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花蓮・高寮國小|赤科山下的觀音、高寮、金針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民國 50 年,觀音國民學校高寮分校成立,三年後獨立為「高寮國民學校」,並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民 57)正名為「高寮國民小學」。
高寮國小外觀。(繪圖:Amo)
若以秀姑巒溪將玉里鎮縱切為二,高寮國小便是位於秀姑巒溪以東的觀音里,經大禹國小、高寮大橋不久後便可抵達。記得駛入高寮社區的道路就像漏斗般突然縮減,幾乎每條路都只有一台車的寬度,對休旅車來說,左右小耳朵都快親到兩側的房屋了!小小的社區突然駛入一台陌生大車,社區裡的人不禁投以好奇的眼光,車內的我來不及回應居民的探頭,只能緊盯著導航、輕踩著油門,深怕一個閃失就錯過彎進校園的岔路。(雖然我還是錯過了。)
十三彎小路。(攝影:Amo)
尚未看到校門,就先碰到一座立牌寫著「十三彎小路」,闡述這裡的一段故事。不過在分享這段故事前,且先讓我們認識高寮國小和這塊土地的緣起。
高寮社區位於玉里鎮觀音里,里內除高寮外,還有觀音、舊田、赤科山四聚落。根據玉里鎮公所記載,高寮舊稱「狗寮」,相傳因大庄(記得大庄是哪裡的舊地名嗎?在逛長良國小時有提到唷,這裡就賣個關子)平埔族人為捕獵山鹿等野獸,常在此設置陷阱,但是捕獲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故漢人稱當地為「刣狗寮」,後轉音為「大科寮」,後因發音不雅而改稱「高寮」。
類似的地名故事,在高寮國小的網頁卻有不太相同的脈絡。在學校簡史頁表示,因阿美族人在此築寮打獵故名「打狗寮」,後來改名為「太高寮」,但因「太高」的閩南語發音不雅,光復後改稱為「高寮」。
直接與學校相連的小公園牌樓。(攝影:Amo)
對於這塊土地的名稱有大概的輪廓,再回到十三彎小路的故事吧!民國 48 年,臺灣西部發生「八七水災」,災情慘重,促使南投、雲林、嘉義一帶災民無家可歸、無處可耕種。幸好,當時適逢政府推動「東部開發計畫」,災後隔年陸續有嘉義、南投、雲林民眾到赤科山臺地墾山撫地。然而,當時此地沒有道路,居民要挑著自己栽種的農作物下山販售、採買民生用品上山,甚至連孩子上學都是走小徑。而這段曲折小路有十三個彎,故稱之十三灣小路。
因此高寮地區的第一代居民多數是在八七水災後移居至此的農民,以閩、客人為主。早期移民多種植地瓜、玉米、芋頭等雜作為主,同時養豬、雞維生。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農民從故鄉嘉義梅山引進金針種植,意外發現赤科山區屬土質鬆軟、地力佳之紅壤土,加上山區長年雲霧籠罩,提供金針生長所需的豐厚濕氣與露水,使金針收成豐厚。隨著專業經營管理、交通運輸條件改善與推廣行銷成功,金針便成為赤科山最具規模的經濟作物之一。(夥伴說,全台第一個農業社區發展協會就是在高寮呢!)
還記得在學校操場拍照時,一位也在紅土散步的阿姨指著司令臺後方的山巒,告訴我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在花期時再訪這裡,因為開滿金針花的赤科山真的很漂亮。
赤科山下的高寮國小。(攝影:Amo)
高寮國小前的道路僅能容納一台車,要拍下整個校門外觀,對於沒有廣角鏡的相機來說實有難度,下圖是我已經整個人貼在圍牆,才勉強將左側柱子一起帶進畫面。柱子上的題字是面向右方而非正對外側,這樣的設計十分特別。確實,學校位於高寮社區偏左側,若孩子要來上學,從學校右側抵達校園的機率偏高,或許真的是為右方來車或行人專門而設置的吧!
高寮國小校門。(攝影:Amo)
或許是因為方方正正的格局、單格呈現的字塊,初見高寮國小校門,有種國家公園牌樓感,有些莊嚴、有些歷史感。進入校門後是一條筆直的路,一路延伸至操場,辦公室、教室、遊具等設施則分布在兩側,略呈對稱。
穿過「牌樓」後,兩側各有木製長廊,作為前後校舍移動之遮蔽。黃綠間格的矮柵欄如竹林般佇立,走在長廊間別有滋味。雖然在我到訪時,放學後的孩子們仍傾向走在主要幹道,但我想這獨特的空間,或許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讓習慣獨處的孩子有相對平靜而悠然的空間與自己對話。
別具風味的長廊。(攝影:Amo)
牆上的拔河彩繪。(攝影:Amo)
在進學校前,可以看見圍牆上的拔河彩繪,原是高寮國小本身有拔河隊,雖然這兩年的拔河訓練營與相關比賽因疫情而取消,但校園內的拔河訓練機挺拔的姿態,依舊訴說著高寮孩子們堅毅不放棄的精神。
拔河訓練機。(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高寮國小,帶著我認識校園植物、校舍環境、分享玉里是燒仙草發源地等小知識,更提供赤科山下的 Airbnb 住宿一晚,附加吉他、故事,和一杯玉里必喝的鯨日手作茶飲。回頭看這一年的磨合、掙扎和衝突,不曉得你是否在裡面看見了信任、成長與改變了呢?「謝謝你這麼勇敢的看見自己」,那份我從臺北帶回的禮物,是你每天都在實踐著的日常。

參考資料:
1. 高寮國小網頁
2. 玉里鎮公所網頁
3. 玉里鎮公所網頁,《玉里鎮誌》-教育篇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民國 32 年,玉里旭民國民學校長良分校成立,兩年後(民 34 年)分校獨立為長良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名為「長良國民小學」。
樂合國小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設址於今玉里國中處,經「璞石閣蕃人公學校(1905 年)」、「玉里第二公學校(民國九年)」、「玉里雙葉國民學校(民 30)」。光復後(民 34)便與落合國民學校合併為「第一里國民學校」,隔兩年(民 36)便遷校至今日地址並改名「樂合國民學校」。
民國 35 年,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成立,於民國 40 年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同樣於民國 57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更名為大禹國民小學。
民國 36 年,於學校現址成立富里國民學校學田分班、民國 38 年成立分校。在民國 45 正式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民教育而改制為學田國民小學。
民國 32 年,玉里旭民國民學校長良分校成立,兩年後(民 34 年)分校獨立為長良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名為「長良國民小學」。
樂合國小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設址於今玉里國中處,經「璞石閣蕃人公學校(1905 年)」、「玉里第二公學校(民國九年)」、「玉里雙葉國民學校(民 30)」。光復後(民 34)便與落合國民學校合併為「第一里國民學校」,隔兩年(民 36)便遷校至今日地址並改名「樂合國民學校」。
民國 35 年,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成立,於民國 40 年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同樣於民國 57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更名為大禹國民小學。
民國 36 年,於學校現址成立富里國民學校學田分班、民國 38 年成立分校。在民國 45 正式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民教育而改制為學田國民小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從角板山下來後,我沒有照著來時走北橫往大溪,而是在學校前這三叉路右轉往北,走台7乙往三峽插角走。 這條台7乙路幅不大,一路更見蜿蜒,路上也有頗多測速桿,不過這樣挺好,除了不時會有重機族竄出壓彎外,這路堪稱山明水秀,風情秀麗。 學校在三叉路口,校門口有個小小圓環,校門呈雙短柱,二丁掛素色底,腰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自百果山風景區朝南投方向出發約1.3公里,可抵達員林"最高"學府明湖國小;除了每年級1班的大家庭教學外,與1951年捐地廟宇開林寺共存,以及不遠處高鐵穿梭而過的畫面和聲響,都是這所偏遠小校習以為常的特色。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從阿里山下山途中,一直惦念上山時看到路邊的「阿里山國中小」招牌,特地在石棹萊爾富前轉169樂山產業道路直奔學校而去。 開沒多久就看到叉路,路口是雄鹿頭雕飾的石碑,上書「歡迎光臨樂野部落」。右轉進入部落後下坡,旁邊崖邊有觀景台,右側則有原住民咖啡,可是那天大門閉鎖。 從觀景台看下去就是滿眼的大山和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從角板山下來後,我沒有照著來時走北橫往大溪,而是在學校前這三叉路右轉往北,走台7乙往三峽插角走。 這條台7乙路幅不大,一路更見蜿蜒,路上也有頗多測速桿,不過這樣挺好,除了不時會有重機族竄出壓彎外,這路堪稱山明水秀,風情秀麗。 學校在三叉路口,校門口有個小小圓環,校門呈雙短柱,二丁掛素色底,腰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自百果山風景區朝南投方向出發約1.3公里,可抵達員林"最高"學府明湖國小;除了每年級1班的大家庭教學外,與1951年捐地廟宇開林寺共存,以及不遠處高鐵穿梭而過的畫面和聲響,都是這所偏遠小校習以為常的特色。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從阿里山下山途中,一直惦念上山時看到路邊的「阿里山國中小」招牌,特地在石棹萊爾富前轉169樂山產業道路直奔學校而去。 開沒多久就看到叉路,路口是雄鹿頭雕飾的石碑,上書「歡迎光臨樂野部落」。右轉進入部落後下坡,旁邊崖邊有觀景台,右側則有原住民咖啡,可是那天大門閉鎖。 從觀景台看下去就是滿眼的大山和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