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21.05.19 – 2021.05.28
閱讀媒介:實體書
這次的讀書的速度有夠快,可能是因為裡面是20個理財課,相對於其他工具書或是艱澀的理財書來說,故事還是比較容易入口一點,相當推薦給一般的閱讀人,閱讀過程中也蠻多筆記、書籤,希望待會兒梳理起來可以比較有條理一點。
書名不意外的,就是在講「心態」這件事,但看英文書名《The Psychology of Money》,應該把他解讀成 = 金錢心理學,可能會恰當一點。讀書讀書名,看書看標題,每一個目次看似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作者的幾個核心價值不時貫穿整本書,以前看到推薦序有這種屁話我還真的不信,現在真的瞭解:這本書讓人拿起來就不想放下了!
首先,理財最重要的當然是錢流,所謂開源節流,能夠把兩者都做到100分的人應該沒有幾個,但節流卻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提高儲蓄率,是作者一生奉行的圭臬,就像巴菲特和高清巴菲特的蒙格,兩個人都是出了名的守財奴,作者提到,不要為了沒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儲蓄,就算有,也不要到達目標後就停止儲蓄,心態上的改變:「真正的成功就是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爭,調整自己的活動,但求心靈平靜。」,就是俗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啦。除了儲蓄之外,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是超級有錢人,你也一定聽過他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50歲以後才獲得的,馬上被打臉說不要跟別人比,但這就跟待會兒要提的長尾效應有關了。
長尾效應(long tails)是指結果分布在最遠的末端,這樣的效應在財務領域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Peter Lynch曾說:如果你在某項事業做得有聲有色,那你10次有6次都做對了。人家說吼,不要在旁邊當汁男,永遠要參與市場的抽插,且分散你的資產,即使看錯一半,但只要看對1次就很好啦。順這個話題說,你可能會說:啊幹人家就本多終勝啊,有錢當然可以一直看錯啊,因此我們要學的是:如何不要犯錯,而且一直嘗試,就像股癌說的丟骰子,總會丟到豹子吧!Netflix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就一直拍一直拍,紅了一部就幹爆賺錢了,所以說,沒有所謂的all in, all out,這樣只會提升失敗的機率而已,就看我自己,我在醫學中心工作5年,也許對前輩們只是尾數,但我累積的副木量遠大於同期的人,當然中間做很醜好幾次,可是只要我一直做,我就會成為副木大師(想得美)。
到了這邊,你各位還在的,留言給我一個哭臉吧。避免犯錯真的很難,這本書會讓我想到《灰階思考》的想法:彈性。做人真的不能非黑即白、全有全無,做事情也是,理財也是,投資也是,我們一定會失敗,但要避免失敗的次數,我們也一定會成功,但要學會複製成功,智力再也不是可靠的優勢,但彈性是。合理勝過於理性,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騙局》曾說,認清未來可能看起來不會像過去一樣,意思是要我們對於彈性要有充分的準備。除此之外,還可以避免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飛機就算用一顆引擎還是能飛,吊橋斷了一根纜繩還是能走的。而歷史終結錯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是心理學家說明人們敏銳意識到自己過去經歷巨大變化,但低估未來自己的個性、慾望與目標可能改變的幅度。彈性,真的很重要。
起承轉合的轉啦,就是悲觀主義真的很有魅力,其實世界沒有你想像的糟糕。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但我們會用心中認為合理的模型去填滿空白,當事情運作順利時,請盡力找出謙卑之道,當事情出錯時,請盡力找出原諒/ 同情之道,這邊又會回到心智模型了,千萬不要用同一個鑰匙插所有鑰匙孔。
最後來到尾聲,這本書我蠻推薦給一般人看的,也可能是我已經吸收很多其他人的書,才會又更加綜合我的思考。在陪產/ 月子中心一邊看這本書,一邊看我的女兒真的好爽,而且在看書的過程不小心沾溼了書,拿去冰箱冷凍撫平皺紋,看起來沒甚麼效果,有緣遇到再來處理看看。這篇用word打了1500個字,感覺廢話真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