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花蓮・高寮國小|赤科山下的觀音、高寮、金針花

2021/08/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民國 50 年,觀音國民學校高寮分校成立,三年後獨立為「高寮國民學校」,並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民 57)正名為「高寮國民小學」。
高寮國小外觀。(繪圖:Amo)
若以秀姑巒溪將玉里鎮縱切為二,高寮國小便是位於秀姑巒溪以東的觀音里,經大禹國小、高寮大橋不久後便可抵達。記得駛入高寮社區的道路就像漏斗般突然縮減,幾乎每條路都只有一台車的寬度,對休旅車來說,左右小耳朵都快親到兩側的房屋了!小小的社區突然駛入一台陌生大車,社區裡的人不禁投以好奇的眼光,車內的我來不及回應居民的探頭,只能緊盯著導航、輕踩著油門,深怕一個閃失就錯過彎進校園的岔路。(雖然我還是錯過了。)
十三彎小路。(攝影:Amo)
尚未看到校門,就先碰到一座立牌寫著「十三彎小路」,闡述這裡的一段故事。不過在分享這段故事前,且先讓我們認識高寮國小和這塊土地的緣起。
高寮社區位於玉里鎮觀音里,里內除高寮外,還有觀音、舊田、赤科山四聚落。根據玉里鎮公所記載,高寮舊稱「狗寮」,相傳因大庄(記得大庄是哪裡的舊地名嗎?在逛長良國小時有提到唷,這裡就賣個關子)平埔族人為捕獵山鹿等野獸,常在此設置陷阱,但是捕獲的獵物卻屢遭當地人家飼養的家犬啃食,平埔族人怒而襲殺犬狗,故漢人稱當地為「刣狗寮」,後轉音為「大科寮」,後因發音不雅而改稱「高寮」。
類似的地名故事,在高寮國小的網頁卻有不太相同的脈絡。在學校簡史頁表示,因阿美族人在此築寮打獵故名「打狗寮」,後來改名為「太高寮」,但因「太高」的閩南語發音不雅,光復後改稱為「高寮」。
直接與學校相連的小公園牌樓。(攝影:Amo)
對於這塊土地的名稱有大概的輪廓,再回到十三彎小路的故事吧!民國 48 年,臺灣西部發生「八七水災」,災情慘重,促使南投、雲林、嘉義一帶災民無家可歸、無處可耕種。幸好,當時適逢政府推動「東部開發計畫」,災後隔年陸續有嘉義、南投、雲林民眾到赤科山臺地墾山撫地。然而,當時此地沒有道路,居民要挑著自己栽種的農作物下山販售、採買民生用品上山,甚至連孩子上學都是走小徑。而這段曲折小路有十三個彎,故稱之十三灣小路。
因此高寮地區的第一代居民多數是在八七水災後移居至此的農民,以閩、客人為主。早期移民多種植地瓜、玉米、芋頭等雜作為主,同時養豬、雞維生。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農民從故鄉嘉義梅山引進金針種植,意外發現赤科山區屬土質鬆軟、地力佳之紅壤土,加上山區長年雲霧籠罩,提供金針生長所需的豐厚濕氣與露水,使金針收成豐厚。隨著專業經營管理、交通運輸條件改善與推廣行銷成功,金針便成為赤科山最具規模的經濟作物之一。(夥伴說,全台第一個農業社區發展協會就是在高寮呢!)
還記得在學校操場拍照時,一位也在紅土散步的阿姨指著司令臺後方的山巒,告訴我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在花期時再訪這裡,因為開滿金針花的赤科山真的很漂亮。
赤科山下的高寮國小。(攝影:Amo)
高寮國小前的道路僅能容納一台車,要拍下整個校門外觀,對於沒有廣角鏡的相機來說實有難度,下圖是我已經整個人貼在圍牆,才勉強將左側柱子一起帶進畫面。柱子上的題字是面向右方而非正對外側,這樣的設計十分特別。確實,學校位於高寮社區偏左側,若孩子要來上學,從學校右側抵達校園的機率偏高,或許真的是為右方來車或行人專門而設置的吧!
高寮國小校門。(攝影:Amo)
或許是因為方方正正的格局、單格呈現的字塊,初見高寮國小校門,有種國家公園牌樓感,有些莊嚴、有些歷史感。進入校門後是一條筆直的路,一路延伸至操場,辦公室、教室、遊具等設施則分布在兩側,略呈對稱。
穿過「牌樓」後,兩側各有木製長廊,作為前後校舍移動之遮蔽。黃綠間格的矮柵欄如竹林般佇立,走在長廊間別有滋味。雖然在我到訪時,放學後的孩子們仍傾向走在主要幹道,但我想這獨特的空間,或許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讓習慣獨處的孩子有相對平靜而悠然的空間與自己對話。
別具風味的長廊。(攝影:Amo)
牆上的拔河彩繪。(攝影:Amo)
在進學校前,可以看見圍牆上的拔河彩繪,原是高寮國小本身有拔河隊,雖然這兩年的拔河訓練營與相關比賽因疫情而取消,但校園內的拔河訓練機挺拔的姿態,依舊訴說著高寮孩子們堅毅不放棄的精神。
拔河訓練機。(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高寮國小,帶著我認識校園植物、校舍環境、分享玉里是燒仙草發源地等小知識,更提供赤科山下的 Airbnb 住宿一晚,附加吉他、故事,和一杯玉里必喝的鯨日手作茶飲。回頭看這一年的磨合、掙扎和衝突,不曉得你是否在裡面看見了信任、成長與改變了呢?「謝謝你這麼勇敢的看見自己」,那份我從臺北帶回的禮物,是你每天都在實踐著的日常。

參考資料:
1. 高寮國小網頁
2. 玉里鎮公所網頁
3. 玉里鎮公所網頁,《玉里鎮誌》-教育篇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