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花蓮・太巴塱國小|建校超過120年,充滿螃蟹和木雕的部落小學

2021/08/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 1922 年「太巴塱公學校」、1926 年「富田公學校」、1941年「富田國民學校」、1945 年光復後之「北富國民學校」、1968(民 57 年)「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太巴塱國小側門。(繪圖:Amo)
光復鄉有太多的故事,一時之間難以道盡,加上我也是從網路資料一點一點拼湊出地方的樣貌,若要完整講述歷史也是很具挑戰。我想,既然是逛校園,不如就以太巴塱國小更名之旅為軸,娓娓道來這些名字背後的背景和脈絡吧!
太巴塱-花蓮縣最大阿美族部落
根據口述歷史,太巴塱部落祖先來自於豐濱鄉貓公的「奇拉雅山」(又名八里灣山、貓公富士山,相傳為阿美人發源地,亦為阿美聖山),在光復鄉歷經幾次遷徙,最終於太巴塱這帶建社定居。太巴塱原名為「阿巴塱」(Afalong),為阿美族語「白螃蟹」,因當地在早期有很多灰甲澤蟹(多產於海岸山脈的螃蟹),便以此為名。後改成為 Tafalong,漢譯為「太巴塱」。
在清治時期,臺灣建省,於東部設置臺東直隸州(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之由來)。「太巴塱社」與其他「馬太鞍社」、「馬佛社」、「沙荖社」共為秀姑巒撫墾分局管轄。其中,「馬太鞍」是光復鄉在未設治前的舊名,源自阿美語「珐太鞍」(Fataan)樹豆之意,當時因家家戶戶都種植樹豆而得名。
日治時期增設花蓮港廳,將太巴塱歸屬於鳳林郡,太巴塱既有的祭典、傳統習俗皆與日本政府有相當大的磨合。 日本政府實施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饒、稻米收成良好,因而被改稱為「富田」,也是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名稱之由來。1933 年,日本政府為化解馬鞍與太巴塱之間的仇恨,在兩部落間搭建馬佛溪橋,當時所設立的「協力架橋紀念碑」仍見於太巴塱國小校門左側,實在可貴!
架橋紀念碑。(攝影:Amo)
「富田」一名延續到國民政府遷台,落實行政區全面整頓後而再次易名。這時,政府在花蓮成立「光復鄉」,將「富田」再劃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四個村落(統屬於太巴塱部落),位於北富村的富田國民學校便改名為「北富國民學校」,延至民國 57 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時,仍稱「北富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83 年(1994),在時任校長李來旺(帝瓦依・撒耘)與部落仕紳爭取下,奉准以原住民部落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將「太巴塱」還名於校,是全台第一所成功還名的部落小學。
太巴塱國小校門口的白螃蟹,訴說著 Tafalong 的故事(攝影:Amo)
太巴塱國小-以校園乘載螃蟹與阿美文化
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太巴塱濃濃的阿美族文化氣息。這所以螃蟹為名的小學,巧妙地將在地阿美族文化與螃蟹圖示融合在校園每個角落,如校門口有阿美族雕飾門柱、地上鑲嵌大理石的螃蟹圖示,在逛校園的途中總能獲得驚喜。本文的插畫封面是側門,氣勢就如正門般吸睛,由不規則的大理石牆面呈現一種宛如被數年浪花拍打侵蝕的剝落感,與螃蟹意象傾於一致,畫面感十足。
「木雕裝飾」,亦是太巴塱國小的特色之一。在傳統阿美族文化裡,木雕、陶藝皆是用以記述傳統神話故事、傳統生活內容,以及表述對自然萬物崇敬的媒介。據說,校門口兩座男女大型木雕為阿美族祖先圖像,早期學生如果犯錯,還會被帶到祖先面前懺悔呢!(很多有趣的故事,歡迎到參考資料「帝瓦依・撒耘」網頁挖掘!)
在校園裡常見傳統木雕結合阿美族圖示(如:太陽、月亮、勇士、植物、螃蟹),接下來就用幾張圖的篇幅,帶大家一起逛逛太巴塱國小吧!下圖這張校園導覽圖,就是用陶土拼出來的唷!
以陶土拼貼而成的校園導覽圖。(攝影:Amo)
螃蟹造型的班牌。(攝影:Amo)
木雕的閱覽室招牌,已略有歲月痕跡。(攝影:Amo)
教室外的瓷磚牆,也有阿美族曠野色調之木雕點綴著。(攝影:Amo)
校徽裡藏有螃蟹、太陽、人像之阿美元素。(攝影:Amo)
在中庭廣場的另一端有一座木褐色的傳統建築,名為「Wawa 的秘密基地」。這裡原是 1990 年校方仿製祖靈屋的傳統建築,因歲月而逐漸頹傾老去。2018 年,學校與孩子興起新校園運動,一起將老建築改造成「Wawa 的秘密基地」。因為「一起」,讓部落長輩、家長、學校、孩子能共同為土地盡心力、有機會互動;強調「共做」,建立「物與人」的連結,使參與的每個人都能與之產生情感,讓在地文化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共做,而得以被實踐、延續並傳承下去。相當呼應看板上的文字:「Wawa 的秘密基地」營造的是建物,過程也營造了人。
太巴塱國小以「用文化營造學校、傳承太巴塱文化」為願景,校園逛過一圈,更能深切體會該願景的實踐。
Wawa 的秘密基地。(攝影:Amo)
太巴塱國小校園真的有太多太多可愛的細節值得捕捉了!像是小型瞭望台、圓弧形的鞦韆座,都能看見太巴塱專屬的元素。其中新設置的食農教育專區,小小的灶台真的有夠可愛~據說之前還有在這裡窯烤披薩呢!
食農教育專欄。(攝影:Amo)
此時,鐘聲響起,寂靜的校園頓時充滿孩子嬉鬧聲。太巴塱雖然是六班小校,但每班人數可不少,平均每班人數都超過十人,有別於先前踏訪過的小學。我看著在中庭廣場玩耍的孩子,有人在玩鬼抓人、有人在拋接球、有人就是牽著手散步,生氣蓬勃的氛圍也喚起我國小時的下課十分鐘,這樣吵、那樣叫,真的好快樂!
棒球名人牆。(攝影:Amo)
棒球,是太巴塱的另一個特色。學校外圍有一面「棒球名人牆」,皆是傑出的棒球校友。據悉,太巴塱部落西富村富愛街,這條長約本壘至全壘打牆的街道上,就有十位職棒球員,因而帶起太巴塱的棒球風氣。
校園外圍的木雕柱。(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太巴塱國小-這所充滿著故事與阿美族元素的小學,也讓我有機會入班參與低年級的課程,記錄孩子繪製復活節彩蛋的可愛模樣。班上有這麼多孩子,隨之而來的挑戰肯定也不少,謝謝你們在上了一整天的課,晚上還拖著疲憊的身軀陪我到原饗屋享用在地美食。記得那天也是我花蓮行的第五天,當天結束太巴塱的行程,便立刻跑回光復車站附近針灸舒緩筋骨 XD!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是一群很累的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啊~哈哈!
謝謝夥伴賜蛋!(攝影:Amo)
最後忍不住說,還是好喜歡入班的那兩堂課!老師們先帶孩子畫出獨一無二的彩蛋、安排找彩蛋的小活動、在彩蛋裡藏著與復活節相關的英文單字,最後在複習好多遍之後,只要正確念出小紙條的單字,就能獲得一顆真的蛋!(老師要事先準備好顆蛋呀~~)而我也有幸獲得一顆蛋!太開心了~ :DD

參考資料:
1. 太巴塱國小網頁
2. 光復鄉公所網頁
3. 太巴塱部落 wiki
4.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太巴塱部落網頁
5. 帝瓦依・撒耘網頁
6. 中華職棒言舊苑網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