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路遙《平凡之世界》之貧窮苦難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4)

2023/05/25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本文最近一次更新在2024/3/17)
作者:陳華夫
198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長篇連播》開始播放路遙創作的百萬字小說《平凡的世界》,迅速帶來火熱反響:收聽率不斷刷新紀錄,直接聽眾達到了三億人,占當時全國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據2023年一篇網路文章報導:「在今天,一般發行量超過10萬冊的書就算是很厲害了,可是《平凡的世界》累計發行量已近3000萬冊!不僅如此,據相關圖書大數據顯示,《平凡的世界》長期上榜各大高校圖書館借閱榜前三,且屢屢衝上榜首。2015年,清華大學更是將其作為見面禮贈予新生。一部好書,就是一場精神的盛宴!」(見《平凡的世界》曾3次被退稿,20多歲的審稿編輯:「說不行就是不行!」後來卻以第一名入選矛盾文學獎
平凡的世界》,在1987年被二十多位小說文學專家嫌棄為「開頭徐緩」、「章節沉悶」、「故事老套」,但卻令人意外的,三十年後的媒體說:「這些讓某些「專家」們讀不進去的情節,字字句句,道盡了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每一句對白,都在萬千讀者心中,撞擊出深深的共鳴。甚至,哪怕時代變遷,社會高速發展,不同時代的讀者們,卻都能從中找到真實的生活影響。因為,這《平凡的世界》,寫的分明就是人世間,無數個平凡且努力生活的我們。(見被專家群嘲「讀不下去」,首印僅三千冊,《平凡的世界》為何感動國人三十多年?
(圖片來源:平凡的世界(全三册)
白燁說:「許多年輕的和已不年輕的作家,一時間競相求異翻新的時候,陝西作家路遙不聲不響地拿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依然是《驚心動魄的一幕》 那種路數,依然是《 人生》那副筆墨。當時,許多人的眼光都為那些新奇詭怪的東西所吸引,對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樣依然故我的長篇三部曲真不知該說什麼。.就作者方面來說,可能由於首卷過於平鋪直敘、全書比較拖遝、浩繁而使性急的人失去閱讀的耐心;一方面來說,可能因對寫實性的長篇創作尤其是現實主義傾向缺少刻認識,而不管青紅皂白對這一傾向的作家作品普遍失去卻熱情....從 《平凡的世界》 的藝術描寫上看路遙自《 驚心動魄的一幕》到《人生》所表現出來的貼近時代為凡人造影、突入生活為大眾代言的現實主義追求 ,不僅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有了顯著變化、」(見《當代中國小說批評史》程光煒(2019),頁177-8,注釋1)
紀昀(字曉嵐)在其短篇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說「事出反常必有妖」。也就是說,《平凡的世界》小說這種令專家跌破眼鏡的反常事件,必須解釋其因果,而儘量避免「後見之明」的自圓其說。如此才能中肯評價《平凡的世界》之文學價值及社會的影響,以累積中國小說文學藝術的知識,俾益於日後小說家的文學創作,凡此即是我寫作本文的目的。
1)小說講故事的本質:
小說基本上是以文字敘述故事─即一系列的事件。又因為眾人的好奇心是人性。所以眾人都喜歡聽故事,都會好奇心的問:「國王死了,然後,美麗的王后呢?」
然而,僅憑著好奇心,是沒法閱讀百萬字的小說,寫《小說面面觀》的E.M.福斯特說,還需要好記憶力及好的情節的理解力。但寫《小說技巧》的珀西·盧伯克卻說了讓小說讀者心碎喪氣的實話:「每當我們閱讀書本,它就會在記憶中融化和漂移; 甚至在翻到最後一頁時,這本書的很大一部分,更細微的細節,已經模糊不清了。」(《小說技巧》,第15頁)
可見閱讀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是嚴峻考驗讀者之記憶力與理解力。
與讀者相比,小說家創作小說的艱辛何止千百倍,他們處心積慮利用結構主題人物角色情節懸疑等小說藝術的技巧來吸引讀者。路遙1982年的中篇小說《人生》(14萬4千字)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表示他的小說文學藝術技巧當時是受到專家的肯定。
但令人意外的,當初專家不看好的,1986年首版之《平凡的世界》不僅於1991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還長期上榜各大高校圖書館熱門借閱圖書。
2)《平凡的世界》的小說結構
平凡的世界》敘述了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間,數個農村家庭及人民公社兩三代中國人的命運。它不同於愛德溫·繆爾的《小說結構》所說的記年小說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並不關注社會時代的變遷和演進,而在謳歌普遍永恆的世代交替與歲月滄桑。相對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試圖反映特殊時期10年間的中國農村脫貧及官場政治蛻變的歷史,如此就把小說文學浸染了新聞學的報導,降低了不少小說藝術美學的價值。(見《小說結構》,第五章:時期小說及後續發展)
李建軍說:「固然,英年早逝的路遙,還不是大師,他的作品也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他的作品,最好的是《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和《早晨從中午開始》,至於《平凡的世界》,則仿佛一盤櫻桃,一半是成熟的,一半是青澀的。那青澀的一半, 很多時候,是因為他的熱情稀釋了他的冷靜,是因為他把善良變成了無邊的寬容,是因為他用自己圓滿的想像置換了殘缺的現實,他因此喪失了觀察生活的深度,喪失了批判現實的力度,失去了分析人物心理的尖銳和準確,失去了控徊文字的節制感和分寸感。然而,成熟的那一半,卻是那麼新鮮,那麼令人喜愛,――僅憑這一半,也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優秀的作家,也足以證明他的這部作品是有才華、有價值的作品。不僅如此,就整體來看,他的樸實而親切的才華,充滿一種強大的道德詩意和美感力量,乃是一種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稀缺的精神現象,因此,很值得重視和研究。」(見《是大象,還是甲蟲─莫言及當代中國作家作品析疑》,第160─161頁)
3)《平凡的世界》小說的主題
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通常有數個不同的主題,它們在書中不同的地方,重複地出現,考驗讀者的記憶力。《平凡的世界》的主題可以分類為兩類,第一類是官場政治蛻變,第二類是人性與人生,如「貧窮─落後─尊嚴」、「苦難─幸福」
「愛情─婚姻」、「精神─思想─心靈─肉體」、「生命─死亡」、自我犧牲。
而作者路遙在小說中真正想表達的,是借女主角田小霞所思索的:
「他〔男主角孫少平〕在我們的時代屬於這樣的青年:有文化,但沒有幸運地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因此似乎沒有充分的條件直接參與到目前社會發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裡。因此,他們往往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在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上進行人生的搏鬥。他們顧不得高談闊論或憤世嫉俗地憂患人類的命運。他們首先得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們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平凡的世界》,第1492頁)
針對「苦難」,叔本華說:「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關於這一點,我可以作一個補充:每當我們感到快活,在我們遠離上述的一個敵人的時候,我們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反之亦然。所以說,我們的生活確實就是在這兩者當中或強或弱地搖擺。這是因為痛苦與無聊之間的關係是雙重的對立關係。一重是外在的,屬於客體;另一重則是內在的,屬於主體。外在的一重對立關係其實也就是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生出了痛苦,而豐裕和安定就產生無聊。因此,我們看見低下的勞動階層與匱乏——亦即痛苦——進行著永恆的鬥爭,而有錢的上流社會卻曠日持久地與無聊進行一場堪稱絕望的搏鬥。」(見《人生的智慧》,第31頁)
針對「苦難」,卡萊爾說:「犬儒主義的歷史表像與其內在含義是一致的,它的宗旨不是鼓勵驕傲,而是要將其徹底摒棄。歌德有一段精彩的論述,說犬儒主義哲學是“對苦難的崇拜”,稱它的信條是“苦難的庇護所”。 歌德繼續說道(著眼於它世俗的一面,而不去看它獨特的信仰派別,只是把它作為最神聖的東西來看待),它第一次向人類展示了苦難和墮落——現實生活中人們最憎惡的東西——具有一種超乎其他一切美好東西的美感。」(《西方文學史十二講》湯瑪斯·卡萊爾(2023),頁41)
而「苦難」對路遙,如一篇論者的文章所說:「苦難是人生中的鎖鏈。一個人只有經過苦難的磨練,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才能達到對苦難的解脫與戰勝。而余華則為人類苦難的解悟帶來了某種獨特性。余華小說中的苦難意識宣示人生來就要受苦的,人是為活著而活著。余華小說的苦難更加注重人性的方面。余華前期作品中的苦難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陰霾和鬼氣——對暴力和死亡的偏愛;余華後期作品中的苦難變成了福貴生命的那種超脫豁達與許三觀生存的那種自得悠閒。」(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論路遙小說中的苦難意識
於是,路遙交給《平凡的世界》男主角孫少平(約15─25歲,高中畢業)的任務是,吃超乎常人的饑貧之苦、逆境中讀書上進,不怨天尤人、坐懷不亂女色、捨身助人救人。孫少平最終深層認識了自己苦難:「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歷盡千辛萬苦而釀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平凡的世界》,第1427頁)
但這句看似平凡的「“熱愛”自己的苦難」卻觸動了西方深層心理學的「罪惡感─贖罪─自我懲罰」人性枷鎖。「身受枷鎖的人不僅正在受苦,還不斷地要求受苦,甚至以苦爲樂。這些「命苦」的人,並非天生命苦,受苦是一種懲罰,是爲了清洗內在的罪惡感。(見拙譯《自我影像─自我心裡探究》陳華夫譯註,1994第5章之譯註者評注)
我曾在拙文書評│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中國小說史最特殊的「自傳性」贖罪──文學與藝術(19)中說:「《一個人的聖經》是非常特殊的傷痕文學小說;它顛覆了宗教彼岸赦免和救贖。而在此岸,以自我懲罰的方式來贖罪。於是缺乏罪惡感贖罪宗教方法的中國人很容易就墜入「罪惡感贖罪自我懲罰」的人性枷鎖中。身帶枷鎖的人不僅追求受苦,甚至以受苦快樂,並進一步摧毀別人的快樂。」
平凡的世界》追求受苦的例子莫過於摧毀武惠良─杜麗麗的愛情與婚姻:
「武惠良狂怒地一把揭開被子,翻身起來,瞪著痛苦而兇狠的眼睛大聲喊:“你自己知道怎啦!你說!你和那個該死的傢伙幹了些什麼!”這時候,團地委書記已經把行政領導幹部的那種修養拋到了九霄雲外,像個粗野的莊稼漢一般怒吼著。麗麗避開那兩道劍一般的寒光,把頭扭向一邊。
不過,她很老實地說:“我不準備隱瞞你,我是和古風鈴好了……”
“這不是真的!”他痛苦地叫道。“
是真的。”她說。“你撒謊!你在氣我!”“沒有……”武惠良瘋狂地抱住妻子,絕望地哭了,渾在痙攣地抖動著。“你應該打我……”她說。“不!回答我,你再愛不愛我了?你要說出你的真心話!如果你不再愛,我現在就走出這家門!”
“我仍然愛你!像過去一樣愛你!”麗麗眼裡也湧滿了淚水。
“那你和古風鈴……”
“我也愛他。”
武惠良放開妻子,兩眼呆呆地望著她。
“我不應該騙你。我愛你,也愛他。”麗麗平靜地說。
“妳什麼時候變成了這樣的人?”
“我也不知道。我一直愛你,但在感情上不能全部得到滿足。你雖然知識面也較寬闊,但你和我談論政治人事太多了,我對這些不感興趣,但我尊重你的工作和愛好。我有我自己的愛好和感情要求,你不能全部滿足我。就是這樣。未認識古風鈴之前,我由於找不到和我精神相通的朋友,只能壓抑我的感情。但我現在終於找到了這樣的人……”
“那麼,咱們商量個辦法吧!怎樣離婚?”
“離婚?我可沒這樣想過!”
武惠良嘴唇哆嗦著問:“難道妳既不和我離婚,又和古風鈴一塊鬼混嗎?”
“怎能用這樣粗魯的話來評論我們的關係?你現在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的年代。你現在很痛苦。我理解你的痛苦。我也痛苦,我的痛苦你未必理解。這既是我們個人的痛苦,也是現代中國的痛苦。我相信有一天你會理解並諒解我,因為你自己也許能找到一個你滿心熱愛的女人……”武惠良抬起胳膊,在妻子臉上狠狠打了一記耳光。麗麗沒有吭聲,倒在被窩裡睡了。武惠良光身子坐在床上,想哭,但哭不出聲來。此刻,他看起來是這樣的強暴,可實際上又是多麼的軟弱!他一直呆坐到後半夜,然後拉滅了燈。
他流著淚扯開妻子的被子,痛苦地呻吟著,一次又一次和她性交…」
(《平凡的世界》,第2549-2552頁)
路遙在這個不到4頁845個字的文本中,用了九次「痛苦」這個詞,還上綱上線說:「這既是我們個人的痛苦,也是現代中國的痛苦。」,其毀滅愛情與婚姻之慘烈,較之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處理「恐怖卻仍有愛情」的一夜情之婚姻,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說到了毛骨悚然的地步。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婚後出軌,最終跳軌自殺。而托爾斯泰要說的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女主角包法利夫人憧憬浪漫主義的愛情,而出軌外遇,最終自殺身亡。但兩者都沒有揹上「罪惡感贖罪自我懲罰」的枷鎖。
路遙在全書用了245次痛苦這個詞(加上3次「苦痛」),又用了13次自卑、及16次犧牲。在心理學裡,一個貧窮與出生農村的人之痛苦會滋養孫少平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往往會獻身於遠超乎他的能力之英雄目標,於是持續遭受失敗的痛苦,最終導致以受苦快樂自我懲罰自我懲罰開始是犧牲自己的親情、愛情,前途,而最終是犧牲自己生命。作者路遙短暫的42歲的文壇烈士生涯遺憾的為這個「痛苦自卑自我懲罰犧牲生命」心靈模式作了注腳。
路遙賈平凹是好友,臨終前,病床邊對賈平凹說:「看我這熊樣,你要引以為戒,多用心啊!」賈平凹聽完崩潰,奪門而出,此後,寫出轟動社會的《廢都》。(見拙文論賈平凹《廢都》及《金瓶梅》性意識之自我懲罰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5)
4)《平凡的世界》之貧窮苦難的贖罪
百萬字規模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2023年已是中國大學及非大學青年的勵志讀物,而據媒體報導:「〔北大溫儒敏〕教授曾在2013年就《平凡的世界》的閱讀情況展開調研,發現讀者群主體是普通平民,大學生也占了相當比重,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讀過。」(見《平凡的世界》又臭又長,為何很多人喜歡?北大教授一語道出真相
許子東認為《平凡的世界》在出版後二三十年后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就是幾億農村人口急速向城市轉移,就是“鄉下人”(中性概念)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城”」(見《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許子東,第718頁)
而我認為中國普通平民會喜歡《平凡的世界》的關鍵是,作者路遙的「痛苦自卑自我懲罰犧牲生命」心靈模式引起了廣大民眾的代入和共鳴。人有兩個「本質動機」,第一個是,要出人頭地,成為超乎常人的英雄(聖人),第二個是贖罪─即去除罪惡感,人的罪惡感緣起於生之羈絆、死之恐懼、人之渺小和無助、與成為英雄痛苦。當罪惡感累積到內心無法承受時,就必須贖罪,其方法是犧牲自我懲罰。(見《逃離邪惡歐內斯特·貝克爾(1975))
我在拙文探究華人的「罪惡感」?─學習的本質(7)中說過,中國主流儒家文化,不能提供基督教宗教儀式性的贖罪。當中國人憋不住累積的罪惡感時,贖罪的方式是自我懲罰,其常用的手段是折磨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等至親(如斷絕父子、母女關係、離婚等),或摧毀自己珍貴的事業(掀老闆桌子、拍屁股走人)及摧毀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如潛意識的製造車禍、罹患癌症等)。
總的說,《平凡的世界》的引起廣大民眾的代入和共鳴,它顯示人的心靈是複雜的,在中國內聖外王的人生旅途中,難免贖罪的自我懲罰
我在本文中所說的「痛苦自卑自我懲罰犧牲生命」心靈模式,源自於西方深層心理學,無法科學證明是人類心靈的真理,也不是每位心理學家都相信的。但理解贖罪是有助於中國人的心理健康,避免遭受贖罪自我懲罰。我把拙譯《自我影像─自我心裡探究》在youtube平台上做了非專家、平民化的40講之視頻版,希望能對只使用中文的平民大眾的心理健康有所幫助─見自我情緒的智慧管理第一章之一孤獨的種類
5)中國性意識的成熟:
我在上文引用的路遙描寫「武惠良─杜麗麗」令人毛骨聳然的性愛,在中國小說裡雖不多見,但瀰漫著中國人性愛中自我懲罰色彩。中國人自古在「男女授受不親」的道德束縛下,不能有健康的性教育,性意識的成熟遠較西方落後。
我在拙文影評│《心火》(蘇菲•瑪索主演,1997)─文學與藝術(14)中,比較了蘇菲·瑪索主演的《心火》與李安的《色,戒》裡的性意識
心火》的主題是西方性意識的成長,「伊莉莎白」很清楚她可以出賣青春美貌找一輩子不愁吃穿的婚姻。但她寧願賣身三晚、10月懷胎、還父債,以換得後半輩子的自主人生,這種果決及毅力對22歲、貧窮、卻性意識成熟的瑞士少女是難能可貴的。
心火》在性愛鏡頭比英國的《烈火情人》與日本的《失樂園Lost Paradise》要含蓄優美的多,幾場性愛都是在「火光」下進行,橘紅色屬於溫暖色系,火光下愉悅溫暖的激情,只有在成熟的性意識下才能展現。相對的,中國《色,戒》裡的性愛,瀰漫強暴激情、重複不同性姿勢,不是遙遙呼應路遙版的性愛嗎?
但也例外,而陳忠實《白鹿原》裡描寫了「鹿兆鵬─白靈」健康的性愛:
「他等不得她羞怯忸怩地解去紐扣而自己動起手來,手忙腳亂三兩下就把她剝得精光;他的嘴唇,他的雙手,他的胳膊和雙腿上都帶著火,觸及到她的任何部位都能引起燃燒;他的整個軀體就是一座潛埋著千萬噸岩漿的火山,沉積在深層的熔岩在奔突衝撞而急於找尋一個噴發的突破口;她相信那種猛烈的燃燒是以血液為燃料,比其它任何燃料都更加猛烈,更加燦爛,更為輝煌,更能使人神魂癲狂;燃燒的過程完全是熔化的過程,她的血液,她的骨骼和皮毛逐漸熔化成為灼熱的漿液在緩緩流動;她一任其銷熔,任其流散而不惜焚毀。突然,真正焚毀的那一刻來 了,她的腦子裡先掠過一縷飽含著桃杏花香的弱風,又鋪開一片揚花吐穗的麥畝,接著便閃出一顆明亮的太陽,她在太陽裡焚毀了……火山驟然掀起的爆發和焚毀迅猛而又短暫,爆發焚毀過後是溫馨的灰霧在緩緩飄移,熔岩在山谷裡汩汩流淌,整個世界是焚毀之後的寂靜和明媚……」
《白鹿原》,第702-703頁)
6)中國之考試與讀書狹隘觀念造成痛苦自我懲罰
平凡的世界》生動的描述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的嚴酷,重現了中國千年來的科舉的寒窗苦讀、懸梁刺骨的痛苦。考試在中國是選拔讀書或做官人才的手段,但這些選拔出來的知識份子創造了缺乏探索人類心靈真相的中國文明呢?
不喜歡考試的我,在臺灣高考的是中後段班,在中國根本無緣進入北大或清華,但卻因緣際會的進入無高考篩選制度的美國頂尖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見拙文滄桑40年的留學夢─驀然回首(1)
這才掙脫了中國之考試與讀書狹隘觀念的之壓力,而能盡情的親炙西方的文明。如今檢討起來,中國的思想文明無法比肩西方,除了中國人讀書不求甚解,只當作晉升的敲門磚之外,更嚴重的是中文翻譯英文名著的問題,例如,在2000年代的人工智慧(AI)的777頁奇書《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Douglas Hofstadter,(1999),至今仍是MIT等校研究所的教科書。我當時是仔細做筆記的研讀,但日後去閱讀此書的中譯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大成》竟然全矇了,因為原書探討的是羅素懷特海的《數學原理》、埃舍爾的繪畫藝術、及巴哈卡農賦格對位法多聲部音樂三者關係。在中文裡沒有對應的字彙。翻譯版對我來說是天書,就不知對其它讀者是否可以理解,但至少,我無法用中文交流書中的內容。
到了上文的所提到的歐內斯特·貝克爾之《逃離邪惡》,情況更為嚴重。我下半生曾數度想將它譯成中文,都因為它的內容牽涉了西方追求人類心靈真相的思想史,要想真正在中國文明中重現它,就得建立整套探索人類心靈真相的中文詞彙,中國人才能踩在西方肩上繼續探索人類心靈真相,以擺脫中國人自我懲罰的宿命。
結論: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痛苦自卑自我懲罰犧牲生命」心靈模式引起中國廣大民眾的代入和共鳴。它顯示人的心靈是複雜的,在中國內聖外王的人生旅途中,難免遭受贖罪自我懲罰。中國人必須探索人類心靈真相,否則難逃自我懲罰的宿命。
請看「陳華夫專欄」─文學與藝術寫作─系列文章:

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詩意」的本質與創造─文學與藝術(2)
詩│《鳳凰花開人間落》─文學與藝術(3)
歌評│為何懷念的老歌與民謠能勾起往日的回情懷與老友的重逢─文學與藝術(4)
歌評│論台語歌謠《春花望露》文學魅力─文學與藝術(5)
歌評│如何避免「假音」,以「真音」、「共鳴」唱「高音」及「說話」的竅門?─文學與藝術(6)
寫作│中文的「寫作3W法則」─文學與藝術(7)
寫作│如何寫高品質知識性文章─文學與藝術(8)
寫作│如何寫好故事及小說─文學與藝術(9)
寫作│散文與知(識)性文章不同的寫作訣竅─文學與藝術(10)
畫評│新印象派名畫─喬治·修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之繪畫訣竅─文學與藝術(11)
文評│近代中國小說獎─頒獎扎記(之 1 )─文學與藝術(12)
影評│好萊塢迪士尼為何要拍真人版《花木蘭》─文學與藝術(13)
影評│《心火》(蘇菲•瑪索主演,1997)─文學與藝術(14)
寫作│如何寫有深度的書評及影評─文學與藝術(15)
書評│《詩的原理》萩原朔太郎著 徐復觀譯─文學藝術(16)
影評│宮鬥劇《步步驚心》及職場電視劇─文學與藝術(17)
影評│《地久天長》王小帥導演─文學與藝術(18)
書評│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中國小說史最特殊的「自傳性」贖罪──文學與藝術(19)
影評│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趙婷之《游牧人生》─文學與藝術(20)
樂評│《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是在詮釋白居易的《琵琶行》─文學與藝術(21)
提高文章「可讀性」及「點閱率」之秘訣─文學與藝術(22)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近代畫的比較與賞析─文學與藝術(23)
論路遙《平凡之世界》之貧窮苦難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4)
論賈平凹《廢都》及《金瓶梅》性意識之自我懲罰的贖罪─文學與藝術(25)
論《金瓶梅》之反諷意識─文學與藝術(26)
論余華《兄弟》荒誕血腥污穢低俗的敘事之文學與思想─文學與藝術(27)
論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余華《兄弟》及《金瓶梅》的性與政治─文學與藝術(28)
論張愛玲〈色,戒〉的「由性生愛」主題與敘事技巧─文學與藝術(29)
小說│《黃色信封袋裡的派克金筆》─文學與藝術(30)
論陳華夫小說《黃色信封袋裡的派克金筆》之敘事技巧─文學與藝術(3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7會員
243內容數
思想家─理解、解釋、預測世界。發表:9篇「深度政經分析」、6篇「現代開悟之洞識」、10篇「學習的本質」、13篇「美中關係」、4篇「驀然回首」、21篇「文學與藝術」、36篇「科技與智慧」、9篇「圍棋的本質」、40篇「美中經濟」、28篇「美股的本質」、12篇「美聯儲的本質」、12篇「貨幣及美元的本質」,共201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