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海共生的民族~ 台東都歷阿美族部落

更新於 2021/08/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與山海共生的民族~ 台東都歷阿美族部落
都歷部落,倚靠著山眺望著海的絕美部落,擁有如天神賜予的美景,在阿美族人稱之為「calacahay」–會呼吸的海,自由吐息。
愛海的人,從文章中首認識部落裡與山海共生與文化,並在心中相約下一次的相見。位於台東海之邊境,風光明媚、熱情洋溢是青春的象徵。
天生熱情的原住民族,總用最熱情歡呼的個性迎接你,帶你走進山林、奔向海邊,乘著自然之風的氣息,自由、奔放、快樂、遊玩在地的美好景色,笑聲與美景相聚匯成廣闊的文化風景與東部之海。
最貼近海的熱情原民以無拘無束、寬闊大方的生活方式,當你沿浪而來,渴望旅行的心也能大方參與、分享著海的包容與廣闊。
居住在這裡的多為阿美族人,部落居民在這裡與山海一同純樸自然的生活著。部落的日常飲食多從自然環境中取材,不管是來自原野山林或是海洋捕撈的野生動、植物,都能成為重要的食材來源。而為了保存食材,也發展出獨特的「醃肉」技術,成為令人垂涎的飲食特色。
阿美族人是原住民族中最擅長食用及辨識野菜的族群。
憑著對海洋生態及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從葉菜、果菜到溪裡的水苔,甚至是海裡的紫菜、海帶、河鮮、海味…等等的飲食佳餚,成為阿美族料理的主要特色。
沿著海岸椰子樹高聳 ,視野海岸線寬闊碧海藍天, 氣勢洶湧海浪,大自然美麗的色彩圍繞著我~ 海洋的神秘深深吸引著我,引導我向前探尋讓我們彼此的心意,互相凝結為一起。
來自於海的想像,海浪拍打就如族人的歌唱聲一般,高低聲音是天籟之音,彷彿置身於天堂中的沙灘上,讓人不自覺地的好好地躺下,靜靜地享受海浪之聲~~
就是這種山與海洋共同連結情感深厚的結合環境,與傳統文化的不可分的關係中~永續發展。
愛部落 愛.不落
官方網站>>https://humanisticstory.wixsite.com/itribe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stic.story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i-trib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一個人不只是以個人身份度過他的個人生活,而且也已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方式度過他所處時代的生活。 ──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 你的肉眼「看見」的玫瑰,生長在永恆的上帝裡。 ──司里修 (
上等人如果被下等人統治,例如波蘭境內的德國人、俄國境內的波蘭人遇到這種問題,那麼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發明民族。愛沙尼亞人必須發明成民族,否則他們跟俄羅斯人有什麼區別。上海人如果發明不了民族的話,必然是要倒大黴,原因跟這個是一樣的。
Thumbnail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是一本撰寫「臺灣民族歷史記憶」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摶成民族的史書。記錄並詮釋美麗島事件及其前後這段過去,不僅指出美麗島事件作為臺灣民主化的重要性與轉捩點,也記錄下了當時的民主運動參與者、台灣人民乃至於獨裁者和反對者的精神樣貌。
Thumbnail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Thumbnail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一個人不只是以個人身份度過他的個人生活,而且也已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方式度過他所處時代的生活。 ──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 你的肉眼「看見」的玫瑰,生長在永恆的上帝裡。 ──司里修 (
上等人如果被下等人統治,例如波蘭境內的德國人、俄國境內的波蘭人遇到這種問題,那麼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發明民族。愛沙尼亞人必須發明成民族,否則他們跟俄羅斯人有什麼區別。上海人如果發明不了民族的話,必然是要倒大黴,原因跟這個是一樣的。
Thumbnail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是一本撰寫「臺灣民族歷史記憶」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摶成民族的史書。記錄並詮釋美麗島事件及其前後這段過去,不僅指出美麗島事件作為臺灣民主化的重要性與轉捩點,也記錄下了當時的民主運動參與者、台灣人民乃至於獨裁者和反對者的精神樣貌。
Thumbnail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Thumbnail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