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花蓮・高寮國小|赤科山下的觀音、高寮、金針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民國 50 年,觀音國民學校高寮分校成立,三年後獨立為「高寮國民學校」,並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民 57)正名為「高寮國民小學」。
高寮國小外觀。(繪圖:Amo)

高寮國小外觀。(繪圖:Amo)

若以秀姑巒溪將玉里鎮縱切為二,高寮國小便是位於秀姑巒溪以東的觀音里,經大禹國小、高寮大橋不久後便可抵達。記得駛入高寮社區的道路就像漏斗般突然縮減,幾乎每條路都只有一台車的寬度,對休旅車來說,左右小耳朵都快親到兩側的房屋了!小小的社區突然駛入一台陌生大車,社區裡的人不禁投以好奇的眼光,車內的我來不及回應居民的探頭,只能緊盯著導航、輕踩著油門,深怕一個閃失就錯過彎進校園的岔路。(雖然我還是錯過了。)

十三彎小路。(攝影:Amo)

十三彎小路。(攝影:Amo)

尚未看到校門,就先碰到一座立牌寫著「十三彎小路」,闡述這裡的一段故事。不過在分享這段故事前,且先讓我們認識高寮國小和這塊土地的緣起。

高寮社區位於玉里鎮觀音里,里內除高寮外,還有觀音、舊田、赤科山四聚落。根據玉里鎮公所記載,高寮舊稱「狗寮」,相傳因大庄(記得大庄是哪裡的舊地名嗎?在逛長良國小時有提到唷,這裡就賣個關子)平埔族人為捕獵山鹿等野獸,常在此設置陷阱,但是捕獲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故漢人稱當地為「刣狗寮」,後轉音為「大科寮」,後因發音不雅而改稱「高寮」。

類似的地名故事,在高寮國小的網頁卻有不太相同的脈絡。在學校簡史頁表示,因阿美族人在此築寮打獵故名「打狗寮」,後來改名為「太高寮」,但因「太高」的閩南語發音不雅,光復後改稱為「高寮」。

直接與學校相連的小公園牌樓。(攝影:Amo)

直接與學校相連的小公園牌樓。(攝影:Amo)

對於這塊土地的名稱有大概的輪廓,再回到十三彎小路的故事吧!民國 48 年,臺灣西部發生「八七水災」,災情慘重,促使南投、雲林、嘉義一帶災民無家可歸、無處可耕種。幸好,當時適逢政府推動「東部開發計畫」,災後隔年陸續有嘉義、南投、雲林民眾到赤科山臺地墾山撫地。然而,當時此地沒有道路,居民要挑著自己栽種的農作物下山販售、採買民生用品上山,甚至連孩子上學都是走小徑。而這段曲折小路有十三個彎,故稱之十三灣小路。

因此高寮地區的第一代居民多數是在八七水災後移居至此的農民,以閩、客人為主。早期移民多種植地瓜、玉米、芋頭等雜作為主,同時養豬、雞維生。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農民從故鄉嘉義梅山引進金針種植,意外發現赤科山區屬土質鬆軟、地力佳之紅壤土,加上山區長年雲霧籠罩,提供金針生長所需的豐厚濕氣與露水,使金針收成豐厚。隨著專業經營管理、交通運輸條件改善與推廣行銷成功,金針便成為赤科山最具規模的經濟作物之一。(夥伴說,全台第一個農業社區發展協會就是在高寮呢!)

還記得在學校操場拍照時,一位也在紅土散步的阿姨指著司令臺後方的山巒,告訴我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在花期時再訪這裡,因為開滿金針花的赤科山真的很漂亮。

赤科山下的高寮國小。(攝影:Amo)

赤科山下的高寮國小。(攝影:Amo)

高寮國小前的道路僅能容納一台車,要拍下整個校門外觀,對於沒有廣角鏡的相機來說實有難度,下圖是我已經整個人貼在圍牆,才勉強將左側柱子一起帶進畫面。柱子上的題字是面向右方而非正對外側,這樣的設計十分特別。確實,學校位於高寮社區偏左側,若孩子要來上學,從學校右側抵達校園的機率偏高,或許真的是為右方來車或行人專門而設置的吧!

高寮國小校門。(攝影:Amo)

高寮國小校門。(攝影:Amo)


或許是因為方方正正的格局、單格呈現的字塊,初見高寮國小校門,有種國家公園牌樓感,有些莊嚴、有些歷史感。進入校門後是一條筆直的路,一路延伸至操場,辦公室、教室、遊具等設施則分布在兩側,略呈對稱。


穿過「牌樓」後,兩側各有木製長廊,作為前後校舍移動之遮蔽。黃綠間格的矮柵欄如竹林般佇立,走在長廊間別有滋味。雖然在我到訪時,放學後的孩子們仍傾向走在主要幹道,但我想這獨特的空間,或許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讓習慣獨處的孩子有相對平靜而悠然的空間與自己對話。

別具風味的長廊。(攝影:Amo)

別具風味的長廊。(攝影:Amo)

牆上的拔河彩繪。(攝影:Amo)

牆上的拔河彩繪。(攝影:Amo)


在進學校前,可以看見圍牆上的拔河彩繪,原是高寮國小本身有拔河隊,雖然這兩年的拔河訓練營與相關比賽因疫情而取消,但校園內的拔河訓練機挺拔的姿態,依舊訴說著高寮孩子們堅毅不放棄的精神。


拔河訓練機。(攝影:Amo)

拔河訓練機。(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高寮國小,帶著我認識校園植物、校舍環境、分享玉里是燒仙草發源地等小知識,更提供赤科山下的 Airbnb 住宿一晚,附加吉他、故事,和一杯玉里必喝的鯨日手作茶飲。回頭看這一年的磨合、掙扎和衝突,不曉得你是否在裡面看見了信任、成長與改變了呢?「謝謝你這麼勇敢的看見自己」,那份我從臺北帶回的禮物,是你每天都在實踐著的日常。


參考資料:
1. 高寮國小網頁
2. 玉里鎮公所網頁
3. 玉里鎮公所網頁,《玉里鎮誌》-教育篇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章封面插圖擬真又帶點輕柔筆觸,很美耶~
AmoLin-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8/11
喔嗚~我只要遇到要沾水的畫筆就沒輒😅,畫來畫去還是比較喜歡鉛筆和色鉛筆。說不定你也可以先小試身手試試感覺唷 :D ~創作最重要的是過程開心呀 >w< 不過我也在想,淡淡的顏色會不會和掃描機有關,因為原稿的筆觸再更銳利一些🤔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054 華興國小 1960 . 去七堵火車站後面一條沿著鐵軌的不知名路上拍火車。 架起腳架後滑地圖才發現剛剛過來的地方右邊叉路上去有座學校,於是在拍完火車後返路一訪。 這地方叫「拔西猴」,一路順泰安路入山會到「後旦旦」,這邊對山友們應該很熟悉,因為經過泰安瀑布後就會到姜子寮山。上述「拔西猴」
Thumbnail
#054 華興國小 1960 . 去七堵火車站後面一條沿著鐵軌的不知名路上拍火車。 架起腳架後滑地圖才發現剛剛過來的地方右邊叉路上去有座學校,於是在拍完火車後返路一訪。 這地方叫「拔西猴」,一路順泰安路入山會到「後旦旦」,這邊對山友們應該很熟悉,因為經過泰安瀑布後就會到姜子寮山。上述「拔西猴」
Thumbnail
#017南寮國小 . 被約去新竹市人的海鮮廚房吃飯。 一如其他地方的觀光漁港,這南寮漁港的假日就是一個車多人擠。 我走東大路過去,也就是大家一定走的路,看來這得要感謝導航的制式化引導。東大路很直,不過路幅挺小,重要的聯外道路竟然對向各一車道。而且走著走著,到苦苓腳突然就是一的大彎,一彎就開始塞
Thumbnail
#017南寮國小 . 被約去新竹市人的海鮮廚房吃飯。 一如其他地方的觀光漁港,這南寮漁港的假日就是一個車多人擠。 我走東大路過去,也就是大家一定走的路,看來這得要感謝導航的制式化引導。東大路很直,不過路幅挺小,重要的聯外道路竟然對向各一車道。而且走著走著,到苦苓腳突然就是一的大彎,一彎就開始塞
Thumbnail
望013/大鵬國小 車由基隆走台2濱海,往野柳方向過核二廠後,一個大彎迎面烤玉米香迎面撲鼻,這邊是個小聚落叫頂寮,兩旁遊客紛紛停車買烤玉米大快朵頤。 續行約六、七百公尺路呈下坡微彎,紅綠燈後就會見到一座天橋,旋梯天橋無名,橋旁就是大鵬國小。 學校原為萬里國校分校,1946獨立為校,初名「大埔」,同年
Thumbnail
望013/大鵬國小 車由基隆走台2濱海,往野柳方向過核二廠後,一個大彎迎面烤玉米香迎面撲鼻,這邊是個小聚落叫頂寮,兩旁遊客紛紛停車買烤玉米大快朵頤。 續行約六、七百公尺路呈下坡微彎,紅綠燈後就會見到一座天橋,旋梯天橋無名,橋旁就是大鵬國小。 學校原為萬里國校分校,1946獨立為校,初名「大埔」,同年
Thumbnail
第006校: 泰安國小,大安溪畔的寧靜,落羽松的飄渺 陪大人去看新社看花海,花海就是一片花還是花,不在話下。 出了花海門,車子在鄉間道路轉呀轉,這邊是大安溪畔的相間道路,視野極廣,四周一片曠野,極目四方都是稻田,幾戶散落的農舍錯落,地表高起的地方除了田間的高壓電塔外,就是越過大安溪堤防外北邊的火炎山
Thumbnail
第006校: 泰安國小,大安溪畔的寧靜,落羽松的飄渺 陪大人去看新社看花海,花海就是一片花還是花,不在話下。 出了花海門,車子在鄉間道路轉呀轉,這邊是大安溪畔的相間道路,視野極廣,四周一片曠野,極目四方都是稻田,幾戶散落的農舍錯落,地表高起的地方除了田間的高壓電塔外,就是越過大安溪堤防外北邊的火炎山
Thumbnail
第034校: 大進國小,光復糖廠,天黑時找到日式木屋 . 因為貪玩壽豐的立川漁場、雲山水,吃飽喝足後竟然異想天開沒有循計畫的南向瑞穗,反而調轉北往台11丙,轉台11濱海一路往南。 太平洋迷人的地方就是那片藍,這一路從七七高地鳥瞰花蓮溪入海口到豐濱,短短不到50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見到海邊就下
Thumbnail
第034校: 大進國小,光復糖廠,天黑時找到日式木屋 . 因為貪玩壽豐的立川漁場、雲山水,吃飽喝足後竟然異想天開沒有循計畫的南向瑞穗,反而調轉北往台11丙,轉台11濱海一路往南。 太平洋迷人的地方就是那片藍,這一路從七七高地鳥瞰花蓮溪入海口到豐濱,短短不到50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見到海邊就下
Thumbnail
第039校: 光復國小,國聖燈塔、燈竿,烤蚵 .... 離開阿叔的蚵場後,我們經過有名的七股鹽山,本來還想進去拜訪,可日正當午、日頭赤炎炎,看那邊一片光禿沒個綠蔭,繞到大門口就退縮,轉頭續回開台61,轉南38直奔燈塔。 是的,我們要去完成臺灣四極的西極----國聖燈竿的歷史任務。
Thumbnail
第039校: 光復國小,國聖燈塔、燈竿,烤蚵 .... 離開阿叔的蚵場後,我們經過有名的七股鹽山,本來還想進去拜訪,可日正當午、日頭赤炎炎,看那邊一片光禿沒個綠蔭,繞到大門口就退縮,轉頭續回開台61,轉南38直奔燈塔。 是的,我們要去完成臺灣四極的西極----國聖燈竿的歷史任務。
Thumbnail
太平青鳥——基隆罾仔寮太平國小的再生 太平國小位在清代舊地名「罾仔寮」的範圍內,是一個緊鄰著基隆港西岸,順著山坡地勢興起的早期聚落。位於基隆港西岸KEELUNG地標旁,一字型校舍面朝基隆港,創校近50年,於2017年終因就讀人數不足正式廢校,2021年10月廢校再生,以太平青鳥之姿再現。
Thumbnail
太平青鳥——基隆罾仔寮太平國小的再生 太平國小位在清代舊地名「罾仔寮」的範圍內,是一個緊鄰著基隆港西岸,順著山坡地勢興起的早期聚落。位於基隆港西岸KEELUNG地標旁,一字型校舍面朝基隆港,創校近50年,於2017年終因就讀人數不足正式廢校,2021年10月廢校再生,以太平青鳥之姿再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