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看理想──Podcast產業升級的可能

2021/08/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無意間滑到許榮哲老師分享,駱以軍的「說故事」節目《故事便利店》上架開賣了,一方面很開心看到留言處熱烈地回應,足見這樣的內容在臺灣還是有市場的,但另一方面也有點不甘心。這檔節目從內容、到設計視覺、宣傳文案,完全是從中國的付費「播客」平台「看理想」上照搬回來的,只把文字由簡體轉成繁體,大約兩年前我就花過大約90多塊人民幣購買一模一樣的內容,而且在看理想的App上享有更方便、美觀的使用體驗。我不甘心的是,不論駱以軍有過多大的爭議風波,都不能否認他是臺灣一流的小說家,既然如此,怎麼讓對岸的媒體人搶先我們一步了呢?
《故事便利店》在看理想app上的節目首頁。(截自看理想app)

看理想是什麼?

「看理想」脫胎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的圖書品牌「理想國」,2010年以「想像另一種可能」為號招,引進、出版一系列人文社科領域的好書,在線下盛大舉辦講座沙龍的同時,也積極製作網路影音節目,漸漸從單純的出版社擴大成「文化品牌」。
至2016年初為止,相關集團在中國文化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但好景不長,同年年中陸續傳出集團董事被捕編輯入獄等消息(相關新聞可見超連結中兩篇端傳媒的深度報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慘遭整肅、理想國的美夢想破滅,中共不允許想像也容不下另一種可能。
不過從2015年開始的線上影音部門「看理想」卻越做越火熱,由香港知名媒體人梁文道主導,開始製作一系列的影像內容,而我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注意到這個品牌的──馬世芳老師開設了《聽說》,分享臺灣流行樂的種種;另外一檔《一千零一夜》 在北京的夜色中漫步談書,特殊的形式重新定義了單調的讀書節目,可以說是梁文道繼《開卷八分鐘》後的重要代表作。

看理想App──從視覺到聽覺的文化追擊

時局變換至今,可能有些香港朋友會因爲梁文道的行徑和立場感到厭惡,我完全可以理解,但仍不可諱言,梁文道的確是位厲害的媒體人。
在影像內容的成功之後,2018年10月看理想App── 一個以有聲節目(Podcast)為主的平台正式上線,當中大部分的內容需要付費收聽,未經細算,但到目前為止,裡頭沒有上百也有數十個以文化為主題的節目,從音樂、文學、電影,到藝術、歷史等等,包羅萬象。其企劃編輯功力相當細膩,加上用心的視覺設計與軟體製作,成果著實令人佩服,更遑論強悍的講者陣容,請容我在此稍作列舉。
文學方面有白先勇說紅樓、廖偉棠談新詩、許子東講中國現代文學等,外加多本中外經典書籍的有聲重製;音樂類節目除了馬世芳老師,還請到焦元溥導聆古典音樂,其餘講解中國搖滾、民謠、國樂、戲曲的內容更是多樣;在藝術的分類裡,有賈樟柯的電影課、一系列陳丹青的節目等;歷史相關的節目裡頭,特別找到楊照開設講史、說書課程,而最讓我驚訝的,是目前出到第六季(共十季)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內容由多位學者共同編譯,再交由口條較流利專家講述,能用這樣的規格與野心製作Podcast,絕對是目前臺灣創作者,多靠單打獨鬥的狀況下所難以企及的。
以上只是先提出幾位臺灣大眾可能曾耳聞的名字,還不及全部內容的十分之一;再舉最後一例,去年疫情正盛之時,來自臺灣中央研院的兩位學者──劉紹華李尚仁,也受邀從醫學、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談論「傳染病與人」的主題,那是一共二十集的精彩節目,又一次、明擺著的主場優勢,就這麼被先馳得點了。

更多、更好、更大的Podcast

在2020的大疫之下,臺灣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聽見Podcast,百靈果、股癌、臺通、呱吉、敏迪領頭帶起整個產業,然後知名樂評小樹老師、法律白話文、報導者陸續從SoundOn加入,接著《轉角國際》、《這聲好啊!》、《好味小姐》、《深度履行》等節目也漸漸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夥伴。
目前臺灣的Podcast產業仍面臨許多困難,其一就是法規問題。近期在KKBOX和First Story的合作下,總算繞開了在Podcast中播放音樂的版權問題(詳情可聽法客話題EP102),讓馬世芳老師得償以獨立廣播人的身份在KKBOX上製播節目──《耳邊風》,但說書節目的版權問題仍有待解決。
再者是市場的大小,就我個人的觀察,「看理想」在中國也不算是主流的品牌,更具影響力的還有喜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藉由龐大的市場支撐小眾媒體,使優質的內容得以存續,這是臺灣創作者所沒有的環境。中文的Podcast節目若要擴大市場,西進就得突破圍牆,面對審查與更激烈的競爭,另一帖解方則是轉向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華語受眾,如百靈果自詡的,做「華語最自由」以爭取世界的目光。
除了Apple Podcast、Spotify兩大聆聽管道,專門製作及提供Podcast後台服務的,還有KKBOX、SoundOn、First Story三大平台,他們都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公司;而以內容為核心、且具一定影響力的,只有鏡文學創立的「鏡好聽」,早在2019年底開站,並撒網式地開設大量節目,其中有不少出色的內容,但仍欠缺現象級的代表作。其餘就是如這次在臺灣上架《故事便利店》的「遍路文化」或者「孜孜」等,以販售線上課程或者類出版社形式營運的品牌。
我們可以看見,資源分散也是重要的問題之一,這些已經掌握一定能量的集團如何有效整合各界,而處在微妙競合關係中的廣播電台和負責產製內容的出版業,兩個重要的傳統媒體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都還有待觀察。誰能凝聚足夠的力量進行「產業升級」,讓Podcast節目不再只依賴主持人魅力,而是可以建立一套新的模式,讓更多節目擁有完整的製作團隊,透過企劃的巧手,編織出耐聽且有深度的節目,或許是接下來可以討論的方向。
《說故事的人》即是企劃合作相當精彩的節目

入耳及心的魔力

我是聽廣播成痴的人,從國小一邊聽媽媽買的張曼娟小學堂,一邊似懂非懂地聽著台北愛樂99.7;到國中聽到蔣勳的有聲書、紅樓夢青年版,接著每晚熬夜在被窩裡Call in青春點點點,和明明就已經每天見面的同學相約在空中;高中開始馬世芳老師、小樹老師開啟我的新世界,生活從此離不開音樂。一直以來是這些內容養大我,因此我始終相信有聲內容,擁有極大的、影響人心的力量。
臺灣一直存有豐富的土壤,除了傳統的廣播人大可更自在地跨足,各領域的好手也應該積極加入,我們不應該只困在「生活風格」和「談話性節目」的桎梏裡。除了與家人好友同車的時刻,大部分的Podcast聆聽情境,都是與耳機或者小小音響裡的主持人單獨相處著,當中的每個話題、播放的歌曲、推薦的書籍和電影,都會不知不覺進入我們的生命當中;雖然自始至終我都還只是個單純的聽眾,但我希望關於Podcast有更多討論,帶來更多的聽眾,畫出更大的藍圖。
Bobby_Wen
Bobby_We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