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投資資產配置的時候常提到股債搭配,雖然都是在股票市場上做交易(本金夠大也可以直接透過銀行購買債券),但為什麼股票需要搭配債券呢? 股票又與債券是甚麼關係? 本篇將要來討論股票與債券之間的關聯性,為什麼股債配置會是最常被提出的一種搭配方式。
債券的性質與股票不同,債券是由政府或企業發行的借款票券,譬如政府想要籌資100億元資金,於是發行了10,000張面額100萬的債券,債券票面利率是5%,債券到期時間是20年,這表示每一張債券需用100萬元來購買,在20年後,政府會用原價100萬元買回來(或是說還給你100萬元本金),而這20年借款期間,政府會每年配發票面價值5%的利息給債券持有人,也就是每年會發5萬元利息,但單一張債券金額相當高,只有金融機構或是很有錢的人才買得起,所以債券ETF的概念就是集中眾人的錢去承購,讓一般小投資人也可以購買債券。
債券的價格通常會隨著市場利率、到期時間、與發行人的營運風險而定,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假設這是美國政府發行的公債,我在該債券剛發行時就以100萬取得一張債券,我打算持有20年到期後讓政府贖回,這期間就是每年固定領5萬元的利息,20年後我總共領到了100萬的利息,到期後再拿回100萬的本金,獲利一倍。
如果當時銀行的定存利率也高達5%,那麼我就沒有必要承擔債券的風險(可能會違約倒債,本金利息都拿不到),改去放銀行定存就好了,可是市場上的人也都會這樣想,我根本無法以原價100萬元賣出手上這張債券,所以只能降價出售,當價格降到80萬元時,此時5萬元利息的換算實質利率變成6.25%,比銀行定存高1.25%。
評估美國國債的倒閉機率非常低,於是市場上有人就願意用80萬元買下我手上這張債券以獲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利息,債券的價格就從票面100萬元,票面利率5%,變成市價80萬元,實質利率6.25%。當然購買的人除了可以獲得每年5萬元的利息之外,還有到贖回時的20萬元價差,這邊只是方便舉例,實際獲利空間與換算年化報酬率還會將到期日與價差空間考慮進去。
假設隔了幾年,因市場景氣很差,政府連續降息,銀行定存利率只剩2%,這時候該張政府債券的票面利率5%就顯得很吸引人,考量到美國國債倒債風險很低的情況,市場上有人在換算實質利率3%就願意持有,於是開始提高價格要購買該債券,債券價格被拉高到166元,所以債券的價格漲跌,很大原因是取決於政府公告利率的變動。
債券到期日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如果這張債券只剩一年就要到期,若此時買進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領利息,到期後就會被政府用原價100萬元贖回,那麼這張債券實際上可以收到的利息就只有5萬元,這時市場上的投資者會考量,他願意用多少錢購買這張只能獲得5萬元的債券。
如果他這100萬放在銀行定存一年只能獲得3萬元,那麼他就會願意用更高一點的價格,譬如101萬元買進這張債券,賺取未來一年可以獲得的5萬元利息,到期後被政府以100萬元贖回,此次交易實際的獲利是100-101+5=4萬元,比銀行定存還要高,由此可知,在此條件下的債券價格不太可能超過102萬元,因為此價格能獲得的實質報酬會等於或低於銀行定存,那就不如直接放銀行定存就可以了。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發行者的信評風險,譬如美國國債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如果美國財政部無法發出利息或甚至無法在債券到期時贖回債券(還不出本金),這表示美國的財政已到了相當惡化的地步,而且全球大多數的國家與金融機構都持有美債,美國國債發生倒債會造成全世界政府與金融體制崩壞,美國政府信用破產,美國身為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這個情況要發生的機率相當的低,所以美國國債幾乎被視為接近零風險,許多中小銀行倒閉的機會還比美國國債高。
不同國家、政府、與企業發行的債券,自然就有不同的信用風險,譬如你就不會把阿根廷的債券當作美國債券一樣幾乎零風險,因為阿根廷國債過去有過倒債的紀錄,所以當阿根廷要發行國債時,他的票面利率就要提高很多,才有辦法吸引投資人冒著高風險去承接阿根廷國債,因為投資人必須擔心很有可能在某一天就無法領到利息,甚至連本金都拿不回來,當阿根廷發生重大事件可能導致國家級的金融危機時,阿根廷國債價格就會崩落,因為所有人都會擔心拿不回本金而大量出售手上的債券。
(訂閱閱讀完整文章)