃台要結帳的時候,店員與眼睛四目相接,但還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店員一如往常說了「謝謝光臨。」
當我們身處在一個被語言和圖像大量喧囂包圍的年代,一個個社群媒體提供了我們既虛擬又暢所欲言平台之際,創作之於我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作品給誰看?我們的感性又將透如何跨越傳統文學類型得以傳遞呢?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曬衣間/洗曬。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照鏡子/氣候變化+情緒壓力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穿著皮囊的靈魂/偽裝#2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對抗平面的偽裝/偽裝#1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你喜歡看動畫、漫畫,或許會覺得這些作品相當賺錢,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美好。雖然日本動漫產業據說有超過 2 兆日圓的市場規模,並持續推出各式各樣的作品,然而身處第一線的動畫師卻常面臨低薪、工時長等艱辛環境。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你喜歡看動畫、漫畫,或許會覺得這些作品相當賺錢,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美好。雖然日本動漫產業據說有超過 2 兆日圓的市場規模,並持續推出各式各樣的作品,然而身處第一線的動畫師卻常面臨低薪、工時長等艱辛環境。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台南市立美術館館舍分成兩個,一個是位於南門路與友愛街口、原本是台南警察署的1館,一個是座落在府前路與忠義路交接處的2館。致力於透過在地藝術的梳理與詮釋,活化文化記憶,回應台南數百年積累的豐碩人文資產。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