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校園逛逛

43公開內容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成立於民國 10 年元旦,前身為清水教育所,本由日本警察機構兼辦,直到光復後才正式轉型為學校,定名卓清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卓清國小。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歷經貓公學校、公番人公學校、豐濱公學校,在光復後(民 34 年)正名為豐濱國民學校,且在民國 57 年改稱豐濱國民小學迄今。108 年,學校正式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成為全台第一所體制內的阿美族實驗學校。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